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将来大概不会发明新的癌症治愈方法,不会打破世界纪录,不会成为身家亿万的商业巨子,也不会成为红遍全球的影星;他可能不会成为第一个登陆火星的人,不会成为第一个倒立着爬上珠穆朗玛峰的人,甚至不会成为第一个把长到不可思议的协议条款读完的人。
虽说也不是没有可能达成这些壮举,但最有可能的恐怕是就这么普普通通地长大,变成一个普通的成年人,过着普通的生活。就像你我一样。
很多人应该难以接受吧。“我的孩子怎能如此平庸?”“要竭尽全力尽早开发出他们的‘全部’潜力,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然而这并非我的育儿之道。
我不会逼我的孩子们放弃自己的童年去追求所谓的“成功”。
正在失去的童年时光
不知何时起,童年时光从成长、玩耍、学习,变成了迈向职业生涯的快车道。在美国也是如此。
大学毕业后成为美国东岸精英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职业道路,是从5岁时父母给报了小提琴课就开始的——这是为了日后申请常春藤大学时能显得多才多艺。
这种压力不是我靠感觉在瞎说,它是真实存在的,证据充足,而且开始的时间越来越早。恐怕要不了多久,刚出生的宝宝就要收到迷你公文包做礼物了。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们的负担越来越重 | 图虫创意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一下成功的标准,在疫情期间尤其如此。许多父母一边在家办公,一边做家务,一边指导孩子们完成网课学习,监督孩子上网课能占掉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
网上偶尔出现的“全能父母”让我们产生了“自己能在任何时候为任何人做任何事”的错觉,但要在工作的同时把孩子抚养、教育好,是很不容易的。你以为当全球都在居家隔离时,孩子能让父母好过一些吗?恐怕你没见识过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幼崽吧。
很多家长都以为别人家在按疫情前的标准,逼着自己的孩子去努力学习,因此自己也得这样做。对于如何做到这一切,流行的“育儿经”给出的建议完全脱离现实:制定时间表、保持常态化、限制屏幕时间,让孩子们迷上书本……怎么不建议我永久放弃睡眠,顺便长出三头六臂呢?
图 | 图虫创意
我本来就不奉行限制屏幕时间的做法,我的孩子们做完作业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看视频上,我甚至没有假装内疚一下。在我的“育儿经”里,只要他们不互相残杀,干什么都行。我不希望他们“完美”,只希望他们能活着。
在“末日瘟疫”流行之前,我就已经在用这种末日风格养娃了。
成为第一,然后呢?
是“过度成就”的文化使父母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虽然我不认同它,但我能理解。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从来没有给过我任何压力,但讨厌失败的我却落入了一群学霸当中。因为有同伴的压力,我可能做得不如别人,但也差不了多少。我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逼自己在每件事情上都要成功,至少在学习上一定不能输。
我在高中和大学毕业典礼上作为优秀毕业生致了辞,但非常痛苦。(别觉得了不起,我的专业是英语。)
图 | 图虫创意
在高中和大学里拔尖,并没有给我的人生带来什么改变,要不是现在把它拎出来当作“没必要”的例子,我甚至都不记得还有这档子事。事事拔尖,只不过是我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压力,就这样去迎合社会对成功的定义。
我无法想象如果这种压力来自于父母,会变成什么样。我恐怕永远都不会有时间去发现、追求我真正的激情所在,比如写本喜剧,打个长盹什么的。我可能会忙到连去看心理医生的时间都没有。
如今,我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我不想让他们感受到我曾经历的那种压力,不论来自于我还是他们自己。我想给他们空间,让他们成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在还长着乳牙的时候就被规划好职业生涯。
这个想法可能跟现在的世界格格不入。没有人认为孩子有权掌管他们自己的生活,在太多人看来,孩子只是父母愿望的“延续”。然而,任何一个真正花时间与孩子们相处过的人都知道,他们每个人都个性鲜明,有自己的目标和喜好——从第一天开始就是这样。
我的大女儿今年9岁,她自己选择不参加任何运动,这要是在有些地方,我可能会因“疏于照管孩子”而被关起来。但她最近加入了一个机器人俱乐部,她觉得听起来很有趣,而且到目前为止都很喜欢。也许她会坚持下去,并把它变成终生的事业。
也许明年她就会放弃,跑去搞合唱,或者加入跑步俱乐部,又或者突然有兴致站在院子里拿根棍子戳来戳去。
我让她自己去探索兴趣所在,这才是最适合她的。对我来说也有额外的好处,起码我可以偷偷懒,不用为了带她参加体育比赛而全国各地飞来飞去。
然后进入高薪行业,
就完美了吗?
