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将3岁幼子抛下22楼,谁是罪魁祸首?

四月的第一天,爆出一则“阴间”新闻,让人眼前一黑。

有人在网上发视频,一名女子将年幼的孩子从22楼高处抛出窗外,导致孩子坠亡。

警方发布通告,说女子在家中“突发躁狂”,先是持刀把婆婆砍伤,之后又要往楼下扔孩子。值得注意的是,亲属和邻居都说她最近精神行为异常。

随着案件的广泛讨论,越来越多的细节也浮出水面。

女子先是一只手抱着孩子伸出窗外,把孩子悬挂在窗台外侧,情绪十分激动,周围的邻居都在隔空劝阻。窗外的孩子一直在努力爬回到屋内,求生欲令人心疼。

随后消防员赶到,在楼下铺好了安全气囊,这名女子看到之后,专门避开气囊,换了个房间的窗户,多次高空抛物,之后又狠心将孩子扔下。

这一行为也让许多人怀疑她真实的精神状态:如果真的是一个处于躁狂发作期的人,还会关心下面是否有安全气垫吗?还能如此理性地做出判断,选择对孩子伤害最大的方式吗?

这样的做法,分明就是要置孩子于死地啊。

扔下小儿子后,女子又试图将另一个孩子扔下,幸好消防员和警察及时冲入家中,控制住这名女子,救下了这家的大儿子。然而,一死一伤的悲剧注定无法挽回。

同样作为母亲,想到年幼的孩子所遭受的痛苦,想到整个家庭所承受的苦难,都让人心痛得无以复加。

更何况,这件事的起因可能并不是一个“丧心病狂”的母亲,而是一个躁狂发作的精神病人。

邻居曾听到她在阳台反复大喊:“我有病,我有抑郁症!”她还一边将孩子挂在窗外,一边喊着“杀人了”。

这些有别于正常人的思维与做法,以及精神世界与事实世界的分裂,都表明女子可能真的患有某种精神类的疾病,无法控制自身行为。

这也让关注事件的我们,除了愤怒之外,多了一丝无能为力的伤感。

有律师说,这名女子是否承担罪责,主要看案发当时,她的精神状态,是不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在行为实施的时候,能不能理解法律所命令和禁止的内容,是否具有按照这种理解进行行为的能力。

第一种情况是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当事人因精神疾病,无法理解法律内容、无法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不负有刑事责任。

《刑法》中有这样的表述:“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应当责令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

第二种情况是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的人,如果在事件发生的时候,处于清醒状态、具有刑事能力,也会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定罪。

如果女子在事发时具有行为能力,那么持刀砍婆婆、把孩子扔出窗外,就是赤裸裸的两桩谋杀行为,罪无可赦。

第三种情况,如果她当时真的处于精神病发作期,但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在法律上可以从轻处罚。

所以说,对于案件的走向来说,专业的精神鉴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法律的惩处有边界,但在法庭之外,精神疾病的影响和危害,却触摸不到边界。

从自杀到伤害他人,再到无差别报复社会,这些年,精神疾病正在以越来越狰狞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比如说,这次事件所涉及的“突发躁狂”,可能是躁狂症或双向障碍的一种发作形式,患者进入到这种状态后,情感高涨、易激惹,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紧张等症状。

躁狂发作一般呈现出周期性,发作结束后会进入到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期。

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中,躁狂症与双向障碍并列,属于心境障碍的独立形式。

但是在临床表现中,很少会出现躁狂独立存在的情况,而是会伴随着间歇性的抑郁症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躁郁症,或者双向情感障碍。

患有躁郁症的病人,躁狂、抑郁两种精神障碍会交替、反复发作,时而表现为情绪高涨、行为增多,时而情绪低落、疲劳迟钝。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引起躁狂发作的原因,既有神经递质、内分泌系统等生物因素,也有心理与社会因素。比如说,一些突发的应激事件、社会和家庭关系中的负向事件,都可能导致躁狂或躁郁。

对于妈妈们来说,生产和育儿过程会导致个体生物因素的波动与变化。比如产后抑郁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产后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影响了妈妈的情绪和心理。

在育儿的过程中,妈妈无时无刻不被照顾孩子的压力所围绕,还需要平衡工作与生活,处理家庭、社会中的各种关系。

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叠加,使妈妈们更容易遭受到精神疾病的攻击。

如果没有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产生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妈妈们,可能会出现自我伤害,或者伤害他人的行为。

轻则妨碍他人生活,给身边的人带来不便;重则妨害他人的人身安全。在一个家庭里,宝宝的自我防护能力不足,往往会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评论区,看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孩子是无辜的。

的确,无论是因为妈妈主观上的恶念,还是妈妈因为一些无可避免的客观因素,或者其他人的错误引发了精神失常,一个三岁的孩子都不应该成为错误的承担者。

他们本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踏青赏花、嬉戏玩耍,本该在天真烂漫的年纪,绽放出最明媚的笑容,而不是命悬一线,为生死挣扎。

究竟该怎样做,才是为孩子好?对于这次事件来说,更重要的问题不是如何惩戒母亲,而是如何避免悲剧的重演。

让更多人关注到精神类疾病,重视妈妈们的精神健康,用科学、专业的方式进行诊断和治疗,才能帮助更多妈妈,挽救更多家庭,影响更多孩子的人生航向。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