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剖腹产完的几天,我感到自己像一头不能动的猪,被放在案板上等着切了卖还是整头卖。”
“在医院哺乳,七大姑八大姨钻进帘子里面围观,甚至直接把帘子拉开指手画脚。”
“查房的时候,医生带着十几个实习生,三个人轮流内检讨论,肚子疼又没尊严。”
……
一条收获了34万点赞的微博,掀起了有关女性生育尊严的大讨论。
整件事起源于豆瓣上的一个帖子,有位网友分享了生产过程中让自己感到“失去尊严”的时刻:
包括但不限于被各种人频繁检查出奶情况,并且都是“不经过同意直接上手揉搓”。
尽管这种叠加了生育+医疗的话题堪称网络火药桶,但这一次似乎不太一样。
一开始,跟帖中不乏批评原博太敏感的论调,但随之而来更多亲历者的抱怨,却让不少“铁石心肠”的网友开始动摇。
01“其实她们没有恶意,但我真的很痛苦”
在原贴下,无数曾经历过生育的女性,分享了让人看了就心酸的细节。
比如有人提到,自己当时所在的产房完全不会对产妇进行任何遮挡,即使有帘子也形同虚设;
也有人说,主治医生带着实习生对自己进行轮流内检时,既没有征求意见,也没有进行交流,让产妇感觉自己“只是一块肉”。
当然,被吐槽的也不止是医护人员。
更大的不满来自哺乳环节——几乎每一个曾有过生产经历的网友都会提到,前来看望的亲戚在自己哺乳时几乎毫无回避的意识,其中还不乏男性;
而像妈妈、婆婆这样较为亲近的女性长辈,更是会全程围在旁边,一边观察一边指点,甚至还会直接动手。
在或多或少的经历过这些后,不止一个人在生育后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涉及到生孩子,就要迅速抛弃掉自己的羞耻感呢?”
其实长久以来,舆论场上有关“产妇羞耻感”的讨论并不算少。
然而这次的不同之处在于,过来人的抱怨似乎并不仅仅是因为“观念上转不过弯”;
她们排斥的并非那些让自己感到尴尬的医疗操作本身,而是“你不该有羞耻感”的无形压力。
比如孕期和产程中都从未排斥过男性医护人员,但是无法接受在剖腹产后被护工抬上病床时,全程没有人想过用衣服帮自己盖一下身体;
或者是在医生检查出奶情况的时候希望无关人员回避,结果却被长辈教育:“谁还没见过,就你自己当回事。”
可能是因为这些需求明明很容易就能被满足,很多人的抱怨呈现了一种让人感同身受的委屈——
“她们也并没有提什么以自我为中心的过分要求,只希望稍微在乎一下产妇的尊严和隐私,就那么难吗?”
与很多未育女性充满恐惧的想象不同,在大多数普通的案例中,医生和家人是没有恶意的。
医护人员的“冷冰冰”本身是高压下的程序化工作模式,而女性长辈的“围观哺乳”,一般也出于对产妇和婴儿的关心。
然而从很多故事看来,这种“一切让位于生孩子这件事本身,包括尊严”的氛围即使是非恶意的,依然会给产妇的心理带来很大痛苦。
在某档育儿综艺中,Gai的妻子王斯然就因为在给孩子喂奶时家人频繁进出而情绪崩溃;
尽管家人在意识到这点时,第一时间承认自己是疏忽了,并在后续积极进行了改正,但她依然很难摆脱“丧失尊严”的感觉。
诚然,很多人对于隐私的要求没有那么强烈,也有人在疲惫和疼痛中无暇顾及其他;
或许是因为生产本身就是一个麻烦接着一个麻烦的事情,很多人会默认“尊严”在此时是过于轻飘飘的东西。
但作为个体来说,这种默认本身就会给一些人带来痛苦。
长久以来被社会规训出的羞耻感,不会在进入医院的瞬间就凭空飞走;
而这次,生育亲历者的集体发声似乎在提醒人们——如果一概归为产妇“没有调整好心态”,那么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更加具体化的伤害。
02“选择生育就会丧失尊严”,非如此不可吗?
