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为什么不让孩子课间离开教室?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感到最近教育界热点新闻颇多。先是“寂静无声的课间十分钟”引发热议,紧接着教师的“非教学任务”重负也冲上热搜。早前,某校对趴桌午休收费200元,也饱受争议。这几件事情在我看来,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些孩子课间被禁锢在教室里甚至座位上,让网友们痛心疾首,回忆起自己童年自由的课间,不由得质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课间就不能无拘无束?

有媒体指出,部分家长动辄问责学校的做法难辞其咎。学校为降低安全事故,采取了简单粗暴的“一刀切”,禁止课间跑跳活动。至于运动能力发展滞缓、无处社交等慢性后果,学校是顾不上了。因此媒体呼吁,给学校管理松绑,做好责任划分。

家长问责学校,确实是老师的切肤之痛。不久前的一个课间,我班上两名女孩手拉着手转圈圈,后来游戏升级,背对背转了起来。本是温馨美好的画面,但加速中,一名女孩摔到了地上,两颗门牙不幸磕碎。这一切我看得清清楚楚,不过,是通过走廊里的录像。事发之时,我正在楼下,跨学科带另一个班上体育课。学生牙齿已是恒牙,家长很着急。我逐级上报给学校,安全办研判后表示:不属于安全事故,只是同学间玩耍发生的意外,双方家长协商即可。

一同玩耍的女孩家长提出治疗费用双方对半分,但受伤女生的家长表示因为意外是在学校发生,学校也应负责。我三方周旋,很是为难。

家长并非无理取闹,在我们常学习教育经验的欧美国家,理论上学校也要对校内意外事故负责。只是大部分家长不倾向于问责学校,而是以孩子成长中难免磕碰与伤痛的心态,自行协商。这些国家校园意外保险覆盖范围更广,能有效降低各方经济负担。

但我认为,除了权责划分的软条件,师生比例、在校时长与校园场地等硬条件,也是影响学生课间自由的重要原因。

11月3日,新华社发文《教育部回应“课间10分钟被约束”问题》。文中提出学校应“加强室外场所设施排查和人员值守……把安全事故风险降到最低,让孩子们快乐放心活动”,合情合理的一句话,却让我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人员值守”,是什么人员呢?

我校倒是从未因安全原因禁止学生课间活动,虽然追逐打闹也是万万不可的。但若是有班级流感等暴发,为避免交叉传染,师生课间都会紧张起来:老师要在厕所与走廊轮值,提醒学生如厕后用洗手液洗手,且不可在走廊逗留;相连两节课的老师要交接看班,确保教室有人看管。学生活动范围缩小,老师们的课间也被填满,无暇休息,还有同事在奔赴另一校区的教室时扭伤。

不少教师常在各社交媒体上追问:“什么时候老师才能只做教书育人的工作?”课间时刻看护学生,是老师的工作吗?趴桌午休收费事件,清晰地展示了这背后的矛盾。

当时热搜一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迅速回应,称收费合理,经政府批准。午休收费主要考虑到课后老师的加班工资,而且即使有费用补贴,许多老师也并不愿意看午休。舆论却不买账,网友疑惑:学生自行午休,需要老师看护什么?不是一起休息吗?

且不说有的学校不允许看管老师休息,就算学校“开恩”,安顿好三四十余名学生后,再提着心眯一会,和自行午休绝不是一种感受。学生在校午休,实质上就是增设了一个大课间;而只要学生在学校,就是学校的安全责任,并由老师直接承担。

政府或学校可以通过补贴购买老师的午休时间,以保障学生安全。但七零八碎的课间,老师为了按时到达下一堂课的教室,或略微与学生交流,便不可能随学生奔赴室外场所活动。

在发达国家,课间与午休确实都是由老师看护的,但他们大多采取包班制,“一班一师”,老师随班而动。而我国教师以科目划分,教师需要跨班、跨年级教学。奔走于不同教室甚至校区之间,往往就要耗费掉一整个课间,课间看护学生便成了“不可承担之重”。

包班制优点显著: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全面,师生能缔结更深连接;多科目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意识,也避免教师职业倦怠。为何在我国难以推行呢?

首先,考试选拔制度把压力下放到了小学。老师只专注一门科目,能更熟悉“考点”,方便应试。其次,欧美国家大多采取小班制教学。而以我所在的这家普通公立小学为例,每班不少于50名学生。最后,欧美小学大多只上半天课,老师看管完半天学生,下午便拥有完整的备课等时间。而为配合我国家长工作作息,从早读到午休,再到延时服务,小学生的在校时长可达十小时。如果一名教师要包下50名学生全天的课程与看护工作,精神紧张不说,改作业和备课是绝没时间的。更何况,老师们要承担的非教学类工作也已太多。

校园场地不足也是限制学生课间自由的重要原因之一。现阶段学生人数多,校园规模也大。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学校的教学楼往往有四五层。许多老学校为了应对教育局传递的扩招压力,在原有的面积上进行扩建:把楼建得更高,操场和篮球场面积却往往还是几十年前的大小。如此一来,连上体育课的几个班都要抢位置,更别说十分钟的课间学生们蜂拥而出了。若从四五楼过关斩将冲到篮球场,球还没摸上,预备铃就又响了。

因此,除了教室在一楼的幸运儿,大部分学生的活动空间就被限制在了教室门外的走廊上。众多学生若是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奔跑,踩踏与冲撞事件发生的概率不堪设想。

如今我国出生率下降,也许会成为推行“包班制”的契机。但伴随出生率下降的,也有家长工作压力的增加,社会养育成本的提高;学生在校时长与教育财政投入难以迅速改变,校园户外空间规划等也较难迅速改观。

在现行条件下,我有一些不成熟的课间小尝试:教孩子们不需要大空间的肢体游戏,如“萝卜蹲”、脚部“石头剪刀布”等;课间轮流使用飞行棋等玩具。在学校层面,也许可以调整出更多15分钟的“大课间”,组织班级轮流下楼;若有财力,可聘用课间管理人员,加强看护。

社会舆论对课间活动的关注,反映出国民对教育的关注上升。但要把课间还给学生,绝不只是呼吁学校放开手脚、家长不要苛责老师就能解决的。提高学生课间活动的安全性,扩大课间活动空间,把部分责任从老师身上收走,将老师还给学生,才能切实让学生在课间自由奔跑。

(作者为广东省深圳市小学教师)

何雨参

责编 温翠玲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