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
高中学历的三轮车夫蔡伟,
被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破格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38岁高中学历三轮车夫读复旦博士”,
成为当年广为传颂的佳话。
蔡伟看自己收藏的书 图源:中国青年报
2009年4月,38岁的辽宁锦州人蔡伟仅有高中文凭,凭借着他在古文献研究方面的天赋和钻研精神,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自学,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裘锡圭教授与校外两名教授联名推荐,敲开了复旦大学博士生招生考试的大门。仅以高中学历没有经过硕士课程的培训而直接读博士的,蔡伟成为复旦百年校史上的第一人。
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当过工人摆过小摊
小学时,蔡伟练过几年毛笔字。字帖上总有很多看不懂的繁体字,他捧着字典来回翻。他的语文成绩一直领先,到了高中,理科最低的成绩只有十几分。
蔡伟把图书馆当成了教室,锦州市图书馆办证要资质,他磨着父亲请单位盖章。他几乎天天打卡,一年多的时间里,光是古书,蔡伟就看了两三百本。
1991年高中毕业后,由于严重偏科,蔡伟没有考上大学,而是进了胶管厂当了工人。
高考落榜后,蔡伟进了橡胶厂,三班倒。倒班之余,他泡图书馆,“几乎把能看的书全看了一遍”。
3年后,他从橡胶厂下岗。蔡伟没钱、没学历、没技术,摆在面前的路似乎只有两条,做小买卖或是卖力气。
他先在食堂后厨做过一年,一个月100元,临时工,主要做馒头。后来,他买来一辆三轮车,绑上1米长的木箱,里面再塞三四个保温箱,放入隔温的棉被,每天跑去商场门口摆摊。
致信学届泰斗求教,获教授们的鼎力相助
摆摊之余,蔡伟的业余时间全部用来看书。那时,他每卖50根冰棍,才能买一本5元的二手书。东北的冬天,他把《老子》《庄子》《韩非子》包上书皮,套层袋子,塞进保温箱的夹层,有空就读。
就在这期间,蔡伟凭借自己的古文字学知识,得到了裘锡圭先生的赏识。
裘锡圭先生是古文字学泰斗,在学术圈内,裘先生的严谨务实,是出了名的,他和蔡伟的结识,算起来已有十余年。1995年蔡伟还在自学期间,就给裘先生写过信,他至今保留着裘先生的回信:“你对传统‘小学’真心好之,不计功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
1997年1月,裘先生在《文物》上发表文章《初探》,文中提及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篇目《神乌赋》,其中的“佐子”不明其意。蔡伟写信告知“佐子”应读为“嗟子”,亦即“嗟嗞”,是叹词。后来裘先生就在1998年第三期《文物》上,发表了《“佐子”应读为“嗟子”》,称蔡伟“其言甚为有理”。从此,裘先生开始格外关注蔡伟。
2003年之后,蔡伟在国学网陆续发了一些文章。“他写东西不多,很谨慎,难得的是,能把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看。”裘先生说,蔡伟一些想法很有见地,“比如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中有一句‘莫之其亘’,‘亘’通常认作‘恒’,从词义上讲不太好理解,蔡伟提出,楚简中常把‘及’写成‘亘’,有终极的意思。对我很有启发。”
2007年蔡伟的妻子生病后,为了增加收入,蔡伟蹬起了三轮,看书时间无法保证,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刘钊教授得知后,恰好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要与中华书局、湖南图书馆联合编纂《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刘教授和裘先生商量后,中心决定临时聘请蔡伟。
2009年3月,裘锡圭先生与另外两名学者联名向教育部推荐,请求破格推荐蔡伟为博士生。就这样,蔡伟鲤鱼跃龙门,从出苦力的三轮车夫成为复旦大学的博士生,成为复旦大学历史上第一个以高中文凭考取博士学位的学生,那一年,蔡伟已经38岁了。
得益于裘锡圭先生的照顾,原本一直是蔡伟软肋的英语考试,也暂缓考试。而在专业知识方面,由于数十年的积累,虽然在结构上较为欠缺,但蔡伟却是专心致志,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废寝忘食的学习。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不仅在语言文学、历史学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认知,在其他方面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2015年,蔡伟完成了全部课程,成功拿到了复旦大学的博士学位。
现状如何
毕业后,他本想回东北,投了好几所当地的院校,简历都没过——频繁地卡在年龄、第一学历、发表文章里。
半年里,蔡伟一共投出二三十份简历,多在第一环就被淘汰。直到安顺学院招聘,他才定下工作。
在安顺学院,他被安排在学校图书馆的古籍特藏部,编写馆藏古籍书志。在图书馆里,他是学历最高的,也是唯一一个研究出土文献的。
蔡伟的读书笔记 图源:中国青年报
如今,48岁的他仍旧在贵州安顺学院任教,并且担任古代汉语、文字学和书法三门课的讲师。蔡伟一年发表一两篇论文,偶尔上上课,不过他更喜欢一个人窝在办公室,被泛黄的古书包围。蔡伟凭借自己锲而不舍的精神,过上了自己理想的生活,他的经历可谓传奇,不过背后隐藏的却是他对学问的执着。
蔡伟给学生上书法课 图源:中国青年报
今天,我们再次重温这个普通人的故事,仍旧觉得不平凡,仍然被感动:
38岁高中学历,从三轮车夫到复旦大学博士生,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励志故事。广为传颂的“佳话”背后,不仅是一个年轻人对学问的执著,还有一门学科无尽的魅力,几位学者惜才的慧眼,一所大学开放的心胸……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游新闻 转自:大学教育 本次分享:山海会公众号
===================
信息文明和智能革命背景下的思想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