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人生,都不存在“标准答案”

“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在我的课堂上,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摧毁。”

摧毁什么?孩子们在小学六年习得的所有固定思维模式。被誉为“语文界新生代领军教师”的郭初阳这样说。

而通过这套《郭初阳的语文课》,三五锄的书评团队也有第一个想摧毁的事物:家长对阅读的固定思维模式。

《郭初阳的语文课》(全12册)

适龄人群

8-10岁的孩子(听读)

10岁以上的孩子(自主阅读)

父母,教师

著:郭初阳

绘:黄月

(文末有阅读小贴士

没有正确答案

学校教学中最浓墨重彩的一部分,是训练答题人去揣摩和记忆“作者想表达什么”,去固定一个“正确答案”。但实际上,除非作者本人,没人能确认,他写下的每句话背后的深意,甚至作者本人都对自己潜意识中的某些观点不甚明了。

正确答案是为了有一个可评分的标准,但人的创造力、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却不该被“正确答案”限制。

被学校长期训练的我们,留下了几个后遗症。其中最显著的莫过于,遇事只求一解。

追求正确答案的弊端在于,做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我们学习的不是“如何阅读”,而是“如何找到评分标准”我们揣测答案的得分点在哪里,于是只朝着一个方向去阅读,并且,在找到第一个可能的正确答案以后,就心满意足地停下了,等着来自同伴、老师,甚至老板的肯定,表扬,或是被否定后,等着他人递送一个“正确答案”。

而每道题都有一个正确答案这个想法,是如此深刻地印在我们的思维方式当中,无意识中就变成了代代相传的思想围墙。比如当我们和孩子一起读绘本的时候,到底读完一本书,要不要跟孩子说明“这本书讲了什么道理”,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个家长都在内心里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局部》陈丹青

一本书、一套绘本、一个人的人生,都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阅读、深度阅读、讨论阅读,都不应该寻求某一个正确答案为目的。带着心中的答案去和孩子讨论,那样的讨论是牢笼,无法引发新的思考,而是把讨论归结到一个旧的结论中。

久而久之,孩子思维的韧性也将变懒、变弱,这完全违背了阅读的初衷和本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他乡的童年》

如何不让孩子囿于“正确答案”的桎梏,拓宽思考边界和思维能力呢?《郭初阳的语文课》这套书,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书里的十堂语文课,来自十几年间,郭初阳最成熟和经典的公开课例这套书按照难易程度进行了大致的排序,将课堂实录进行了精确到秒的还原,并将阅读材料、课件、分组讨论、精彩发言、现场写作全然呈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每一册书都小小的,可以装进口袋里,随时带走,随时可以学,这样的大小、厚度也减少了孩子们对于作文、阅读的畏难情绪。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纵向延伸阅读的深度

拿第一课来说说它的好,第一课是《牧人的故事》,我们大家基本都听过这个故事,以及这个故事的变体:狼来了!

牧羊人总是说狼来了,可每次村民们跑来帮忙的时候,既没有狼,也没有羊丢失。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我们过往的阅读和考试经验中,这个故事有非常明确的道理:不要说谎。

这是一个标准答案。但在郭老师这套书的第一课,完全打破了读者们的思维路径。他将牧人的故事进行逐步升级。

1.0版,是最初的那个故事,牧人说谎骗人,结果害了自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2.0版里,故事的细节开始发生了变化,真的有狼,但是村民们因为没有见到,于是“认为”牧人在说谎。结果,全村的羊都被吃掉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3.0版里,有狼,但村里人不愿意相信这个可怕的消息,认为牧人在散布“谣言”,于是给牧人带上了口罩,让他保持安静。这一次的结局……

这次的结局,是留给孩子们来续写的,这一次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你会看到,郭老师是如何一步步启发学生思考,说出他们的解读。

在2.0版本的故事讨论中,他们有这些想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3.0的故事中,郭老师让大家写出自己的结尾,学生们给出了“羊被全吃版”、“意外获救版”、“人羊俱亡版”、“亡羊补牢版”。

就像有许多版本的结尾一样,他们从这三个故事中,提炼出了不同维度、不同深度的内涵,而这些,绝大部分都是由学生们自己一步步得来的,是他们真正从心底生发出的感悟。

所谓的“深阅读”,是在文本和自我经验之间建立联系,而这恰恰是考试体系缺失的那个部分。

当“我”在阅读时,我读的不仅仅是作者所想表达的文字和意义,我读到的更是自我赋予文字的思考。

阻碍家长和孩子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文本的难易程度,而是那颗焦虑的父母之心。我们太想把所有的道理、高深的技巧,在一次谈话中全部交给孩子。

“对正确答案的执着”,才是亲子阅读中最急待解决的问题。

横向拓宽阅读的广度

阅读是一场大型串联行动,前面讲到,阅读者要找到自己和书的关系,要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但阅读的思考并不局限于阅读本身。

比如《牧人的故事》,郭初阳老师的课堂上,他引用了约翰·密尔《自由论》 中的一句话: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怎么跟孩子讨论这句话?

2008年的时候,有一部动画片《霍顿与无名氏》(Dr. Seuss' Horton Hears a Who)。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霍顿与无名氏》

故事讲的是一只名叫霍顿的大象发现了一粒“会说话”的灰尘。原来灰尘上生活着一个叫“无名镇(呼呼镇)”的城市,城市里的人都是超级小的人,他们从来不知道,自己所在的世界是在一粒灰尘上,除了小镇的镇长麦多多。

没有人相信霍顿听到的灰尘的呼救,而无名镇的所有人也不相信镇长所说的,他们只是生活在灰尘上的人。

和牧人故事3.0里的问题一样,面对真假难辨的问题时,我们是否应当允许它发声,还是要给它戴上口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哥白尼雕塑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有牧人站出来说“狼来了”的过程,从最早的天圆地方,到日心说;从种族歧视到人人平等;从上帝造人到“物种起源”;科学、社会不断进步,每一步都可能是对前人言论的推翻重建。

家庭深阅读如何做

三五锄一直致力于支持家庭阅读,从书单、书评解析、社群讨论、成人读书会……孩子的阅读成长路径、成长走向,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社群互动,包括微博上,我们收到大量关于亲子阅读时如何与孩子讨论的问题。

其中有一个最常见的看似无解的问题——作为父母,我的阅读水平不高,怎么去和孩子对话,我担心我没办法给孩子一个高明的关于书的解析观点。

这个问题背后的潜台词是:我无论如何做不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么,《郭初阳的语文课》,就是能把“我无论如何做不到”变为“我如何做到”,非常适合那些希望能引导孩子走上“深度阅读”之路的家庭。

勇读者 推荐

勇读者の阅读小贴士

这套书的主攻方向:阅读进阶、写作进阶

我们最推荐这样读:跟着书里的10堂语文课,做出自己的理解、练习,根据郭初阳推荐的书单(包含在这套书里)进行阅读补充,用其中那本关于郭初阳语文课的评述集,从更多角度理解语文。

哪些人最适合读:

1、8-10岁对于阅读、写作感兴趣或有困惑的学生(由父母带读)

2、10岁以上,想进一步提升阅读、写作的学生(自主阅读)

3、想提高阅读能力、带领孩子进阶阅读写作的家长

4、想习得更多阅读、写作教学思维的老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