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错过我的推送?
请收藏甚至丧心病狂地“添加到桌面”
时而严肃时而笑岔气的干货Bing
带你鸡娃并客观认知这个世界
Dr Bing | 教育
胖友们,最近微信公众号大改版,不按时间顺序而是按照阅读频来推送了。
为防迷失,爱我的胖友们可以给我号加“星标”,或者时常进来给我点点“在看”,留个言。
童行学院是为3-12岁孩子提供系统性通识教育的课外学院,致力于成为儿童通识教育的引领者。
前几天网上冲浪的时候,看到一则报道:昔日的五道杠少年如今默默无闻,从民办三本院校毕业,到底是谁毁了他的人生?
标题之骇人听闻和《走近科学》有的一拼。对于不熟悉五道杠的朋友们,我先科普一下。
他叫黄艺博,是前中国少先队武汉市副总队长,因为照相时经常会佩戴象征着少先队员荣誉的“五道杠”,被人们称为“五道杠少年”,曾一度火爆网络。
据说黄艺博从小就展现出不同于常人的能力。当很多一两岁的孩子还被父母抱在怀里、走路都不稳的时候,黄艺博已经能看得懂《新闻联播》,还特别喜欢听父母讲历史故事。
因为喜欢历史,五六岁的时候黄艺博就已经把《中华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这一类历史书倒背如流。
到了七八岁他开始每天坚持阅读《人民日报》,在同学中已经颇有了一股“领导风范”。这些天赋让其父母意识到,孩子可能是一个天才。
2016年,黄艺博拿到了武汉大学自主招生的机会,就当所有人都认为他肯定能够金榜题名时,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他最终只考上了一所非常普通的三本院校,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这是人们最爱说的一句话。
报道下面的评论区也很热闹:
“光环让他逐渐的迷失了自我,一步步跌入谷底”
“毁掉一个神童最快的方法,就是让他出名”
“人生巅峰开始太早,后面就会走下坡路了”
吃瓜群众对于别人家孩子的挫折格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社会环境的土壤是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探讨的议题,不过在此之前,北京市第三交通委提醒您,人生路还长着呢,并不是就读三本就等于毁了人生。
泯然众人虽然可惜,但是再一想,你我从头到尾就是众人啊。
黄艺博在大学里读的是英语专业,据他的同学说,黄艺博大学时很厉害,学习成绩好还是班干部。
比起聚光灯下光鲜和压力,或许现在的五道杠少年活得更为自在踏实。
在众人惋惜天才折戟的同时,我只想举起新闻联播的话筒问五道杠少年一句,你幸福吗?
如果说五道杠少年是网络时代疯狂造星的产物,那下面这位女孩,可是有实打实的硬功夫。
她就是20年前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当时人们心中品学兼优的才女,下一届林徽因。
时间回溯到1999年4月12日,《成都商报》用大字标题在头版头条登出了一则独家新闻:《我要到哈佛学经济》。
记者雷萍报道: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同时录取了18岁成都女孩刘亦婷,并免收每年高达3万多美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
这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分别是: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威尔斯利学院和蒙特豪里尤克学院。
随后刘亦婷父母出版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更是以200万的销量创造了中国家庭教育类图书的行业奇迹,把这个榜样真正推到了舆论的中心,使刘亦婷这个名字在千禧年堪比今天TFBOYS般火热。
当时的中国家长,普遍被书中描写的“素质教育”所折服,更为最终刘亦婷取得的成就而惊叹。
那年头老百姓对于出国留学这件事,几乎一无所知。而刘亦婷的成功,给了广大家长一个强烈的信号:按我说的做,你的孩子也可以。
你一定想知道刘亦婷的过去如此辉煌,那她现在过得怎么样呢?
关于她的现状,网上查到的资料是这样的:
从哈佛大学毕业之后,刘亦婷第一份工作在波士顿咨询(Boston Consulting Group),这是一家华为都与之合作的著名咨询公司。
后来她去了百事,再后来在一家对冲基金短暂工作。然后申请哈佛商学院被拒后,就自己开了一家公司。
然而她的睿识资本没开多久就关门倒闭了,之后又创立了一家公司叫做惠恩资本,可是也没有坚持多久。
这家公司说好听的是给中国资本提供在美投资途径,像房地产之类。说不好听就是给中国有钱人洗钱的皮包公司。
经过两次的失败,刘亦婷放弃了继续创业的想法,开始在家做全职太太,好在他的丈夫已经是当地一位有名的律师,夫妻二人的生活过得也很美满幸福。
哈佛女孩“沦为”全职太太?
