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牛娃们的“战场”:考上它,才算上了清北的车

最近“内卷”这个词快被用烂了,不知米粉们听说过没有。

这原本是个社会学概念,指的是:

有人拿“剧场效应”来解释,非常形象:

看电影时,前排的人站起来,逼得后排也不得不站起来,最后演变成大家都站着甚至踩在凳子上,观影体验极差。

米粒妈觉得用鸡娃的角度来理解,就是:所有娃都逼得越来越努力,越来越疲倦,但实际收获却没有增加,甚至会下降了。

努力大,收成小。

为什么米粒妈会想起这个概念呢? 原因有两个。

一是米粒妈为了打探小升初新动向,又加了几个海淀家长群,气氛相当“内卷”。

二是最近看了由赛豆赛事出品的纪录片《中国少年故事》,里面三个北京孩子有两个都在冲少年班,惹得米粒妈不禁自我怀疑:

我,是不是还不够鸡?

虽说在养米粒的路上“殚精竭虑“,米粒妈也对人大附中早培班和“八少八素”(八中少年班和素质班)有所耳闻,但这波热度,真的值得每个妈妈都去蹭一蹭吗?

米粉们不妨和米粒妈一起从这部记录片中,找找答案。

一号选手叫多乐,9岁的北京朝阳小伙儿。

这一家的分工相当明确:爸爸后勤,妈妈鸡娃。

一进门,米粒妈就被一面巨大的书墙吸引了,简直是一个小型图书馆。

聊起书本,多乐头头是道:科幻,编程,历史,地理,开出了一长溜推荐书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妈妈还根据他的兴趣订了各种杂志,可以说,多乐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越三年级孩子的平均水平。

另一边,爸爸则在厨房忙个不停——这可不是因为摄制组来了,爸爸本身就是保证一日两餐的中坚力量。

尤其是早餐,意大利面,小披萨,鸡蛋饼,面包,中外美食全都招呼上了,完全不用妈妈操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插播一下,要是所有爸爸都有这觉悟,老母亲们的平均鸡娃效率能再翻一番!

北京小升初实行“锁区”,跨区上学越来越“艰难“。

不过多乐妈并没有放弃,偷偷潜入各大家长群,把五花八门的招生政策和渠道摸得门清儿。

作为朝阳妈,有些只面向海淀的教育资源,她也尽可能地想办法让多乐试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得不说,家有小升初的女人,个个都是福尔摩斯,任何升学的蛛丝马迹都不放过。就像考人大附中早培班,也是如此。

由于多乐的学校是九年一贯制,不符合早培班招生条件,但多乐妈还是报名了。

即使米粉都了解了,我还是打算先科普一下人大附早培班是怎么回事儿吧。(毕竟我老在文中一直提)

简单来说,这是个面向10岁左右京籍牛娃的培养项目。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4年内,学完小学和初中的课程以及早培班的特设课。

但依然会经过考试,成绩不佳会被分流到普通班,中考分达不上人大附中考招生线,也会被淘汰。

如此优中选优,成绩当然十分亮眼。

以第一届早培班学生为例:

70名学生,40+参加高考,20+进清北。

余下20多个出国的学生,都是美国TOP50大学,TOP20的占86.6%,还有2人去了牛津和剑桥。

近两年,势头依然强劲。光是2018届就贡献了112个清北,女生更是100%清北!

难怪米粒妈身边有不少家长,都在暗暗冲早培班:

有提前三年就收集各种题型资料的;有想方设法结识早培家长取经的;最夸张的是,孩子才3岁就立Flag进人大附早培班的!

去年,早培招生100多个,报名14000个,140:1的比例,网站都被挤炸了,米粒妈感觉,这一夜之间就拉高了北京神童的“通胀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没办法,一旦考上,四舍五入就是一条腿踏入清北啊。

但米粒妈还是要提醒一句,

早培班虽然香,但本质上是针对有天赋、肯吃苦的孩子,靠死磕考上了的,也不一定适应教育风格。

就像纪录片里多乐妈说的,

其实并不指望孩子能走这条路,但是至少能知道别人在做什么,熟悉考试的状态和流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一点米粒妈赞成,毕竟这世界天才属于少数,哪怕清北的爹妈,也可能养出三流学校的娃,鸡娃全看娃。

作为父母,咱们在能力范围内只能说,尽可能带娃见识多体验,多摸索娃的“隐藏技能”,最理想的状态永远是:“鸡过程,佛结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二号选手陈思凝,不但是牛娃,还是“天牛娃”——天生就牛的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1岁考入北京八中少年班(与早培班相类似,不过不淘汰,一般会比同龄人早两三年高考)。

先不谈她获了多少奖,光是镜头前稳重冷静、不卑不亢的气场,就打败了90%小学生。

而且,陈思凝对自己的优势和弱点都看得很清楚,并能据此自我规划。

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锻炼、什么时候上课外班、什么时候刷手机,自己就安排得明明白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被问到给父母打几分,她一一指出加分项减分项,条分缕析。

