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全村的希望”,这样的字眼曾经熠熠闪光,将一些县城走出去的少年推到舆论前沿,成为社会的希望。在那些还不流行高考扩招、大学生还算珍贵的年代,县城里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年年都有,并不新奇。
但在教育体制愈加健全、宽松的近些年,县城飞出金凤凰的事迹似乎越来越少了。人们不禁想问:小县城为什么再难考出清华北大的学生了?新时代青年没落了吗?教育没落了吗?
并没有!优质青少年反而愈加朝气蓬勃,有志有才的人都与日俱增,高质量教育不断向全国蔓延,未有稍迟。没落的,其实是小县城的教育。
作为中国教育的金字招牌,清华、北大在数代人心中闪耀了近百年,培养了大量全国最顶尖的的人才,自带神圣光环,考进清华北大曾是一代又一代少年的梦想。
众所周知,清华、北大对于外地学子并不友好,招生分数要比北京本地高出数十分,因为本地生源挤占掉了大量的名额,常常被戏称为“北京本地大学”。但这并不是县城难再出清华北大学生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当下的中国县城已经人才空心,精英外流。
精英成年人,都已逃离县城这个乌托邦
中国已不是三五十年前的中国,曾经的土地革命、财富革命曾让中国成为一个几近大同的社会——人人都穷。那时的城市、县城、乡镇生活差距并不大,很多知青下乡后就在当地定居,优秀人才落在全国各地。
但一两代人过去,那些人才的子女们都通过教育、升学回到了城市,离县城这个小社会越来越远。与城市相比,县城是安逸的,这种安逸建立在缓慢停滞与没有突破和竞争之上。
一眼望到头的日子,永远不可能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这对于满足现状的人来说是无所谓,但对于渴望优越生活、渴望更多机会去自我实现的人来说显然是一个陷阱,阻碍他们奔向辉煌。
人是一种发展型动物,永远对更大、更好、更新、更高的世界充满向往,为此,一代又一代乡镇青年搬到县城,一代代在县城读完高中的少年在大学所在的城市找到新的人生方向,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一幕——中国的有志青年都挤在大城市,县城成了一个养老所,除了没什么志向的中老年、未走出去的青少年,仅供在北上广深之类的大熔炉里挣扎累了或未能安身的人落脚。
中国的精英成年人,逃离县城,如同逃离平凡人生。他们带走了自己的精英子女,留下了一个稳固、安逸、人才空心的小社会,发展迟滞,文化腐朽,靠人情世故向前爬行,完全失去了吸引人才的魅力,然后发展更加迟滞,周而复始,愈演愈烈。
现在的县城,很少有精英父母,优秀少年稀薄。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了优秀的人群基础,想考出清华北大该有多难!
优秀青少年,都随着倾斜的教育资源奔向了大城市
如果你的孩子极其优秀,你会让他在县城读书吗?这对于县城的家长来说是个答案明朗的问题,比问城市的父母“如果你的孩子可以拿常春藤名校全额奖学金出国留学,你会不会留他在国内读书”更简单——县城家长会将孩子送到市里读高中。
这种普遍性的决定源于当下严重倾斜的教育资源——市里的教学质量比县城高出的不止一点两点。
大城市无一例外都需要从周边小县城和小市区吸血发展,也顺带吸走了各地最好的教育资源。城市有设施最好的学校、高配的待遇和发展环境、全国最好的老师、更丰富多元的课程、更紧张的学习节奏、更高的视野、更多的选择……
一个在城市里读高中的学生知道自己需要与全市一百多所学校的海量学生竞争,优秀的人德智体样样练到顶级,省市大赛里的大神多如牛毛,周围的每个人都在拼搏、每个人都很优秀,自己必须拼尽全力爬到更高的山上去。
而县城里青少年,目之所及的社会就那么大,所见的学校只有平级的两三个,自己所在的已经最好,努努力就爬到顶,或者怎么努力也爬不到顶。从老师到同学大概就那样,与前面的人差的也就一点,故而会产生一种在下面趴着也无妨的错觉。
城市里的教育是一架奔驰,流光溢彩,一骑绝尘,坐进车里的人享受着非凡的资源,被周遭的一切催着火速奔向远方。而县城的教育是一辆单车,快慢自定,偶尔被后面追追加个速也有上限,热情喷发太过还无法与老旧的零件协调,在人群里显得格格不入。
城市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县城都望尘莫及。对于家长而言,孩子的未来就是使命,将优秀的孩子留在县城是耽误他们的人生,毁掉他们的未来,为此家长们不惜抽筋扒皮也要在城市买最好的学区房,抢占最好的那点教育资源。
从前是高中淘汰学生,但现在,县城不愠不火的教育已经被家长和学生们淘汰了。
城市与县城家庭的教育投入比,隔着一整个维度
养大一个孩子要花多少钱?县城和城市的答案绝不相同。
城市的孩子年幼时开始便周转在各个补课班、兴趣爱好班、特长班,家长从小开始教他们礼仪、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从奥数、英语到舞蹈、钢琴,从计算机、记忆法到马术、高尔夫球,到处参加比赛、拿奖,城市孩子的课程表里刻着天梯一般的社会等级。
城市家长为培养优秀后代所付出的财力是县城人难以想象的,年均数万甚至十几万、几十万的补课费用,十年如一日的悉心培养和精心谋划,城市孩子顺着全家之力堆出来的阶台向上爬,而孩子们几乎没有假期的少年生活和勤勉努力也注定让县城少年望尘莫及。
反观县城,孩子们有课补补课,有兴趣学一两样特长,什么时候厌倦了就放弃,偶尔成绩下滑了被父母质问两句就追忆追。到了初三、高三这样的关键学年,家长们心急地翻出补课班,努力把成绩提到个一二本的分数线,花个几万已经够全家感叹好几年。
课外时间,孩子们约同学打打游戏,看视频学学化妆、买买衣服,成群结队逛逛县城,或者到市里转上一圈,成绩上努力做个中间族,升学考试时考个家长能接受、自己也能接受的成绩就算成功。
县城的父母轻松得多,县城的青少年活得自在得多,但轻松自在拉开了追不回的巨大差距。
网上曾流行这样一句话:人家三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苦读?这不是一句丧气玩笑,而是血淋淋的现实。
因为从精力到金钱的教育投入都不在一个量级,西部或东北县城的优秀高中生与北京、上海的优秀高中生代表与坐在一起,就是自动会被降维打击,在高考场上竞争,他们也优势全无,自然挤不进北大清华。
县城是一个正在平行衰落下去的地方,城市越发达,县城越尴尬,社会的固化与人才的流失彼此正反馈,正在掏空县城。如此下去,县城未来会更难考出清华北大的学生,更少出现石破惊天的人才。县城之困在空心,教育之困在不均,社会之困在平衡。
然而无论教育还是县城、都市,都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只靠时势和社会推动。
也许有一天,需要从高物价、高房价中解脱出来,需要安宁宽松的环境去发展科研的大学会像国外那样,从城市渐渐转向县城。到那时,初高中教学重心自然也会跟着回流,县城的教育也会再次生机勃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