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位妈妈给儿子留的小纸条。
(截图来自小红书,下同)
想先问问大家,这张纸条你感觉写得如何?
评论区很精彩,可以说是炸裂——分成了截然相反的阵营。
有肯定的——大多来自家长。
也有激烈反对的——大多来自孩子。
我再想问问大家,与孩子这样沟通能成功吗?
评论区其实就是一个样本收集区,经过统计(包括点赞数),来自孩子(或推测为未成年人的)基本是一边倒的反对。如果收到字条的小孩不是特别与众不同,也大概率不能接受吧。
虽然没有提供字条的背景,但是从“可以和父母对抗”这句话大致能推测出,孩子不听父母的话,且口头沟通不畅,才转为书面。
那么,写纸条的目的就应该是为了提升效果,但是从孩子们的普遍反应来看,沟通效果有点差——非但没达到目的,反而有负面作用,把孩子越推越远。
虽然不如面对面口头沟通来得及时充分且能够配合声调和肢体,但是书面沟通有避免冲动、深思熟虑、语言逻辑更完善等优势。
所以我很好奇,当这位妈妈一个字一个字精心组织语言,都用上排比和拟人修辞手法时:
是仍然无法克制自己单方面表达的冲动?
还是没有换位思考预测一下孩子的感受?
还是说自信满满,我写得如此掏心掏肺振聋发聩孩子读后一定痛哭流涕猛然警醒!
所以背后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是没有弄清与人沟通的目的:到底是为了说服别人还是让自己爽?自管自说话,而不是听听孩子想法,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交流。
二是缺乏换位思考的习惯,同理心和共情力不够。评论区里一个孩子由此联想到自己父母,竟然分析出自恋型人格倾向。虽然我相信父母内心深处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毕竟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的局限。
当然,做家长很辛苦的,又不是没有情绪的AI,不可能每句话都很理性都站在孩子层面思考,偶尔发泄一下情绪也不至于造成多大伤害——只是一定要设红线,也就是语言禁区,尤其是白纸黑字正式地写出来。
我不知道你们的红线在哪里,“会给你响亮的耳光”肯定是我的红线。我可以在文章里这么写,模仿鲁迅先生的风格,犀利一点阴阳一下无妨,因为没有特定的对象。但是对孩子我不会这样说,如果有人这么对我说,我也会很不舒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是我,和孩子沟通,除了要牢记沟通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爽而是为了能让孩子听进去,还会努力做到以下这四点。
1
避免负面消极的提法,换成正面积极的表达。
如果非得提纸条上的“前途”(下面会分析为啥不要提前途),可不可以别从负面的角度说——“但前途不会,他会给你响亮的耳光。”
换个正面的表述,比如“让我们站在同一战线好吗?爸爸妈妈会和你一起,为前途添砖加瓦,相信会收获更好的未来。” 比起“给你耳光”应该更能令人接受。
凡事尽量从正面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积极心理学。能给孩子积极的暗示,让他具备自信勇气而不是对未来恐惧焦虑。所以,与孩子沟通前我会想一想,这样说,是给孩子赋能还是负能?
2
对事不对人,说具体的事。
说事情就说具体事实,别扩大化也别上纲上线。
比如带出以前一系列陈年八股,说你为啥老这样,总和父母对抗,这就是对人不对事。如果你不想让孩子与你对抗,你就不能给孩子定性,否则孩子心想你都认定我和你对抗了,那我就真对抗呗,这样才不冤。
不知道这位妈妈想让孩子听自己什么话。假设是不玩手机,不妨直接说,我感觉你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有点多,昨晚连续用了3个小时,12点才上床。
3
尽量聚焦当下,别太展望未来。
说具体的事,不翻旧账,也别预测未来。前途谁能说得准?家长也不一定就比孩子高明。
即使家长是预言家,孩子也不会关心太遥远的事——现在都过不好,还操心以后有的没的?
所以纸条上“前途”这个提法就太过遥远,说手头或者迫在眉睫的事就好,比如近期的考试。比起抽象的前途,孩子会更关心具体的考试。
比如初三中考前,花生接受了我的建议,给手机设了一个屏保。
4
给出行动的建议,不谈泛泛的道理。
提“前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教意味太浓。大一点的孩子,其实道理都懂,只是行动做不到,所以会反感父母唠叨大道理,特别是与父母关系紧张时(如果出去玩或者心情愉快放松的时候,家长倒是可以润物细无声地输出些道理)。
那讲什么呢?还是拿手机举例,不如就说:要么你先把手机交给我保管,10点钟还给你,但是11点前得睡觉。
或者给出选择:你看你是把手机交给我保管,还是放到另一个房间好?
当然你也别指望孩子一定就能立马听你的。但如果是合乎情理的要求你尽管提,大不了被拒绝嘛,不会有什么后遗症。如果孩子能意识到管不住自己,没准也会讨价还价与你达成一定的协议。
说了这么多,家长会不会觉得——心累? 的确语言不仅仅是个工具,更是门艺术,要运用得当也不容易,需要持续修炼。
然而换个角度来看,如果通过提升沟通艺术,收获和谐的亲子关系与舒心的人际关系,使得自己生活更容易更美好,不也是一件投入产出比极高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