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个消息在一些中小学家长群热传,说的是如果数学单科成绩足够好,分数达到145以上,就能直接被知名高校锁定。经媒体求证发现,这个消息与“强基计划”试点高校近日陆续发布的招生简章有关。具体来说,在入围条件这一块,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8所高校的招生政策里都明确提到,高考数学单科成绩足够优秀即可直接入围。
“强基计划”自实施以来,一直不乏热议之声。今年是“强基计划”招生的第5年,这8所高校在此基础上推出新的“破格入围”政策,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网上关于“强基计划”的解读开始满天飞——“单科定胜负的时代来了”、“数学140分以上就能被知名大学锁定”……那么,我们该怎么看待这种只适用于极少数“偏才”的新政策呢?
这一政策无疑释放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信号,是对人才天赋的一种保护和激励。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扎实的数学功底更是基础学科领域开展更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提。部分高校通过对数学单科成绩的重视,为那些在数学领域具有天赋和潜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回溯历史不难发现,许多知名数学家并没有经历过传统教育的培养。对现代计算机科学和逻辑学有着深远影响的乔治.布尔,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学校,靠着自学成才成为布尔代数的创始人;法国数学家索菲·热尔曼也因性别限制,未曾正式在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她通过自学和与当时一些著名数学家通信来学习数学,却在数论和弹性理论中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我国力学专家钱伟长,高考物理成绩只有5分,因语文、历史双百分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令人意外的是,他没有走上“文史”之路,上清华后不仅转入了物理系,还成为一代力学泰斗……这些天才成长的佳话还有很多,其中道明一个道理——尽管正规教育是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但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学习能力也可以帮助个人在专业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因此,传统录取方式不应成为天才们难以跨越的门槛。
事实上,破格录取并非今天才有,我国许多高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设立了特长生的名额,当时是为了促进学生多样性和特殊才能的培养,特长生名额也主要针对体育、艺术等领域的杰出人才,通过特定的考核和评价标准,选拔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特长生招生政策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帮助培养了一大批在体育、艺术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今天的“强基计划”为“偏科”人才打开了另一扇通向名校的大门,既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科技强国战略的时代选择。究其根本,都是为了保护和发掘人才,择优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基础学科拔尖的“天才”学生。
当然,在肯定学生天赋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录取方式中体现的公平性、传统教育中体现的综合素质要求。通过多学科考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律性、时间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学生用心学习多学科知识,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有帮助的。
因此,此次各高校发布的招生简章中可以发现,除了要求高考数学单科成绩要达到一个分数线外,考生高考总成绩也要进入一定范围。而且,后续还需要经过笔试、面试、体测等环节,具体依各校实际情况而定。这就说明,只有“数学成绩足够好”还不能和直接被高校录取画上等号。毕竟,数学固然重要,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除了数学,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同样重要。
此次部分高校破格新政策再次引发了对于人才天赋保护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思考。保护人才天赋是必要的,但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也不能落下,相信高校在招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能够探索出一套全面、科学、多维度的考核评判模式,为更多有潜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人才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施展才华的空间。
作者 | 李滢嫣
图源 | 网络
责编 | 郑瑜涵、潘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