谈及理想的大学,陈思凝也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清华姚班,很感兴趣”。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总之,这孩子浑身透着极强的自我掌控力和自信心,感觉跟此刻正在花园疯跑的米粒,不活在同一个星球。

牛娃不易得,背后的家长,更是牛中牛。

陈妈妈是北京某985高校的硕导,家住在14万/平的学区房,这两项,就已经站在金字塔顶端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过米粒妈最叹服的,是妈妈的教育观:鸡娃的最高境界是自鸡, 以及让娃自鸡。

这也是米粒妈的信仰:

自鸡是指家长自我提升,这不仅是拥有光鲜的学历,更是不断努力突破教育视野,给娃更高层次的引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陈妈妈说,她从来不纠结女儿的分数,只要她明白错在哪儿,会做就行了,主张做一个“局外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可能有人会说:稍微松松手娃就不知道飘哪儿了,怎么能局外人?

这就是陈妈妈高明之处,她特意强调了一个词,自驱力,也就是自我驱动能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想起一句话:弱者、命运推着走;强者,命运领着走。

学习也是如此。

靠父母生拉硬拽学下去的孩子,永争不过由衷地热爱学习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曾是《十万个为什么》,有无限的探索欲。

所以,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讨厌/爱上学习的?这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方向,也是问题的关键。

陈妈妈没有多谈思凝参加的补习班和比赛,相反大多着眼于知识之外。

她让孩子学习甄别网络信息的真假,知道短视频如何利用算法牟利。

她送孩子参加国际比赛,拿奖只是顺便,重要的是,拥有世界视野之下思考问题的视角。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米粒妈觉得,陈妈妈也鸡娃,但鸡的不是分数和知识,而是底层设计。

她对女儿的超前教育,不在于词汇量和计算能力,而在尽早培养专注、判断、逻辑、观察能力,并很好地保持了对知识的渴求。

这,才是孩子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成长动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后一个家庭的鸡娃方式,也十分有帝都特色——鸡特长。

10岁的椒椒,周末几乎被特长班填满,至少有一天是12小时连轴转。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架子鼓、管乐、合唱团、击剑、书法、编程,一双手都数不过来,每年光兴趣班就要花不少钱。

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没有一个关于课业的补习班。

椒椒妈说,未来是综合能力的天下,不一定仅仅靠成绩取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发展爱好,也是希望他今后能从中获得价值感,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所以即使学习负担不轻,但是椒椒其实很乐意吃这些“加餐”,也出了不少成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个小孩,让米粒妈想起一个朋友的故事。

之前就跟大家分享过了,可看这里,牛娃“通货膨胀”,你还淡定得了吗?

说得是,朋友家7岁的儿子,逼着父母报了七八个班,从语数外到足球、钢琴、国际象棋,小小年纪就过着887的生活(一周7天,早8点到晚8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砍掉哪个孩子都不干,跟爷爷奶奶告状,说爸妈怕花钱。

这一方面是孩子身边牛娃多,有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娃真的感兴趣,动力足。

米粒妈一直觉得,学习是世界上最苦也最快乐的事。

苦就苦在,没有一项技能的习得,是不需要大量艰苦、重复的训练的;

但可贵在于,当你全身心地投入热爱的领域时,那种充实和满足真的无与伦比。

雨果奖得主郝景芳说:

真正的人生成就,属于极致的沉醉者。

热爱让人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脚印。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被一句话绑架着:

考上大学就可以不用学了,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这让人误以为学习只是兑换快乐的手段。

但事实上,学习本身就该是快乐的啊。

说实话,米粒妈身边很多海淀家长并没有盲目地逼娃学这学那,相反特别在意孩子的感受,尊重兴趣和天赋。

即使出现抵触情绪,也是想办法鼓励、交流、赞美,一点点重建自信,既不会放任自流,也不会简单粗暴地打骂。

每个孩子的触角都在伸向不同的方向,所以一味把早教班、少年班当作必胜的捷径,也有失偏颇。

唯有内心的热爱,才能让孩子自觉成长、终身成长,这才是大格局。

米粒妈相信,长眼光的教育观,才是最好的“鸡饲料”。

我知道,想把握好“收放”的平衡,想消化鸡娃潮的焦虑,如今做好父母的门槛,是越来越高了。

也许,我们的孩子不在10%的金字塔尖,属于90%的那一拨,但是,并不代表没有机会了。

人生是场马拉松,我们完全不必纠结和执着于某段赛道、某张成绩单,信息越来越公开,机会也越来越平等。

当我们可以如此清晰地了解牛娃们的努力轨迹,只要不放弃、充满勇气地跟上,一起向前跑,争取不掉队就可以了!

只要坚持向前,终会跑稳人生。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