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了,要不要教他还手,打回去?
这是很多父母都会遇到的问题,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让孩子打回去的。
打回去,对于冲动型、外向型的孩子来说,完全不用教,而对于内向型、慢热型的孩子来说,却无比困难。
孩子的世界一定会有冲突矛盾,这是无法避免的,孩子被欺负要不要还手这个问题其实隐含着另外2个问题,很小但很重要。
1、家长如何定义孩子被欺负了?(或者说,孩子是如何辨别自己有没有被欺负)
2、还手是唯一且必须的解决方式吗?
如果不搞清楚这2个小问题,简单粗暴的教孩子只要被欺负就打回去,会导致孩子陷入社交困境,比如,每次都用打回去的方式解决社交冲突,会让大家渐渐远离孩子,因为孩子一言不合就动手。
一、如何定义孩子“被欺负了”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自己孩子被打了一下,被抢了玩具,被挠破皮都会认为自己孩子被欺负了,然后引导孩子要学会反抗,勇敢的还手。
但,这里就有一个很模糊的问题:孩子是如何鉴别自己是否被欺负了?
一个3岁的孩子正在玩玩具,另一个4岁的孩子看到了,走过来直接抢走了玩具,请问,这个4岁孩子的行为算不算欺负?
A和B一起玩的时候,C想加入,但A不想和C玩,拉着B走了,C伤心的哭了,后来A给妈妈说是因为前几天C不让B和自己玩,所以今天才不和C玩,这算不算欺负以及谁欺负谁?
我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呢?
是因为幼儿阶段的孩子,还处在前道德发展阶段,道德推理水平有限,思维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结果所支配,我们大人在“欺负”这个词的解读上过于偏激,会导致幼儿阶段的孩子加剧刻板推断。
说一个我之前接触的咨询案例吧,妈妈小时候被校园霸凌过,留下了童年阴影,在自己有了孩子以后,非常害怕孩子和自己一样软弱,被欺负不敢还手,所以一直引导孩子“被欺负了一定要还手,打回去,不能让自己吃亏”。
后来妈妈发现孩子走向了极端,但凡别人惹孩子不高兴了,让孩子不舒服了,孩子就一定要打回去,而不管这个事情是不是自己有错在先。
妈妈举了一个例子,孩子上课不遵守纪律被老师批评了,孩子很不高兴,当时没有做出什么行为,但是下课以后,他跟在老师后面,找准时机故意用身体撞了老师一下。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孩子对欺负的判断是“刻板的,受结果支配的”,自己感到生气、不愉快、不舒服是“结果”。
那么一切让自己不愉快、生气、不舒服的人或事都是“欺负自己”,被欺负了就一定要还击回去。
后来我问这个妈妈是如何给孩子解释“什么情况算欺负”,妈妈没有回答我,可能她自己也解释不清楚吧。
大多数父母把孩子被打了、推了、抢了玩具、挠了、踢了等和肢体有关的攻击都当做欺负,实际上,攻击和欺负是不同的两种行为模式。
攻击行为不一定是欺负,但欺负一定会出现攻击行为
1、幼儿都会出现攻击行为,且会随着年龄段发展变化
在婴儿后期开始,所有儿童都会偶尔出现攻击行为,随着兄弟姐妹和同伴的交往增多,攻击行为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婴幼儿阶段由于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绪能力都比较弱的原因,常常会用攻击的行为来达到目的、表达情绪、获取关注,这是所有孩子都会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
而攻击强度、出现时间的早晚又会因为个体气质差异、带养环境、性别等因素有所不同,有的孩子天生比较冲动,很早都开始动手,有的孩子天生谨慎慢热,能够抑制自己做出攻击性举动,但是随着年龄增加,也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比如打带养人。
幼儿的攻击行为会经历2个发展阶段:
1)学龄前的工具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是指孩子为得到某个物品而进行的攻击,这种攻击通常是外显的(针对于身体的)这在1-5岁之间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是2、3岁左右,是孩子因为抢玩具而打人的高峰期。
2)童年中期,工具性攻击大幅减少,敌意性攻击增加
敌意性攻击是意图伤害他人的攻击,有故意的成分在里面,通常采用关系攻击而非外显攻击,常见的敌意性攻击有三种:
身体攻击:通过身体伤害,如推搡踢打或毁坏对方财物来伤害别人
言语攻击:通过威胁要对其进行身体攻击,辱骂或敌视性取笑来伤害别人
关系攻击:通过社会排挤,散布流言或挑拨关系来破坏别人的同伴关系
在这类攻击中,男孩更多会使用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而女孩更多使用的是关系攻击。
2、幼儿之间偶尔的攻击性行为是正常的
从攻击性行为的发展阶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龄前期的孩子经常会出现工具性攻击,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好处、空间,用攻击来达成目标。
这个阶段如果孩子之间偶然出现攻击性行为,是很正常的,孩子与孩子之间就是这么解决问题的,我们就不能称之为“欺负”。
今天我家娃因为玩具打了你家娃一下,明天你家娃也因为玩具推了我家娃一下,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3、持续、故意、指向特定目标的攻击可转变为欺负
如果攻击总是故意地、持续地指向某一特定目标,就会转变为欺负行为,被欺负者通常是身体较弱、易受攻击而无力保护自己的儿童-----《发展心理学》
在学龄阶段,如果孩子经常被同一个同学攻击,那这个同学基本可以判定为“欺负者”,我家孩子就是“被欺负者”,欺负的行为如果继续持续下去,演变成霸凌也是有可能的。
欺负是明显带有伤害的目标在里面的,欺负者知道这么做会让对方受到伤害、会难过,但依然这么做。
综上所述,我们在给孩子定义“欺负”这个行为的时候要谨慎:
倘若是1-4岁孩子之间偶尔因为抢玩具、抢地盘、求关注而出现的工具性攻击,我们就不必上升到“欺负”这个高度,只用按照基础的社交规则来处理即可,比如:征求对方同意才可以玩,不能随便抢别人的玩具等。
倘若孩子总是被同一个孩子或几个孩子合起来攻击(工具性攻击或敌意攻击),我们就需要帮助孩子合理应对这种情况,避免孩子成为“被欺负者”。
这个部分也就是我们即将讨论的第二个问题:还手是必须且唯一的解决方式吗?
