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总是有天才存在的,或许谦逊或许狂妄,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世界充满了奇迹和期待。有一人曾在去年的央视的采访视频中说到,我35岁是普利斯顿大学最年轻教授,你们谁能做到?
语气何其狂妄,但是稍稍了解他一点的人就知道,他有着十足的资本说这句话。
他是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得主,是“未来科学大奖”中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是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功成名就后毅然全职回国,创立西湖大学,决心为中国科技教育做出贡献的教育科研工作者,他就是施一公。
天纵英才
在1967年,一个小孩出生在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为他取名一公,希望其能一心为公,在那个时候的中国有无数小孩和他有着类似的名字,他们承载着时代的希望一步步长大,渐渐成为中国的一代脊梁。施一公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施一公从小天资聪颖。1984年的他从河南省实验中学毕业,以河南省第一的成绩获得了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的一等奖。他的聪明和数学天赋引起了很多瞩目,很快他就获得了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的保送资格。
即使是在清华园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施一公的才华也是惊人的夺目。本科期间他的成绩向来是第一,89年的时候他以魁首的成绩从清华提前毕业,拿走了清华大学生物系和数学系的双料学士文凭。
施一公的学习经历让人仰望和惊艳,无疑在这般的光鲜之下有着非常人的努力。曾有人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优秀的人从不愿在人前卖弄他们的汗水和不易,不管在人后有多努力,人前的他总是要体面从容。
功成名就
大约在一九九零年初,施一公决定赴美深造,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施一公,发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交流,他的英语在国内还算优秀,但是在国外正常地生活和阅读各类学术著作的话,施仍然需要更多的学习。
坚持总是最好的记忆方式,施一公坚持每天学习25个新单词,他的英语水平渐渐提高了。
曾有一次,实验室导师曾激动得向学生们展示他发现的一个生物物理学中的重大理论突破,施一公敏锐地发现了导师计算中的错误并当场指了出来,导师并没有生气,反而对他刮目相看,在他博士毕业时,更是骄傲地宣称“施一公是他最出色的学生”。
坚毅和聪颖如厮,施一公无疑可以取得辉煌的成就。1997年,施一公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之后选择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私立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他的博士后研究。
从1998年起,他历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和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
大学十分看重施一公在科研方面的能力,在其于普林斯顿大学担任职务的几年中,大学为他提供了将近200平方米面积的实验室以及约50万美金的启动基金。
科研的条件之优厚使人望尘莫及,他的成就也从未让人失望,在其研究的细胞凋亡领域和膜蛋白领域,在Smad对TGF-的调控机理、磷酸酶PP2A的结构生物学方面,他都做出过具有国际影响的工作。
在短短九年的时间内,他便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最高级别的教授职位。同时也是国际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
犹怜草木
客观的讲,在科研方面,在国外的研究环境和条件都要更优于国内,但是在2008年的时候,他却做出了一个在外人看来十分不可思议的决定:放弃国外已有的一切,全职回国。
乾坤虽大,草木犹怜。虽然已经在国外学习和工作多年,施一公的心中依旧充满着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和怀念,明知在国外的他能够有更好,更坦荡的发展,能在科研上更容易的前进一步,为自己甚至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但他仍旧选择回国,回到自己的母校清华大学任教。
明明已然功成名就,明明可以安居国外,享受生活,施一公却凭着对祖国的热爱,为着让中国科研和教育事业更进一步发展的高尚梦想毅然回国。在国外生活多年,一旦回国必定有新的环境需要适应和习惯,施却义无反顾。
40岁的施一公于2008年二月回国,受聘为母校终身教授,同时出任其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的副院长。
“我回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他曾说到。在回国之后,施一公深深得体会到,对比国外,国内的教育水平和机制还有着很多的不足。
在深思熟虑之后,2015年的时候他联合了另外六位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递交了一份创办新型大学的申请信。2018年一月,施一公请求辞去清华大学的副校长职务,转而全身心投入西湖大学的筹建准备工作中。
2018年4月16日,施一公正式当选西湖大学首任校长。这群壮志凌云的年轻人,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归祖国,只为以自己多年所学,为中国科研和教育事业带来更多更好的变化,不负心中对祖国的眷恋和深情。
他们说,要保障中国科技的未来,要为中国未来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要“创造全中国最精致的知识结构”。
小结
施一公的回国被很多人看作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他是举世闻名的生物结构学家,在归国育人的同时,他的科研使命也并未荒废。
2013是他收获荣耀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他所在的科研小组第一次在RNA剪接通路的研究之中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他使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突出了贡献;前者为揭示生命现象基本原理奠定了扎实理论基础,而后者则在开发抗癌新药,以及预防老年痴呆方面影响重大。
他是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等奖项的获得者,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和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双院院士。迄今为止,他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布学术论文百余篇。
他的名字可能并不是家喻户晓,但是他所做出的事业价值却无可置疑。或许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了解那些复杂的科研成果背后的意义,但是无疑这些成果终将造福万千百姓。他当真没有辜负父母给他的名字,一生为公。在今天,他仍然在自己的位置上,科研育人,创造着更多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