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学习。在课堂上,我们尤其要关注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如何做到关注每一个个体?在我的班上,有自闭症儿童、智障儿童和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我的班上集中了许多这样的特殊孩子,没办法教的孩子都交到我的班上。那么,怎样通过共同体学习保障每一个孩子的权利?
共同体学习,首先应是民主的。教师要倾听孩子的声音,要让孩子有尊严地学习。当我们把身子蹲下来,与孩子平视的时候,它表示教师姿态的柔软,也表示对孩子的尊重,更表示教师愿意蹲下来与孩子共同学习,向孩子学习,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
共同体学习,也应是高品质的学习。通过学与教的翻转,让我们听见孩子学习的声音,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的声音。
我们相信,这样的深度学习才能培养善于思考的未来公民,培养能够温暖他人的孩子。我们强调立德树人,不是仅仅通过思想品德课提升孩子的品行、品德,而是要让孩子在每一节课中,在交流合作、共同探讨中形成这样的品质。
如今走进我们学校,你会看见这样的景观,每一间教室都是静悄悄的,每一间都是深度思考、深度学习的教室。每一个课堂都是学生自己探索、伙伴协同学习的高效课堂。每一个课堂都是包容、悦纳的课堂,每一个课堂都是安心、安定、安全和幸福的课堂。
比如说,在我的班级有一个叫阿甘的孩子,平时调皮捣蛋,上课总是不专心。在他的小组里,西西是一个学习很认真的学生。这天读课文,阿甘无意中读得非常有感情,西西开心地一拍阿甘的肩膀说,哥们,你读得太有感情了,能再读一遍吗?阿甘非常开心,真的再读了一遍。他读完后,对面的同学也说,太好听了,再给我们读一遍吧。阿甘就在伙伴们“忽悠”下连读了三遍。
在这个小组还有一个女生,是今年转学过来的,可谓是“学霸”,学习非常认真,但是她习惯于传统课堂的学习。在我们的课堂上,一到自主学习环节她就陷入了迷茫。旁边的同学善意提醒她该如何做,但女孩仍不太清楚。这时出乎意料的是,阿甘站出来说,我知道你为什么不懂,应该是这样做的。经阿甘一说明,女孩恍然大悟,很快融入了小组学习中。
你看,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一个人就是这样“柔软”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有困难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
也因此,现在学校里的一种常态就是,我们不再只关注教师的教,而是更加关注孩子的学,我们把孩子学习的整个状态进行记录、拍照,并进行研究分析。在课堂中,我们围绕一个核心任务,有个体的预学和静思,然后达成小组内同伴的倾听、对话学习,形成一种公平课堂里的活力机制,再通过各小组之间的分享、串联与协同,使全班学生进入一种“生长跳跃”的学习状态。
最有说服力的是在我们学校,参与学习共同体建设最坚定、最坚决、最成熟的教师,教学成绩一定是名列前茅的。另一项数据表明,参与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学校,平均成绩要比其他同类学校高10-15分。
许多人问我,学习共同体可以复制吗?我认为是可以的,但一定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校长要有教学热情,要有教学领导力,要有课程领导力。校长要走进教学现场观课议课,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得到磨炼,成为喜欢课堂、亲近课堂的学校首席教师。
— END —
来源丨中国教育新闻网,本文刊于《中国教师报》2018年04月25日第12版,作者林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