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FM·管理一点通
3个步骤帮你改掉拖延症
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拖延症。怎样改掉这个坏毛病,也是很多人关心的一个话题。对此,心理学专家胡慎之给出了他的建议。公众号“吴晓波频道”做了整理。
胡慎之说,我们之所以会对一些事情产生拖延,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和要做的那件事情之间的关系是对抗性的,而非一致性的。比如很多小朋友每天回到家都要被父母监督写作业,所以一提到写作业或者读课文就愁眉苦脸;可同样是读书,如果给他们一本漫画书,他们就会立即喜上眉梢,翻开就读。这就是因为,完成学校布置的功课与小朋友是对抗性的关系,做作业是老师和家长对小朋友的要求,不是小朋友自己发自真心想做的事情;而看漫画书与小朋友就是一致性的关系,这是自己真心喜欢做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想做的这件事过于困难,也很容易变成对抗性的任务。
因此,胡慎之认为,摆脱拖延症,最关键的,就是要把对抗性的任务转化成一致性任务。他在文章里介绍了3个步骤。
第一步,设一个“糟糕”的小目标。困难的任务会变成对抗性任务,解决方法就是解构困难的任务,把它变成无数个简单的小任务。美国知名作家蒂姆·费里斯,在采访各个行业最顶尖的精英人士后写了一本备受关注的书《巨人的工具》,里面提到了一个小方法:我收到的有关写作的最好的建议是:每天写两页糟糕的东西。所以,你不妨也设定这样一个糟糕的小目标,例如每天写两页糟糕的东西。事实上,你一上来就把事情搞砸有时候是个好消息,这说明你已经开始了,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第二步,设一个幸福的“多巴胺事件”。如果你真的无法在这个任务本身里找到多巴胺,那么完成目标后的小奖励,也是非常有效的“多巴胺事件”。比如每当我们高效地完成了某项任务,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奖励,不管是看电影、吃美食、打游戏,还是购物刷卡。这时候,无论多放纵的娱乐都是不会产生负罪感和压力的。
第三步,试着建立仪式感。仪式感相当于一个按钮,当你去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就是告诉大脑,我要开始进入另一个状态了。比如起床之后,穿好正装,整理领带或是领口的时候,就告诉大脑,我要进入工作的状态了。而一个睡过头,急急忙忙穿好衣服、风风火火出门的人,到了公司需要自我调整一段时间后才能进入工作状态。同样的,运动员在比赛开始前一般都会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是武术里的起手式,都是这样一个作用。这会让你的生活有边界感,向自己和其他人释放确定性的信息。一旦做出了某个仪式,你就知道接下来开始进入一个不同的场域。
学习新事物的3个最佳策略
36氪编译的一篇文章,总结了3个被认知心理学支持的高效学习策略。
第一,分散练习。比如,当你在学习编程时,每天花1个小时学习,坚持100天;要比每天花10个小时学习,坚持10天的效果要好。前者就是分散练习,后者则是集中练习。文章作者说,“分散练习让回忆变得更加困难,但这对你的记忆力有好处,就像在健身房锻炼一样,困难的回忆过程比简单的随意一想更能让你变强壮。”因此,当你学习新东西时,一定要分散练习,而不是死记硬背。
第二,用测试强化学习。指的是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通过具有挑战性的方式来强化记忆的过程,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如果你正在学习编程,你可以试着不要在互联网上搜索代码,自己写代码。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新语言,比如西班牙语,你可以去一家说西班牙语的餐厅吃饭。这些方法背后的核心理念是让你的记忆检索更具挑战性。检索要面对的挑战越多,就等于你对大脑在进行更多的训练,这能更好地提高记忆力。
第三,解释性提问。就是通过自己问自己一些深入的问题,强迫自己去思考已知信息的其他方面,从而获得对该信息更丰富的理解。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苏格拉底式提问法。比如,你正在学习投资,你在某处读到投资房地产是个好主意。为了充分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在投资房地产、为什么投资房地产可能是个好生意,你可以不断地问自己一些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人们喜欢投资房地产?这些人投资房地产的原因基于哪些假设?什么样的人会从买房中受益?投资房地产有哪些风险?与其他投资相比,房地产有什么独特的优势?通过这样的提问,你可以挑战你的大脑,让它去思考所有的可能性和所有的角度,你会获得更强的理解。这样,你的学习是渐渐深入、强化的,因为你真正地研究和思考了这个问题,而不仅仅是获取表面的信息。
说服他人的一个反常识方法
专栏作家连岳近日在《商界》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了说服他人的一个反常识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认真找到对方的优点,避免指责。
为什么呢?文章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为例,我们都知道,任正非最近的对手是特朗普,但你可能发现,每次接受采访时,任正非对特朗普的评价却很高,比如“我认为特朗普是伟大的总统,因为他把税降下来了,这在一个民主国家是极其艰难的事情。”文章说,“始终给对手一个台阶下,相信对方能够改变,这是说服的艺术。”
文章还指出,“你未必有机会劝说美国总统,但你的对手可能比美国总统更难说服。美国总统有更大利益时,或者一意孤行的成本过大时,可能瞬间会改变。但是你的家人、你的长辈可能就会跟你死磕到底。”
文章总结说,生活中有不少沟通高手,他们的批评都以赞美的形式出现,真诚且真实。我们应该努力掌握这个技术,特别是在工作当中,如果认为一件事或观点是正确的、对人有益的,那么,我们在说服另一个人之前,应当相信他能够改变。这样能够避免恶意的、攻击性的、羞辱性的反效果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