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至死没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那他还有其他数学成果吗?

陈景润作为一名数学家,他的成就可谓是家喻户晓,不少孩子从小就从父母、老师那里得知了这一名字,对于他点着煤油灯在狭小的屋子里,单靠纸笔就算出重大数学成果的事迹更是耳熟能详,作为建国后较早一批的科学工作者,陈景润当时所处年代条件较为艰苦,国家尚在建设当中,甚至温饱还没解决,对于数学方面的研究也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景润却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上迈进了一大步,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先进成果,着实令人钦佩。

他在初中时,遇到了两位非常重要的老师,其中一位是一名年过半百的老教授,因为受当时局势的影响,老教授对当政的国民政府失望至极,于是投身到年轻一代的教育事业中,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将国家的下一代培养成有血性有抱负的有志青年。老教授经常饱含热泪向学生们讲述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每每讲到当下就伤心哽咽,他语重心长地说告诫学生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救国于危难。年少的陈景润深深地受到鼓舞,他心中暗暗发誓长大一定要报效祖国。

同时,还有一位数学课老师对陈景润影响很大,这是一位30来岁的年轻人,这位老师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学识渊博,上课也很有趣,陈景润非常喜欢。陈景润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除了上课听讲之外,他还经常在课下自己研究,当时的一本数学教材,他两周就都学会了,老师得知后,非常惊讶,他认为这个孩子在数学方面天赋极高,是个可造之材。因此老师因材施教,经常单独为陈景润讲授一些其他学生认为非常难的数学知识,此外,老师还激励陈景润,喜欢数学是好事,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而自然科学又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强大的重中之重,因此,中华民族要想强大起来就离不开数学。陈景润深以为然,学习数学更加刻苦。

之后,陈景润考入高中继续接受教育。在这一阶段,陈景润遇到了对他影响极大的第三位老师——沈老师。沈老师是陈景润当时的数学老师,他知识丰富,见多识广,讲起课来也十分吸引人,很受学生欢迎。一次课上,沈老师突发奇想给学生们出了一道有意思的算术题,题为"韩信点兵"。就在同学们都埋头苦算的时候,陈景润迅速得出来结果,小声地说了句:"53"。此声一出,全班都为之一惊,速度也太快了。沈老师问他是如何得出来的结果,害羞的陈景润不好意思当众发言,只是在黑板上将算数过程写了下来。沈老师夸奖了他,随后又向大家讲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著名数学家,例如祖冲之、秦九韶等先辈,以及他们对于数学发展的贡献。之后沈老师又鼓励大家说:"中国古人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曾远超西方,到了我们这一代也不能止步,希望大家之后可以在数学领域创造更大的成就,比如,破解当今世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难题,推动人类数学事业更上一层楼!"课后,沈老师又对陈景润说:"你既然能够解出'韩信点兵',将来也有机会能破解那个难题,你可要努力啊!"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陈景润的心,从此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就成了陈景润为之奋斗的目标。

该猜想是哥德巴赫曾在1742年提出的,其内容为:任一大于2的偶数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然而这也只是哥德巴赫的猜想而已,他并不能证实它。于是,他向当时的大数学家请求帮忙,但是一直也未能证实这个猜想,因此这一问题便被遗留下来成了数学界的难题。

由于该猜想的表述较为简单易懂,它的破解证实受到了后世许多人的关注,除了各时代的数学家之外,不少业余数学爱好者对此也十分感兴趣,但是该猜想被提出后的一百多年间,研究者前赴后继却一直也未能取得重大进展,也可见该猜想研究之难。

20岁的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后,直接留校成为了学校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虽然已经工作,但陈景润心中始终惦记着哥德巴赫猜想。他在工作之余坚持对该猜想进行验证研究,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想到可以把自己的相关论文寄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希望得到华教授的指导。华罗庚看过这后,对于陈景润这个年轻人的才华非常赏识,决定把陈景润调到中科院的数学研究所,为这个年轻人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年轻的陈景润就这样,在华罗庚前辈的指导下,正式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

有了名家指导自然是好事,但是对于破解这一世界难题来说,陈景润要面临的困难还是非常多的。为了能掌握相关研究的最新动态,他必须要具备可以直接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因此,陈景润开始学习多门外语。凭借惊人的毅力,陈景润在较短时间内竟然掌握了英、俄、法、日、意、西等多国语言,这对一位数学研究者来说本就是一件值得令人称赞的事了,但对陈景润而言这只是开始而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之后,陈景润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坚持研究,历经十多个春秋的刻苦钻研,1965年,陈景润发表了一篇名为《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重要论文,该论文阐述了陈景润对于哥德巴赫猜想中"1+2"的证明,此论文已经发表引起了全世界数学界的广泛关注,该论文的观点也受到数学界的认同。当人们得知这一中国数学家是在只有6平的小空间,完全是靠笔和纸完成的这项伟大研究时,各国数学家纷纷对此表示称赞和敬佩。英国和德国的数学家更是将陈景润此篇论文纳入教材中,并将其命名为"陈氏定理"。

然而,虽然只是证明了猜想中的"1+2",但是距离完全证实该猜想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不过有了这一阶段性的重大胜利,之后陈景润便对后续证明投入更大的精力和热情。然而,遗憾的是,直到1996年陈景润因病去世,他都没能完成该猜想的最终证明。

当然,作为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以证实"1+2"猜想而闻名,但是这并不是他在数学领域的唯一成就。能够成功在证实难题中取得重大突破,当然不是只有论文中所阐述的那么简单直接,其探索过程也是相当复杂曲折的。在研究过程中,陈景润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许多数学领域中的新规律、新方法。因此在攀登数学研究高峰的同时,陈景润一路也收获颇丰,例如早期,陈景润为证实哥德巴赫猜想时,对塔里问题、华林问题、球内格点、圆内格点等都做出了重大改进,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他的研究过程中,成功将之前的最小素数从80继续推进到16,为之后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外,在证实哥德巴赫猜想时所用的筛选法也是陈景润在研究中摸索出来的最为有效办法,这也为之后人们的研究做了铺垫。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然而,在陈景润成名之后,面对骤然而至的关注,他没有迷失方向,仍然坚持着那一份对科研的热忱,他淡泊名利,继续专心钻研,一门心思扑在数学研究上。如今,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到,陈景润成名后基本每年都有研究成果在各个期刊上发表,甚至在1996年3月,也就是他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中,仍然有相关的研究论文在发表。此外,陈景润的贡献不止在数学领域,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依然想着为科学事业献身。陈景润留下遗嘱,希望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这足可以见其思想觉悟水平之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陈景润三个字足以永远的留在人类数学史上,他的一生都在为数学研究奋斗,是了不起的数学家。除此之外,在陈景润身上我们还能看到一股甘坐冷板凳的韧劲和不畏艰难、勇于奋斗的拼劲,这些优秀品质也是陈景润能够取得如此优秀成果的基础,这也是他能够在那个特殊时代成为知识分子标杆的关键,他理应成为人民大众的榜样。他的事迹唤醒了处在经济落后、物资匮乏中的人们对科学和文化的重视与向往,也激起了国人对于科学家的崇敬与仰慕。的确,新中国一路走来,从一穷二白到如今的国富民强,这其中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更离不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夜以继日的努力与默默付出,因此,对于那些为科学事业为之奋斗终身的科研者们,我们应该始终铭记,他们不该寂寂无名,他们值得青史留名,受人敬仰。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