当然,在涉及到女性生育的话题上,指责毫无专业知识的家人总是最容易的;
这或许可以说明,为什么大多数网友会将同情转化为对“家属围观哺乳”这一现象的集中开火。
但谈到产妇们在医院的待遇,分歧就出现了。
有网友指责医院缺少人文关怀,但也同样有人觉得很多不适感完全就是产妇自己“过不去那道坎”。
在讨论“隐私的边界到底在哪儿”时,我们又听到了那个让人耳熟能详的观点:你在医生眼里只是一个器官。
这种说法一开始是出现在各种排斥男妇产医生的案例中,而大多数网上舆论也是劝产妇“想开点”。
毕竟妇产科确实需要男医生——他们的体力精力普遍更好,力气也更大——而产妇的羞耻感也主要是源于“男女有别”的传统观念,落到现实中确实显得不太有必要。
然而当“器官说”成为指责产妇心态的通用模板时,无形的压力和指责就出现了。
这种压力不一定来自于医生本人。
也可能来自某个毫无遮拦的产房、排队检查时身后的人不耐烦的眼神,或者一个探头探脑的隔壁床男家属。
就拿吵得最凶的“被实习医生练手”来说,很多人反感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个别医生“事先不解释”“不征求同意”“带了一大群人还不拉帘子”等操作态度的问题。
然而即使是在网上抱怨,却也往往被一句“你在人家眼里就是个器官”怼到哑口无言。
从客观上说,由于妇产科的特殊性,产妇难免会接受一些“让自己感到尴尬”的检查和治疗;
但这一次的讨论恰恰指出了另一个问题——很多事情,是不是非如此不可?
比如分娩前后的隐私问题,很多时候明明拉个帘子就能解决;
当产妇对于检查感到慌张时,把一句“大惊小怪”换成简要的介绍和讲解,可能就会让她安心很多。
然而这一切都要基于同一个前提,那就是认同产妇对隐私的要求,以及心理状态的重要性;
而当所有人都默认“面对身体的痛苦时,尊严是无所谓的”,整个讨论只会走向指责的方向。
在那些女性的抱怨下面,你一定看过这样的评论——
“要求那么多,怎么不去私立医院啊?”
除了再次挑起“是不是老公没钱”的口水战,这恐怕又是另一种“穷就不配XXX”的逻辑。
从大多数产妇的心理出发,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她们呼吁的只是“一点点心理上的关注”,而非私立医院所提供的无微不至的照顾;
再往深处说,在生育这个问题上,能不能去私立医院也不单是财力决定的。
受限于诊疗经验和医疗设备,私立医院很难应付突发状况,几乎只能成为各项指标趋近完美的产妇选择。
“想要好态度就多花钱”的论调看似有理有据,但无非是在某种不现实的预设中,要求产妇在“保留尊严”和“生育安全”当中二选一。
而如果以同样的逻辑,将这次呼吁重视产妇尊严的声音归于无解,也是在放弃扭转全社会意识的可能。
03在医院谈论尊严,没意义吗?
在帖子中众多有关生育的“恐怖故事”轮番轰炸下,有人的应对方式是“不生”;
甚至反过来指责那些抱怨的女性——既然你选择了生育,那就是自愿放弃尊严了。
然而这样就能把问题甩开了吗?
与生育时某个被粗暴对待的细节相比,真正让人感到惶恐的,其实是“进了医院就别谈尊严”的观念,形成了让每一个人无法抗拒的合力。
而在这种合力之下,被迫忍受的不止有选择生育的女性。
评论区中,有很多网友曾提到自己在医院时的不愉快;
检查项目需要暴露隐私部位,但诊室却往往是大门敞开、无关人员进进出出、甚至干脆直接在屋子里排队。
如果说普通人感受到的还只是不满和尴尬,那么对于丧失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和重病患者来说,对于尊严的不关心可能更是一种精神摧残。
在某位年轻癌症患者的生活记录中,第一次在病床上失禁的羞耻感,几乎击溃了他的意志;
对于长期卧床的老人来说,在被护工或家人“毫无遮挡地摆弄”后,几乎也都经历了从愤怒到麻木的过程。
诚然,受限于公立医院人满为患、医护人员工作高压的现状,患者的心理状态本就是更高一级的需求;
一句“想开点”,本质上也是在客观硬件不足的情况下,缓解患者对医生、医院的不满。
但如果把这种“克服心理障碍”当作理所当然,甚至当作医疗体系拒绝在规则、硬件上改进的借口,无疑是在漠视更多人的需求。
在这次呼吁产妇尊严的声音中,很多人想要只是一点点的改变;
也有不少医院早已行动,比如妇产科诊室禁止男性家属入内、普通病房内全部安装窗帘或屏风、男医生诊治女患者须有家属或女性护士陪伴。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同样有更多的医院受制于人员设备和空间的缺乏,难以关注到病人心理上的需求;
更别说在“病人没隐私”的观点仍然被很多人奉为真理时,医院出于保护患者而制定的行为准则,依然会遭到漠视。
从让全社会认同患者尊严的重要性,再到切实地提供保护,这条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而普通人能做的,大概也是在走进医院时能够放平心态——
当感到不适时,要敢于表达、敢于拒绝、敢于争取自己的权利;
看到那些愿意说出“我需要隐私,需要被有尊严地对待”的人,也不要二话不说扣上一顶自私脆弱的帽子。
对于我们来说,或许终有一天会被衰弱和疾病夺去自尊;
但在此之前,它不应该被当作“矫情”,然后被粗暴抹去。
本文来源:vista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