我已经能看见许多观众老爷们摇起了头。也有人急忙替她“着补”,可能她现在暂时处于蛰伏期,在静静等待下一个机会吧。
其实,无论现在的刘亦婷是幸福美满,还是壮志难酬,都是她个人的选择。
走出大众视野的刘亦婷失败了吗?成功和失败在这个多元社会下的定义并不单一。
不过当年那本书带给读者对教育观、留学观的影响,以及虎妈狼爸的社会现象却留了下来。
当年看此书,印象最深的桥段莫过于捏冰锻炼意志力一章了。为了不“泯然众人矣”,她的父母时刻也不放松。
据说,爸爸比和小亦婷打赌:手握比一号电池还要大的一块冰15分钟,即可获得一本新书。
虽然孩子的手冻成了紫红色,失去知觉,“摸什么都觉得烫”。但是没关系啊,老父亲锻炼她意志力的目的达到了。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童年阴影。
曾经,刘亦婷捏了冰,考上了哈佛。后来,很多孩子学着她捏了这块“冰”,收到哈佛录取通知书的却仍是凤毛麟角。
除了捏冰块,还有大量刘亦婷式教育法在江湖上流传,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比如刘母认为过多的色彩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于是许多小公主失去了最爱的粉红文具盒。
哼,没有粉红文具盒的人生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刘母又说抄电话簿是培养刘亦婷耐心的重要方法,于是孩子们莫名其妙地拥有了一项课余作业。
刘亦婷曾按照母亲制定的铁人计划备战考试,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用大量体力运动缓解精神疲劳,靠着补品吊命,于是照猫画虎的家长们把一个个累倒的孩子送进了医院。
这些如今看上去颇为非主流甚至有些虐童倾向的教育方式,在当时被人们大肆追捧。
他们被“哈佛女孩”四个字吸引了目光,培养出一个个刘亦婷的低仿版。这些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的家长,却只注重成绩,往往忽略孩子内心的健康成长。
百分百的复制到了方法,却未百分百的粘贴到了成功。
在那个年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将其塑造成了大众学生学习的“楷模”,刘亦婷自己或许也是受害者吧。
令人唏嘘的是,这样伤仲永的新闻依旧是报纸上的常客,什么象棋神童小张爆冷失冠,篮球少年小李出道即职业巅峰。
气得苏轼忍不住把酒问青天,为什么会这样?
的确,那些年纪轻轻就甩开同龄人很多的少年,他们是有一些“天才相”的。
但可能也就仅仅是比同龄人更快地突破了某个瓶颈,更早地修炼到某一个层次,但这个优势是未必能自然而然地保持到成年的。
我们需要认识到,即使是少年天才,他要飞跃到“成年天才”的高度,中间还隔着很多个天花板,可能需要运气和际遇的眷顾,他才能顿悟出新的东西去突破自己的局限性——
而这种突破并不一定是通过汗水和努力就能换取的。
英国专家Joan Freeman从1974年追踪了210位在数学、艺术等领域有潜质的儿童,发现他们的优秀表现很少能撑到成年,210位儿童中长大后达到“成功”标准的仅有6人!
Freeman认为,那些有潜质的儿童自小被人另眼相待,背负太多压力,容易与同龄友伴脱节而感到孤独,甚至被孤立,因而失去了发挥潜能的机会与赖以支持的精神支柱。
资优儿童若接受如同温室花朵培养般的教育,一旦遭逢大变,将难以应付而失败,成为又一个方仲永。
我们应该怎样培养资优儿童呢?
鲁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中提出了培养天才的土壤的重要性: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
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
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一个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的社会环境是很难造就天才的。
除去金钱名气这些世俗成功的标准,培养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有专业素养、低调干事的人,也一定能够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并且受人尊敬。这样的教育已经成功了,并不失败。
另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不同点,盲目学习别人的育儿经验,甚至照搬照抄,用两个成语来形容,就是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
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是为了吸取其中有益的想法,而不是把具体的操作直接搬过来用。
还是需要符合孩子的天性,顺天致性,充分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
人生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正如这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今天的文章转载自【童行学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发起,涵盖科学、人文、艺术、思维4大学习领域,为3-12岁儿童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过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学习,让儿童思维宽广,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