二、还手是必须且唯一的解决方式吗
这个问题其实更多出现在“比较内向、谨慎、慢热型”这一类孩子中,这一类孩子在初期是不会还手的,更不会主动攻击。
之所以说是在初期,是因为这类孩子的攻击性会随着年龄、认知、自信心、带养方法等因素的发展而“逐渐觉醒”。
我儿子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天生气质属于内向型,非常谨慎慢热。
三岁之前,因为被抢过一次玩具,再也不主动接近小朋友,总是远远相望,自己玩自己的。
三岁左右,被抢玩具的小朋友推搡、打脸,只会发懵站在原地,或者哭着来找我,或者一直跟在小朋友屁股后面等待对方主动归还玩具。
四岁以后,随着自信心、认知能力提升、处理社交冲突能力的提升,会愤怒的大声吼退对方,偶尔还会出现还手,和对方撕扯的举动,在家发脾气,还会出现打我的行为,我戏称他“攻击血脉觉醒了”。
之所以这一系列渐进的变化,和生命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关,也和我的带养方法有关。
对于不敢还手、不愿还手的孩子,我们不断让孩子勇敢还手本身就是错误的方向,孩子要是敢还手,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对不对?
面对攻击或者欺负,我们应该按照短期目标、长期目标两个方向来处理:
1、短期目标:帮孩子找到不用还手也能解决问题的短期策略,能够及时保护自己
我的经验是教给孩子“大声吼对方”以及“快速跑开”这两个方法,这两个方法与直接打回去相比,不需要太多的勇气,尤其是快速跑开,所有孩子都能做到。
严厉且凶猛的大吼一声,适合于2、3岁,语言发育水平不够好,或者情急之下根本说不出话来的孩子,能把自己的愤怒表达出来,吓吓对方也是有效的。
当孩子能用这两个方式获得成功体验以后,对社交冲突的恐惧感才会越来越少,对“我能解决冲突”的信心也会逐渐增强。
2、长期目标:发展应对欺负、霸凌的5大底层能力
1)清晰的自我认知
欺负者和霸凌者通常会采用侮辱、谣言等方式来攻击孩子,致使孩子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觉得自己就是她们口中说得那样。
面对这样的语言攻击,孩子需要有非常清晰、稳定的自我认知,虽然情绪上会有波动,但是意识层面是可以辨别善恶、真假,知道她们说得并不是事实。
2)流畅的语言表达
我们常常教孩子,别人说你,你就反驳回去啊!别人冤枉你,你可以辩解啊!道理简单,但是能在愤怒、尴尬、羞愧等情绪下,有条不紊、有理有据的说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孩子具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良好的发散思维
如果只告诉孩子打回去这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无疑是把孩子逼入墙角,如果对方高大强壮,根本打不过呢?如果对方人多呢?如果对方拿着危险的工具呢?孩子还要打回去吗?
显然这是不行的,审时度势,面对不同的情况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才是我们需要教给孩子的,这就需要孩子会想办法,我能想出ABCDE多种办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
4)强壮的身体素质
越是身体瘦弱的孩子,越容易成为被欺负、霸凌的对象,因为看起来就是“弱不禁风,很好欺负的样子”。
因此从小加强孩子的体育锻炼是非常重要的,身体强壮、身手敏捷,孩子从掌控自己的身体中获得力量感,这份力量感又会迁移到心理发展上,成为一个内外充满力量感的人。
5)稳固的亲子关系
孩子被欺负、被霸凌,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是告诉自己的父母,寻求父母的支持,那这就意味着我们和孩子之间要有稳固的亲子关系,是充满信任和安全感的,孩子才愿意将自己的遭遇告知父母,而不是自己默默承受。
所有的父母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很多有价值的成长都是在冲突中获得的。
当孩子能够辨认自己是不是被欺负了,并且能在父母的支持下,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或许不是打回去)才是这个问题的终极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