现在的家长都觉得,如果没有在方方面面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就好像辜负了孩子。会担心如果孩子没有挤进最好的学前班,就没法考进小学、初中和高中的重点班,无法考上他们(或者说是家长的)梦想中的大学。这样就无法找到家长一直想要的高薪工作。
“我是为你好。”
这就是为什么刚怀孕的年轻夫妇在孩子还没出生时,就开始在“顶级”学前教育机构的招生申请名单上登记。提高数学和科学课的分数,再早也不为过,是吧?
但父母并非想推他们的孩子走向“成功”,而是想把孩子推向一类“非常具体的成功”。他们觉得自己有责任搬去价格高到离谱的学区房,这样孩子就能上“好”学校,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但这里的“好”只是“财力雄厚”或“工资很高”的委婉说法。
家长受到社会制度的诱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社会地位很高的医生、律师或企业高管,得到非常可观的回报。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多么高昂的代价他们都愿意付出。
这个标准很不公平。低收入人群不可能搬到价格翻三倍的学区房;而那些能负担得起的人,自己或他们的孩子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
图 | pixabay
孩子会将这种压力内化,如果一个家庭搬家仅仅是为了让孩子更加学业有成,那这个孩子最好能拿出最高水平的表现。要不然……毕竟,没有人希望花了这么多钱,孩子还只拿到“良”或者“及格”。
自己的人生,让
孩子自己去选择吧
但是,专注于优秀不是一件好事吗?对孩子们来说,不是。现今世界,孩子们的身体比以往都更要安全,但精神上却无比压抑和焦虑,成功的极端压力是因素之一。
2014年一项对16项科学研究的综述认为,之前在专业人士和大学生中记录到的倦怠耗竭,现在明显存在于高中生群体中,这增加了他们焦虑和抑郁的风险。
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 | pixabay
孩子们感觉到来自父母、社会和自己的压力,要求他们永远不要出错。自1980年代以来,学生中的完美主义一直在增加,而且没有任何放缓的迹象。其结果是对这一代孩子来说,他们的目标是变得既富裕又不幸福。
真是跟完美背道而驰。
我明白为什么父母们会有压力。收入不平等正处于近50年来的最高峰,而随着新一轮经济衰退逐渐逼近,似乎只有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获胜才会有安全感。一个大学学位可能意味着更好的生活,所以很自然地,父母们——尤其是那些工薪阶层或中产阶级的父母——就会拼命驱使自己的孩子取得一个学位。对于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已经胜券在握的富裕家庭来说,这似乎没那么紧要,更像是镀一层金,增加个人价值。
但无论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如何,学业压力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都是一样的。拔苗助长会遏制他们的成长,而这种负面影响永远无法从标准化的考试成绩上表现出来。“优秀”和“伤害”携手同行的状况,只会越来越多。
图 | pixabay
“啊?你是说我不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在将来赚大钱?”
没错,我就是这个意思。
放松心态吧。我只给自己的孩子设立了三个目标,这些目标与“成为世界首富”一点关系也没有。只要达到这三个目标,我就觉得他们是成功的成年人了:
1)能自己养活自己
2)别成为连环杀手
3)不会把自己遇到的问题都归咎于我
归根结底,不管你是放养式育儿,还是当他还在子宫里时就给他读SAT预习题,你都无法控制孩子的未来。你能做的是给孩子提供心理和情感上的工具,避免让他们用考试成绩或薪资水平来定义自己。你能教给孩子的最伟大的东西,就是如何去寻找自己的意义和成就感。无论成绩如何,挣钱多少,只有在成长过程中明白这一点的孩子,才能真正走在生活的前面。
最近,我带着大女儿去公园,教她打塑料棒球。虽然外面有点冷,风也凉飕飕的,但我们还是打完了九局,一起玩得很开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会给高校招生办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并非所有的运动都得是有组织的运动或比赛,或者非要跟奖学金挂上钩。
图 | pixabay
我对大女儿的梦想并不是让她上一所名校,再找到一份金光闪闪的996工作,进入什么行业顶尖的top 1%。我的梦想是希望她有一天也能有闲暇时光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打球,如果她决定要孩子的话。
这样的生活一点也不平庸。
我不觉得我的孩子们“平庸”。事实上,他们可能高于平均水平,每个父母都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孩子的。但我不会让他们担负不切实际的期望,比如成为最聪明、最富有、最有名的人,或者其他什么出现在热搜榜上的人生目标。
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快乐、健康,能自由地追寻所爱之物。
在有些人看来这很普通,但对我来说,这样的生活才最不平凡。
阅读是一种修养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