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要给孩子喂辅食,儿媳不让说“还差十分钟”,“科学育儿”真的科学吗?

一、科学育儿理念及其实践

在科学育儿理念背景下,自然产生了与其相匹配的科学育儿方法。譬如了解孩子的阶段性、建立稳定的日常生活、鼓励充分的身体活动、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等,总体概括下来包括十几条。而每一条方法里面又包含诸多的内容,譬如以了解孩子的阶段性为例,新生儿每个月龄都有不同的生长发育特点:一月躺卧,二月俯趴,三月翻身,四月举胸,五月直立,六月独坐,七月翻滚,八月爬行,九月坐起,十月扶行,十一月踢球,十二月独走。从实践领域来说,科学育儿并非从婴儿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的,毕竟婴儿出生只是他与母体分离的第一个阶段。现代社会中,真正科学育儿的实践其实从夫妻双方备孕就开始了,而其中的诸多注意事项多得不胜枚举。

二、被数据绑架的新手父母

本着优生优育的目的,科学育儿的理念原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发现不少的新手爸妈陷入了“科学育儿”陷阱。比较典型的是被数据绑架的新手父母,其主要有以下表现:

其一,婴儿喂养数据化,新生儿出生以后由于胃容量比较小,要遵循一天多次喂养的原则。目前比较普遍的喂养建议是对于母乳喂养的小孩三小时左右喂一次。在实践过程中,“三小时”成为不少新手父母的“金科玉律”。譬如笔者所在小区就有这样的案例,有两位婆婆向我婆婆抱怨说:“我儿媳妇严格按照三小时喂养一次孩子,我看着我孙子都饿到哭了,她还不喂奶,说还不到三小时”。

其二,被生长曲线绑架的父母。生长曲线是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中由的身高、体重、头围等数据生成的曲线。该曲线能够反应孩子不同阶段孩子生长发育的情况,因此很多父母都关注。孩子出生后分别在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八个月、一岁等不同阶段都要去社区医院做儿童保健,儿童保健每次必量身高、体重、头围,好像每次体检就是一次“考核”,考核通过的父母觉得庆幸,考核不通过的父母也很容易焦虑。譬如周某的孩子目前八个月,每次做儿保都被医生“警告”,说孩子超重,接近肥胖,要给他做运动,事实是孩子只是吃母乳,被医生批评以后孩子的奶奶每天给他做被动操。还有陈某的孩子个子和体重都偏小,她也很焦虑,每天希望孩子多吃点,担心她发育缓慢。

其三,辅食焦虑。按照现有的做法,宝宝一般六个月加辅食,但是孩子的辅食到底应该加什么?又要加多少?这是很多新手父母焦虑的问题,随意打开一个育儿app便可发现,很多新手父母陷入了辅食焦虑,很多人找医生要“辅食添加表”,辅食添加表上列出了不同月龄的孩子一天应该加几顿辅食,辅食的品种、数量、时间,每种辅食应该添加几天以排敏。笔者所在小区就有按时定点喂养孩子的新手妈妈,孩子奶奶做好了辅食要喂孙子,结果儿媳妇不让她喂,理由是根据辅食喂养标准“还差十分钟”。孩子的奶奶跟笔者婆婆抱怨儿媳的做法,她说:“我现在最喜欢她(儿媳)去上班,最要她上班了就是我的天下,我想喂什么就喂什么,想什么时候喂就什么时候喂”。由此可见,两代人之间的育儿观念差异也容易导致家庭矛盾,当经验育儿与数据化精细化育儿理念想碰撞时,总容易擦出矛盾的火花。因为经验化的喂养方式是个体式、先验式的,而非程序化、辨准化的,前者意味着其不是普适的,但也具有了更多灵活变动的空间。

三、探索育儿出路

(一)“科学育儿”理念是否真的科学?

事实上,作为新手妈妈,笔者也缺少育儿经验,一开始也会求助于网上的理论。但是后来,笔者发现,被诸多新手爸妈奉为圭臬的科学育儿知识也不过是最简单的育儿指导原则,其中还不乏缺少育儿实践经验的“专家”提出的一家之言。真真不足以涵盖育儿实践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且很多所谓的“科学育儿”理念,并非真的科学,我们也没必要将“科学”视为神话。科学并不是一个从天而降、横空出世的神,它是从既定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我们从最朴素的愿望去了解科学育儿的目的无非就是要将孩子养好。而对于什么是“好”,相信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见解。

(二)自主性转化:适合自己的才是科学的

那么,对于如此纷繁复杂的“科学育儿”理念,我们应该如何找到合适的育儿方法呢。笔者认为大道至简,适合自己的才是科学的。

一方面,现有的流传的所谓“科学育儿”的理念并非真正的科学的,需要我们进行鉴别,我们不能以具体的某个理论去机械化指导育儿的实践,因为真理一经发现就死了,真理注定是永恒的、简洁明了的,而科学在探索真理的过程永远是鲜活的,复杂的,育儿过程也一样,也是不断探索的过程。

另一方面,即便是再正确的理念再正确的理论它也是普遍性的,所有的普遍性都不足以完全涵盖任一的特殊性。在育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培育的是人,生而为人不仅要发育出强健的体魄,更要发育出有个性、有思想、有内在性、自主性的灵魂。事实是如果严格按照现有的“科学育儿”方法来培育我们的下一代,无异于用一个数据化的框架来框定每个孩子,势必对孩子的个性进行阉割,就像工厂里标准化生产的产品。因此,在育儿方面也是“尽信书不如无书”。

有心的父母,即便从自己的本能出发,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出发,把孩子当成一个人,从人的角度出发也能够和他共情,了解他的需要。

•本期作者:邱丽,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本期编辑:农夫山泉

•关于我们: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投稿邮箱:hangyeyanxi@163.com

•注意:独家原创 侵权必究 转载需注明“行业研习”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