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钜惠,囤货不如囤课”“全年最低价,错过再等一年”“特惠课程包大促,后惠无期”……双十一电商大促,许多早教机构也纷纷拉开促销大幕,铆足全力吸引新生源试课,也不忘疯狂号召老学员囤课。
一旦试课,就算多种促销方案都没能让家长下定决心购课,对你家娃进行的商业化能力测试结果,也能让爸爸妈妈们心甘情愿掏钱;而回馈老学员的“福利”,也经常“划算”得让很多家长忘记计算这么多课到底怎么上才能消化完。
如今的常态是:在早教机构报班时,家长们对孩子的早教投入常常以“万”为单位,一交就是上万元甚至数万元。回过头想想,这样的“巅峰钜惠”,真的实惠吗?
1 限量试课定金翻倍火力全开吸引新生购课
“限量抢购!9.9元2节试听课,参与9.9元活动,报名学费立减2000元”“试听课未当场报名的家长可交纳定金,正式报名后定金可十倍抵用,例如1元抵10元,100元抵1000元,最高抵用1500元”……
双十一来临前,各早教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开始了各种花式促销吸引新生源。其中,吸引家长带着孩子前往试听课程是第一步,试听课的老师一般都极具亲和力,很快就能拉近他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据多位家长反馈,试听课后的流程是这样的:老师一般都会表扬孩子的优点,让家长信心满满,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一定会指出孩子的不足或有待改进之处,让家长们的危机感在无形中被强烈唤醒。就在爸爸妈妈们为孩子的发育担忧时,老师还会及时并专业地表明课程将如何帮助孩子。紧接着出场的,就是课程销售人员。
还有一些机构,比如主打开发右脑或全脑开发的教育机构,会在第一次试课前为孩子进行“全脑潜能发展测评”或者“体脑双测”,测评的内容包括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专注力、记忆力、表达力、运算能力、阅读能力,以及智商、情商、财商、逆商等。测评后生成的结果,也常常让家长忧心忡忡。“当下我就觉得我家孩子要是不报这个班,以后一定就是个学渣。”刚交了3万多元报了96节右脑开发课程的孩子家长叶米米说。
2 续课立减原价升级多管齐下推销老生续课
“老学员续费任意课包直减1500元现金”“续课96节即可在原价的基础上升级为111节”……面对老学员的续课宣传,也是早教机构双十一促销的重头戏之一。“今年从早教机构复工以来,六月份到现在,他们大概推了五六次活动了,六一儿童节、618年中大促,还有粉丝节、周年庆、嗨购节、团购节,现在是双十一,接下去估计也有双十二,这次说是史上最低价,那次说是年度最高赠课季,每次都说错过再等一年,一波接一波,未免也太频繁了。”三岁娃娃的母亲廖女士对早教中心销售人员的续课推销已经十分反感,目前她家娃名下还有70多节课没上呢。
3 超长跨度打包预付许多家长容易冲动消费
不过,并非所有家长在面对推销时都能理性消费。
现如今在许多早教机构的收银台前,不少家长常常一付款就是上万元甚至数万元,这样的款项对应的便是上百节甚至数百节的打包课时。也就是说,为了孩子的教育,家长们愿意为超长跨度的课程预付费买单。
只是,这样买课真的划算且值当吗?
四岁半的多多之前上过一年的右脑开发课,多多爸爸说:“其实课程也真的没啥,就是让孩子玩些七巧板、蹦皮筋、连连线、乱涂乱画,老师讲讲故事,但课上老师都给这些课起了特别好听的名字,什么创新环节、想象力环节之类的,其实这些事情家长有时间也完全有能力陪孩子做。”现在他觉得,这样的课完全不值2万元的价。
廖女士如今也后悔当初一次性打包买了144节课,现在回想,她觉得自己当时纯粹是听了销售的推销后,一时头脑发热的冲动消费。
她说,孩子第一次到早教中心对什么都感到新鲜,等上了几次课后,就没什么兴致了,“而且他们课程内容很重复,没新意,说白了就是老师带着家长和孩子一起玩。两三个月后,现在孩子都不爱去了”。廖女士觉得,很多人买了大课程包其实都上不完,许多早教中心不但一心游说家长续课,还不支持退款,也不允许家长将课程转让给他人,这个规定很不合理。
专家观点
早教的实质并非让孩子去上课
早教机构都说是“钜惠”了,那么,上一节课到底多少钱呢?
采访中,以一家机构课程顾问推销的“最划算”的优惠价28920元的192节课程包为例,就算是老学员有“福利”,即续课可直减1500元,那么平均每节课45分钟约143元。
此前,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张明红来厦门指导早教工作时就曾说过,早教无非是给孩子找个玩伴,让家长有个可以咨询育儿疑问的平台,并不是让孩子去上课。“认为早教课就是要让孩子去学习”这件事,就是现在的家长对早教的最大误区。判断早教课是否科学的标准,在于家长有没有收获。
对于每课时动辄一两百元的早教课,她认为太暴利了,去不去都无所谓。与其去花那个冤枉钱,倒不如把孩子带出去和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让孩子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和人交往,其实也就是早教了。
不宜随意测评孩子的发展水平
此外,一些机构在孩子报班前对孩子所做的能力测试,其实是赢利性的判断幼儿能力发展状况的活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导虞永平提醒家长,一般情况下,幼儿不需要接受这种测试,这种测试是在非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进行的,不一定能作为教育的依据。此外,如果由于特殊需要,一定要对儿童进行这种测试,一定要由真正的专业人员来进行,因为这是极其专业化的工作。测试的结果不宜无限放大、随意解释,更不能盲目地用于教育。
导报记者 梁静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