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当了,谁说北京上好大学容易的

一年以来,我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我当年在北京参加高考,还能考上经贸大吗?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外贸行业火爆,作为经贸部(现商务部)直属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行情水涨船高,分数线一度逼近清北。

当年我高考总分也够上北大的,但刚好遇上清北入学军训一年(本科变成5年制),再加上我爸爸和阿姨都是省外贸公司的骨干,就听了我爸建议第一志愿填了经贸大。

后来,我发现那年和我一起进入经贸大的,除了我老乡浙江状元,还有另外15个省文科状元(当年全国统一试卷,只是文理分科,语数英不分文理也都是一样的)。和我同宿舍的,对面上铺就是山东省状元,斜对面下铺是江西省第二名。

随着外贸和金融的形势变化,贸大风光不再,只是这几年分数线依然维持在640+,相当于中流985。即使比起当年已经算没落,孩子还是很难考上父母当年上的大学。

客观来看,不管智商还是学识,并非孩子不如当年的父母,而是北京头部牛娃太多。于是乎我们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安心做背景板和小透明。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假设当年我在北京考大学,在众多牛娃包围中,是否还能做到,比较轻松就能居于年级前10,顺利考上经贸大。

教育的误区:觉得在一线城市,孩子考上好大学的机会一定比在其他地方多。

上面这句话并不是我说的,否则肯定会被骂死。

只是我强烈建议你听听这句话,因为是一位极聪慧且数学很好的牛人说的。

那就是吴军,他在新书《卓越》里白纸黑字写的。

我们不要急着支持或反对一个观点,重要的是看背后的证据和论证过程,这才是科学思维习惯。

比如经常有人说北京人400多500多就能上清北,有点脑子的人,就会想到去查查教育考试院的数据:2021-2023年清北统招录取分都在683以上。

还有人说北京卷子简单,有本事全国一张卷子。以前我上大学就是全国一张卷子啊,也没觉得来自江浙鲁的学生就比北京孩子强,即使成绩略好又如何,北京同学其实并没把时间都投入在学习上,综合素质能力可比我们强好多。而且,不管卷子难或容易,高考是名额分配到省,所以高考的本质就是省内大排名,和其他省比不着。

还有人说,北京好学校好考,是因为北京考生和其他省相比人数少,985比率高,这是动过脑子也查过数据的。但是吴军老师说,不能光看竞争者数量,也要看竞争者质量——

如果孩子的成绩确实有机会达到清华或北大的录取线,那么,和他处于同样水平的竞争者,到底哪里更多?

吴军在清华大学的学妹郝景芳曾经分析过:每年大约有一万清北毕业生留京,假设这一万人也都与自己同学——清北毕业生结婚,那么每年北京都会有5000个清北家庭。但是清北每年招生人数是多少?600。所以约有9成清北家庭孩子上不了清北。

吴军老师说,师妹是把清北本硕博都算进去了,我再缩小一下范围,就只统计清北的本科生。每年8000名,其中大约1000人会出国深造,就多算一倍到2000人吧,那么留在国内6000人,至少一半留京就是3000人,就算1500个家庭。那么拿清北每年在京招生数600除以1500基数,守地说也有6成清北家庭子女上不了清北。

清北只是在举例,以此类推,其实在北上广深,父母是985或TOP211的,孩子能上985和TOP211的机率都不算大。

这就是因为,每年都有大量名校毕业生留在一线城市,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虽然大家都喊逃离北上广,却被数据打脸了:2023年一线城市常住人口重新增长,即使是持续纾解首都功能且落户最难的北京,人口也是净增加。

因为一线城市工作机会多,教育医疗质量高,文化科技资源丰富,职场竞争也相对公平。很多年轻人发现,虽然呆在北上广压力大,但是机会也更多更公平,加上这两年房价下跌有了吸引力,所以逃离了几年又开始回流。从国际发达国家来看,一线城市的虹吸效应不会改变,人才集聚现象反而会越来越明显。

甘蔗没有两头甜,家长想要享受一线城市的好处,就得承受一线城市的压力,包括孩子学业竞争的压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是家长也不必过于焦虑,只要自己不死盯着985或TOP211,非得和那些清北家庭、各地省市状元等“卷王”后代去拼个你死我活,在北京上个一本或市属的双一流还是相对比较容易。

所以,如果父母本身学历就比较优秀的,千万别认为孩子理所当然就能上个好学校,特别是当你身处“人才如葱”的一线城市。

当你听到一个清北或985的家长说,孩子至少不能比我差吧?那他肯定数学没学好,请问当年怎么考上的呀?

反正,比起雄心壮志,我更相信概率统计。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