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苏格
中国是礼仪之邦。
在老祖宗及后代子孙的传承之下,衍生出多种情境下的多种礼仪。就像我们常常对孩子说的那样:“不懂礼,人家会说你没有教养。”
可是,在家长自己身上,除了日常人际交往的礼仪之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境下的礼仪却未必人人都知道——接娃放学的礼仪。
提高接娃的适配性
许多学校都位于居民区,一到放学时间,门口的小马路就会被堵成停车场。接孩子放学难免归心似箭。每个人都希望从校门口路过时,直接把站在约定地点的娃接走。
但事实却是,车流之中,原本约好在校门西侧第三棵树下等你的娃却发现,视线早已经被往来的车辆挡得严严实实,踮着脚尖都望不到说好在这里接他的妈妈。
而车里的你更惨,不仅要左顾右盼地担心剐蹭到往来车辆,而且总是会“惊喜”地发现,你和你娃约好的第三棵树旁的路边,早已经并排停了好几辆车,哪里还有你的地方?
不能开车,那就提前把车停远,走着过去吧!
别看多走了那几里路,既避免了在校门口造成拥堵谁也走不了的尴尬场面,还能借走路的这几分钟和孩子多聊聊天谈谈心,岂不是利人又利己,一举还两得。
学会这点,你就掌握了接孩子放学的第一条礼仪:不给学校和别人添麻烦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和孩子的感情!
维护接娃的稳定性
何为“接娃的稳定性”?
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也要操心这几十个娃到底由谁来接走。倘若你今天下班早,为了躲过晚高峰就想要早点把娃接走;明天要加班,又要委托老师多留一会儿,晚一点去接;后天你出差,招呼邻居去接孩子时忘记跟老师通气又要引起误会。
这样下去,可得把老师弄糊涂了不可。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孩子的放学时间都是固定的。只有把这个时间固定,才能给孩子树立合理的作息时间,明确上学这个行为与其他时刻的行为的不同。
我家娃今年刚上幼儿园,一开始每天都哭得撕心裂肺,嘴里反复念叨着:幼儿园里没有妈妈。
作为老母亲,即使表面上要说一不二,不敢给孩子留一丝可以不去幼儿园的余地。但是背地里,我们都心疼年幼的孩子所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即便如此,我们都没有萌生过想要提前把孩子接回家的念头,不仅仅是因为幼儿园有严格的接娃时间管控,更是因为我们并不想让孩子感到自己有提早回家的特权。
不能早点接,那么晚点接就没问题了吗?
当然不是。
就拿小学为例,除去被食宿班统一接走的孩子,另一部分孩子的“命运”就完全被掌握在父母是否迟到的问题上了。
孩子一出校门就看到爸爸或者妈妈站在那里招手,无疑是对他们这一天辛苦学习最大的奖赏。反之,那些迟迟没有家长来接的孩子,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同学钻进父母的怀抱,看着校门口的人越来越少,甚至还要借用老师的电话问家长什么时候才能来接……
这些细碎的伤痛,足以让他们一点点地攒着对父母的失望。
偶尔的迟到确实算不上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是倘若家长明知道自己长期不能按时到校接娃,却不做提早安排,就把孩子扔在校门口傻等,才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我们为了生活奔波,确实无法时时刻刻地维护和见证孩子的成长。但是,如果能提前拜托老师帮忙照看一会儿,或者请其他的家庭成员、朋友、邻居帮忙接一下,或是跟娃说好先去谁家待一会儿。这些,都比把孩子孤零零地扔在那里苦等要仁慈一些。
当然,如果要换人接娃,务必先跟老师报备情况,并将代接人的照片发给老师,省得老师还要一次次打电话找你核实情况,平添许多工作量。
把握好跟老师沟通的时机和尺度
孩子在学校里的一举一动对于老父老母来说都是盲区,他们在学校的行为和表现除了询问孩子,就是咨询老师了。
白天工作时间里,不敢打扰老师。要么是老师由于上课接不到电话,要么就是看到老师发了一条朋友圈,照片上是堆积如山的作业,只能幽幽地按下了想要打电话问询的冲动。
晚上的休息时间里,虽然老师已经下班,但是七、八点正是饭点儿,打电话招人烦;九、十点又是人家准备休息的时间,打电话更是不识趣。
权衡之后,接娃放学的时间段就是找老师沟通的最佳时机。
但是,现如今学生放学之后,老师可不轻松。业务学习、备课教研、批改作业、大会小会,能逮着老师也是一件难事。偶尔有幸遇上了,就得抓紧时间和机会,一问究竟。
可是,逮着老师却不一定一劳永逸,要是不能合理利用这段可贵的时间,那么你前期的侦查和铺垫肯定是白费了。所以,找老师了解情况也是要有预设和计划的。
这就像是去医院之前要先跟医生说清楚症状是一个道理,医生只能根据你描述的症状,以及现场观察和常规检查才能确定给你用什么药。
但如果你一揪住老师就不管不顾地一顿瞎问,毫无目的性和和针对性,单纯只是为了刺探孩子在老师眼里是个什么样的印象,那你无疑就是个让老师烦感的家长,下次遇见你,也要想办法远远地躲开。
另外,许多家长总是觉得老师不找自己“麻烦”,就是孩子在学校没啥问题。事实上,老师不找你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孩子身上的问题还没“攒够”。家校沟通很费时间,一次电话解决多个问题还是更有效率。
在你以为岁月静好的时候,与其被老师一通反应情况的电话惊出冷汗,不如提前做好心理建设。只需隔一段时间就简单询问一下老师:
“孩子最近在学校还省心吗?我们家长还需要做点什么配合您?”
不给老师展开大规模分析问题的压力,只需要三言两语就能解决问题。
这样的好处有很多,既给老师留下了负责任又不给老师添麻烦的好形象,又能在做好家庭教育的同时,轻松get到教育效果的反馈,这才是与老师沟通家校合作,达到双赢的好方法。
一年365天中,有200多天是在重复接娃这一件事情。从学校门口到老师办公室,从接娃时间到与老师沟通的时机与动机,这些虽然没有必要上纲上线,但也是需要一份谨慎和用心。
家庭教育的优劣,有时候是我们家长很难左右的,因为孩子就是这件事情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但是,接娃放学的全过程,我们都是有机会占领主动权的~
提前研究一下这一件小事,未雨绸缪。毕竟在任何场合,都是礼多人不怪啊!
审核 | 陈 凯
责编 | 黄发强、王璐
守礼接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