9月11日,广东梅州市梅江区联合中学一学生家长晒出学校《致家长的一封信》,并质问学校:“校园人脸识别每名学生每年缴费100元合理吗?”该公开信截图一经爆出,旋即引发网络热议——“刷脸进校园还要付费?”据网传消息,该系统因学生个人原因无法退费,使得部分家长和公众对这一收费行为产生质疑。
9月12日,涉事梅江区联合中学一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相关应用为学生“自愿缴费使用”,并表示费用主要用于维护和更新人脸识别系统。此举引发更多网友吐槽,微博有网友热评:由学校下发的通知书,家长可以自愿选择缴不缴费吗?不缴费能刷脸入校吗?孩子会不会被区别对待?
该校《致家长的一封信》
“自愿付费”掺水分
专家称:学校自行采购费用自担
针对这一争议,当地教育局9月13日通报称,该校学生无论是否交费购买服务均可正常进出校园、宿舍,不存在无法进出的情况。教育局同时强调,学校在引入人脸识别系统前并未征求家长意见,已责令涉事学校全额退费、排查整顿。对此众多网友并不买账,“既然刷不刷脸都可以自由出入,那付费买识别服务的意义何在?”
近年来,有关“人脸识别入校园”引发的争议早已屡见不鲜。早在2019年“中国药科大学使用人脸识别考勤”、202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不刷脸通报批评”等一系列案例就曾数次引发社会热议。2022年,湖北巴东县一中学更因家长向湖北巴东县政府投诉其“人脸支付”系统一事被推上风口浪尖。家长质疑推行“人脸支付”系统是否有必要性,第三方平台能否保障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与梅江区联合中学一样,涉事学校后同样答复网友称,该校师生均为“自愿”使用人脸支付。
针对这起付费刷脸入校事件,浙江理工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副院长郭兵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说实话挺震惊的。虽然在疫情这几年因为测体温管控等因素,刷脸入校已经司空见惯,但明目张胆要收费的还是很少见。”郭兵曾因不愿“刷脸”入园而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被称为“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
“公开征询是践行自愿原则的基础,直接一纸通知下来就是变相的强制,在当前的家校现状下大多数家长其实都是会掏钱配合的,很难说是真正的自愿。倘若一所学校开始这样操作,会不会有其他学校效仿,这也是一个隐忧。”郭兵说。
而针对第三方机构为学校提供人脸识别服务,并向学生收费的做法是否合理,21世纪教育研究院熊丙奇则对南都记者严正表态:“不合理!国家有规定,学校为实施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第三方采购服务,费用理应由学校买单。”
熊丙奇进一步解释称,向学生提供的服务是否必要以及如何定价,都必须要广泛征询学生及家长意见,保障每一位学生对个人信息被采集的知情同意权。而具体到价格论证,更需要核算清晰第三方机构的服务成本,并按照公益性原则定价,以保证教育公益属性和学生权益。
据南都此前评论,从代学校拟订公开信的企业行为看,其措辞模糊、假借学校权威强推收费服务的意图非常明显。“坚决不能够借购买第三方服务推进教育改革之名,行乱收费之实。”熊丙奇强调。
谁来保护“人脸”信息安全?
“能不采集就不采,能少采集就少采”
采访中,郭兵告诉记者,不论是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以及高校,普遍存在出入校园人脸识别滥用的情况,此前在网信办限制人脸识别技术滥用而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中,对“刷脸入校园”的场景亦未做出明确规定,学校也难以界定究竟是内部管理场景还是公共场所场景,因此在校园安全管理和保障学生个体隐私的平衡上,缺乏足够的征询动力。
熊丙奇在谈到这二者平衡时表示,校园安全管理的确会是一些学校引入人脸识别的理由,但并不是必要性的,更何况此类设施的负面效应不一而足,如对学生心理精神的监控感。“涉及到学生个体生物特征信息的大规模搜集,如何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的隐私安全,权限和边界的设定要带有更多的审慎。”他说。
疫情管控期幼童刷脸测温入园
郭兵对此态度则更为鲜明:“现在疫情管控测温的背景已经淡去了,是不是应该停止继续收集学生人脸信息呢?但校园人脸识别的道闸却成为一个巨大的风险顽疾留存下来,归根结底还是家校乃至社会公众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没有跟上。教育主理监管部门对这一类普遍存在的个人信息违法采集场景也没有足够及时地采取执法措施,这一点上有待改进。”
未成年人信息本就有特殊之处,而人脸识别涉及到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又属于个人敏感信息。相较于一般的个人信息,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的敏感个人信息,相关处理规定更加严格。
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提出,收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前,应单独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收集、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存储时间等规则,并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
人脸不是仅仅一张面孔那么简单,完全可以与个人身份、人身、财产等各维度信息直接构建联系,从而建立起针对个人的全方位信息库。一旦被不法分子窃取利用,对个人来说,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更为可怕的是,这个泄露过程可能在人们浑然不知的情况下发生。
幼儿刷脸入校
谈及“刷脸入校园”的潜在风险,郭兵忧心忡忡地向记者指出:当前校方对学生人脸识别的风险与收益评估严重不足,特别是儿童人脸信息泄露对家庭的潜在风险。很多时候,学校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时相应的义务履行是匮乏的,家长对采集方、使用方的信息也是一无所知。可以说,从家校到社会普遍信息保护意识不足。在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猖獗的背景下,必须提醒这种风险。“AI换脸等深度合成技术已非常普遍,一旦学校与第三方合作时未能妥善储存人脸信息,或者第三方本身滥用这些信息,家长和学生的安全将面临巨大威胁。”
教育部曾发布《中小学校园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指南》,规定了校园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收集使用未成年人信息应当取得监护人同意、授权。学校的人脸识别系统如果是采购自第三方机构,第三方机构如何来规范使用人脸信息,如何保障学生的隐私安全,这些问题也要进一步追问。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2019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态,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要加以限制和管理。对于学生的个人信息,尤其是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能不采集就不采,能少采集就少采集”。
采写:南都记者 吕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