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发布的《深化新时期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篇全是针对着解决当今教育中出现的顽疾而来的。相信通过这次改革,能使一些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作为老师,想从老师的角度浅议一下自己比较熟悉的且一直关注的方面。
坦率而论,本人对“方案”(仅自己关注方面),喜是肯定的,但亦有其忧。
其实所谓的“忧”,指的是“方案”中对有的方面只提出原则性要求(也知道只能提原则要求),但觉得在实际中要采用怎样的具体方法,去达到那原则性要求,会很难很难,所以产生一定的忧虑。以下述出,愿大家群策献计,用全民的智慧协助决策部门,解疑难问题,共同办好我们的教育。
先说喜的吧。
个人觉得最给力的是“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几点硬性规定:“党政部门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政部门、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不得以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师生; 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这些都是硬性规定,是可以执行的。
长期以来,人们都在诟病教育功利化,其实功利化正是从以上几个今后被禁止做法滋生来的。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开学初开会时总有分管教育的领导来参加会议,而会议的一项不变的内容就是总结通报上学期各校各年级学生考试成绩或是毕业班升学率,然后分管领导讲话,提出新学期各种“率”要达到的奋斗目标,这无疑是一级一级下达指标的体现;而以学生成绩和升学率评优评先则是很自然的,至于以中高考升学率奖励师生也几乎普遍现象,且不断攀高;至于公布、宣传、炒作
“状元”和升学率,不但学校大张旗鼓,连校外辅导机构也推波助澜,标榜某某生是在其辅导下考上的。正是在各方面的合力之下,造成政府、学校、老师和家长无不盯着学生成绩和升学率这一终极目标。最终造成现今的教育功利化。
而今“改革方案”明令禁止这些作为,相信教育功利化会逐渐淡化。这无疑是可喜的。
不过在喜的同时,也多少存有几许忧虑。因为,尽管“方案”面面俱到都有具体要求,但有一些方面,在没有看到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前,实在使人担忧能否真正落实到位。因为有些问题确实难以判断其是与非。
比如:“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探索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任教老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完善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向班主任及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
无疑,这些规定是非常正确的。但除了“对学生进行学业述评”是新提法外,不管过来实际如何,相信没有哪个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没说不这样做的。
“突出教育教学实绩------”由于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是教学,因此所教班级学生成绩或升学率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最主要评价方面。实际上过去也从没认可过仅看学生成绩或升学率,但实际操作中常变成(或被人认为是)只看成绩和升学率。因此,在落实“整体方案”时,
如果没有细致的可操作的细则,那么这一条能否实施到位确实堪忧。之所以堪忧,在于“教育教学实绩”以什么来衡量?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是不可忽略的最重要部分,其他方面的评价加入进来,份额占多少,如何避免唯升学率和成绩,是最大的难点。
再如“-----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国家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应该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来就是教育的目标,这一点从来没人否认过。只不过一段时间来,应试教育顽疾难克,以至于现在不得不重新加以强调。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沉疴日久的当下。只能寄望于“国家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这个标准非常非常重要。它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检验而不是一种泛泛的要求,否则也只会流于形式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关于“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制度就免谈了,只说学业负担。方案提到“学业负担”说明在国家层面也认为当前我国学生的学业负担是不适宜的,需要调整减轻。但联想到过来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规定都收效甚微甚至几乎无效,因而对方案提出的这条以及之后将会采取怎样的方法来破解这个难题,可能会使人信心不足。作者本人则几乎是不乐观的。因为本人在《终于找到了,一切的根源在于以学生成绩评价老师》一文对学生学业负担重进行过分析。该文结论是因为要以学生成绩评价老师,所以要期期统考,这是造成学生负担重的根本原因,所以认为,如不摈弃以学生成绩评价老师,不取消期期统考,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是不可能的。但指望要“摈弃”和“取消”那些,其难可能堪比“蜀道”。所以学生“学业负担”能否减下也成一忧。
再就是“完善德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把音、美、书法艺术类课程等纳入学业要求”这些方面看着不很难,但真正落实也将会受到客、主观方面一些意想不到的影响。真正落地和形成惯例也不会轻松的。
总之,《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教育系统改革纠偏的大事,指出了方向,定下了目标,但要全面科学地落实到位,可能也需要众多关心教育的人们尤其是深刻了解教育的老师们共同献策——假如允许的话。
以上作者试议一二,也未知审通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