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越来越自觉,通常是父母做对了3件事

父母依然能从抚养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入手,让孩子能够培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驱动力。

有位家长朋友分享过一则视频:

视频中一位二年级男孩,放学回家后,放下书包就掏出作业本开始学习。

孩子妈妈表示,平时工作比较忙,孩子在家都是他自己安排学习,孩子喜欢阅读,为了多点时间看书,每天放学回家,都会很积极地去完成作业。

评论区很多人在讨论,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还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看到这样的新闻,父母也忍不住羡慕:“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这么自觉省心?”

自觉性的建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没有一个标准化的解决方案,但可以从小培养,父母依然能从抚养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入手,让孩子能够培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驱动力。

早期的监督,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很少有天生就自觉的孩子。

曾经看过一个正在看电视的小女孩,听到闹钟的声音,拿起遥控器关掉了电视。

原来,妈妈和孩子事先约定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或者看几集,并设定好闹钟。

妈妈给予了孩子充分的信任,让孩子自己去践行这个规则,时间久了,孩子也习惯了,在整个过程,没有爆发冲突,没有产生催促。

可以说,孩子的这种自觉,来自父母设定的清晰的规则,最后养成好的习惯。

一旦父母制定的标准内化成为孩子自己内心的准则时,自律也就随之产生了。

正如一位名校妈妈所说:

“孩子需要首先养成的是机械习惯,因为机械习惯带来的好结果,让孩子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再和孩子谈自律的重要性,也许才听得懂。

一旦正向循环开始,孩子感受到自律带来的获得和赞赏,会激励TA继续自律。相反,如果因为付出不够导致长期没有正向反馈,孩子会习惯自己“落后”的局面,甚至自暴自弃。”

这也是培养孩子自觉性的第一步:父母适时管教和监督,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好的习惯。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认知误区:自觉都是靠孩子自己,如果孩子不自觉,是他自己不争气。其实惰性才是人的本性,电视、手机、玩游戏、零食、偷懒……大人都很难抵挡住的诱惑,更何况孩子。

如果你看到别人家孩子非常自觉,不用父母操心,那说明在早期,父母的教育帮孩子养成了习惯,端正了态度,后面的路才看起来好走很多。

某次开会,遇见一位妈妈,竟然随身带着家里电视机的遥控器。一问之下才知道,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现在在家赶作业,她怕孩子忍不住看电视,干脆把遥控器带出来。

听起来很夸张,但确实是父母的一片苦心。

在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尚未定型之前,需要大人用规则、监督,帮助孩子学会克服自己懒惰和散漫。

那些温暖的自信、自我价值感、良性的自我评价、对行为结果的评估和抉择……必须靠一个外在的评价系统植入到孩子的意识中去。

作为父母,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之初,就要把这些意识通过规则、监督传递给孩子。

需要注意的有两点:

第一,父母的每一个要求是否合理。

第二,规则也要有足够的爱心做保障。当我们和孩子之间保持着亲情交流,纪律也会越容易被孩子接受。

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并增加孩子对生活的掌控感

培养一个自觉的孩子,早期父母的监督很重要。

然而,这种监督和疼爱孩子一样,也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密不透风的监督,孩子一边压抑,一边依赖。

另一方面,大人的监督的作用也是有时效的。很多孩子到了高年级,大人监督的作用逐渐变小。

所以家长在早期督促孩子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去激发和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什么是内驱力?

它是指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简单理解就是孩子发自内心地去做一些事情,并会因此获得满足。与内驱力相反的是外驱力,孩子做某件事常常带着功利的目的,或者是被逼无奈、不得不做。

比如你想给孩子报毛笔课,孩子心里不乐意去,但为了避免你的批评,还是选择去上课,这就是一种外驱力。

但是如果是他最喜欢的轮滑课,不用你催,他跑得比兔子还快,这就是内驱力的表现。

当孩子拥有内驱力的时候,学习就成了自己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激发他们主动去学。

前文说到的放学自觉写作业的孩子,当他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后期不用妈妈催促,他就能主动地去读书,甚至主动争取更多的阅读时间。

这是孩子最好的学习状态,学习不是因为父母逼着学,而是自己想学,不需要诱惑、哄骗或者奖励,就能主动并持续性地学习。

内驱力是培养孩子自觉性的关键。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保护和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虽然学习是一件听上去不太快乐的事情,但是我们要尽量让孩子的学习体验感变得不那么糟糕。

第一,多让孩子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现在很多小孩,学习之所以不积极,是因为学习给了他们太多负面的感受,他们生活在“鸡娃”的痛苦之中,与父母的关系也不如小时候融洽,最后厌倦甚至痛恨学习。

家长要做的是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感受,多鼓励、少打击。

即使孩子现阶段的成绩不够乐观,也要给足耐心,辅导孩子时,可以把难度降低,任务分解,让孩子够一够就能解决,建立孩子的学习自信心。

只有孩子对学习慢慢有了信心和成就感,他才能越来越主动积极地看待这件事。

第二,孩子越大,越要支持他们自己做决定。

虽然在孩子习惯养成的早期,要给孩子适时地督促,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要逐渐给孩子学习的自主权,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有时候少管一点,效果会更好。

因为过度干预会导致孩子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要做的是抓大放小,把握方向,虽然原则上的事情没有商量,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孩子是有自主选择权的。

比如制定学习计划,只要无害且能完成学习任务,都可以多参考孩子自己的意愿,这样实行起来孩子也会比较主动,

当孩子对学习有了掌控感,他才会把学习当成自己的责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自觉性的建立是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身处的环境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有的家里,比起孩子,父母更爱看电视、玩手机、打麻将,闹得孩子每次在房间写作业都不安分。

孩子怎么想呢?

大人自己都不看书,凭什么要我看书;要求我看书,还要把电视、手机打开诱惑我?

大人自己都管不住自己,怎么能指望孩子自觉呢?

还有的家庭,孩子所处的环境非常脏乱。

如果学习环境过于嘈杂,孩子经常会被各种事情打断,找橡皮都有可能耽误几分钟,学习还没开始,已经屡屡碰壁,不仅严重影响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也会造成孩子专注力的降低。

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越是脏乱、无序,越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磨蹭、拖延。

《断舍离》中有一句话:“本来能在干净的溪流潇洒畅游的香鱼,逐渐变成了水槽淤泥口边困顿窘迫的鲇鱼。”

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就像一只窘迫的鲇鱼,想主动都脱不开身。

育儿本身就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不一定要求每位父母都能自律、自觉地养成各种各样的好习惯。

但是至少有一点,那些我们不想让孩子染上的恶习,比如沉迷手机、沉迷游戏、沉迷电视、熬夜等这些坏习惯,你不希望孩子去做,那么自己也应该主动规避。

想要养出一个自觉的孩子,父母就要创造一个相对安静、整洁有序的环境,做好榜样,孩子才不容易被外界干扰,能够专注而用心地学习、生活。

来源 | 钱志亮工作室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