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一个曾经因为难以接受当时教育制度而愤然辞去北京大学教授的人,对教育有着自己独到而睿智的见解,他曾经在一档节目里说:
"我其实不喜欢中国大部分的家长,中国的家长还没学会怎么做家长。中国是个长时间落后的国家,是个长期自卑的国家,它会在孩子身上体现,如果孩子不争气这个自卑还会传给下一代。"
"望子成龙"不全是期望
"望子成龙"本身并没有对错,只是很多家长滥用了这个概念,有些家长打着"望子成龙"的旗号强求孩子学习很多特长。
全然不顾孩子的天分和喜好,仅凭自己的喜好进行决定,更甚者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曾经的遗憾就强加给孩子,给孩子带来许多多余的压力和负担。
有位家长在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找到自己在大学里音乐学院的朋友问:"现在大家都在学钢琴、提琴,我应该让我的孩子学些什么比较独特的乐器。"
那位老师说;"学竖琴吧!这个城市里一共就两个人学竖琴。"然后她就把刚上幼儿园的孩子送去学了竖琴,光荣的成为了那个城市里第三个会竖琴的人。
孩子母亲到处吹嘘:"我的孩子可是整个城市里第三个弹竖琴的。"后来孩子长大了,学了油画,对母亲说:"我喜欢竖琴,可我不喜欢被选择竖琴,更不喜欢成为你的资本。"
家长希望孩子成才为孩子的教育进行付出非常值得支持和鼓励,但家长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目的:
不是为了自己炫耀和弥补遗憾让自己的孩子学习特长,是为了孩子能够有足够的竞争力。家长一定要学会引导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未来。
看看上面那个家长,为什么执意选择独特的乐器?因为自卑,也对孩子自卑,她认为自己的孩子如果喜欢钢琴、提琴一定比不过别人。
她也对自己自卑,她直接采纳了朋友的建议,甚至不进行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又在孩子成为第三个学竖琴的人之后用炫耀掩盖自己的自卑,幸好孩子还是选择了自己的路,但不是所有孩子都有能力在这种压力下选择自己的路。
父母也不是天生就自卑的
大部分自卑的家长出现在60-90后。新中国建成后中国快速发展,很多家长并没有做好迎接新时代的准备,无法适应时代的他们内心充满和恐慌和焦虑。
很多家长小时候家里没有一台电视机,没有洗衣机,家里的地面没有瓷砖、桌子上没有台灯,只知道二胡和琵琶不知道什么是钢琴、吉他。
再看看现在,小孩子们从小依靠网络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家长们没有应对这种生活的经验,只能依靠着自己的想象去要求孩子们不断地不断地向前走。
这时候家长的自卑出于对未知的恐惧,孩子们应该要学会理解家长,但家长一定不能因为被理解就选择不去改变。
家长在生活中还有一种自卑——面对他人的自卑,比如面对孩子的老师,很多家长在面对老师时都会下意识地说:"我家孩子要是不努力老师你就好好管教。"
家长作为最了解孩子的人,不但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也不相信自己,老师彷佛就是真理,对老师言听计从、唯唯诺诺。这不是客气话,更不是谦虚,只是自卑而已。
很多孩子经常对父母说你为什么不相信我?其实就是因为家长以谦逊为名对他人的自卑导致的。这种自卑只能说是滥用了中国人所说的谦逊,忍让并非条件的退让,谦虚也要有度。
让自卑停止传递
家长的自卑感并不带有恶意,他们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自卑这件事。
他们把自己的自卑粉饰成"望子成龙"、"谦逊"、"避免矛盾"、"打压式教育",张口闭口"我是为了你好。"面对自己的自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家长要学会在孩子面前放自己的防备,不用担心裸漏真心会受到伤害,这样孩子才能卸下自己的伪装,心对心的进行交流。
通过交流我们可以知道孩子的天赋和爱好,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路,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肯定能发现自己的孩子原来那么优秀。
家长要学会相信自己的孩子,在自己孩子被误会被误解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成为孩子的依靠,不能盲目相信别人的说法。
一个人在指责你孩子的时候一定是带有偏见、不够理智的,在这个时候被指责的孩子迫于多方的压力说出的话反而更接近真相。
相信不单单是要在合适的时候保护,也是要主动的去鼓励,在孩子失落的时候、成绩没考好的时候,要主动地和孩子谈心,鼓励孩子重拾信心。
家长要知道,孩子没考好的时候、沮丧
时候压力也是非常大的,你鼓励了孩子,孩子也会给你一个安慰。
家长要避免打压式教育。有人将打压式教育分析为投射认同:父母自己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他们内心和自己的关系,而当这个关系里有一些部分是他们痛苦的时候,就会把这个部分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以此来减轻痛苦。
并解释称:你感到的自卑,其实是他们内心的自卑感被投射在了你身上。这些话仅仅是听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作为人本就不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作为家长,就更不该用伤害孩子来减轻自己的痛苦,最不能容忍的是:这些家长对自己所犯下的错浑然不觉。
借用鲁迅先生的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现在就让我们直面我们的自卑,不为成为猛士,只为成为一个称职的家长,希望我们再也不把自己的自卑传给下一代,希望我们再也没有自卑。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