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中专生逝去的芳华,渐渐燃烧殆尽的烟火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事实上我已经淡忘了老汪。只是偶尔会遥想起在他考上中专以后在镇上摆的那场史无前例的谢师宴。前年回家乡,堂哥感伤地对我说——老汪走了,癌症。听到这个消息,不禁让我唏嘘:镇里唯一的“大才”,就这么走了。

老汪其实也不算多老,去世时也就刚五十出头的年纪。因为长得少年老成,小时候就被十里八乡的人叫做老汪。老汪的父亲是村里的木匠,一条右腿有点先天残疾,母亲是上海来的女知青,喜欢海明威和张爱玲。

那段艰苦的日子中国人都懂,老汪的母亲不太情愿地嫁给了有些手艺脾气也不错的老老汪。不久之后,老汪就来到了人世。

老汪遗传了父亲的长相和母亲的智商。在我们镇上,老汪无疑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至少对于刚刚上学的我们来说。从他上学开始,几乎每次考试都是满分,1990年,老汪初中毕业,在全县统一考试中依然保持了第一名。

在他面前两条路,读高中或者读中专。老汪毫无悬念地选择了中专,成为了我们镇上第一个考取中专的人。他被录取进入了市里的粮食学校,毕业以后分配到了镇上的粮站做技术员。正式的编制,农转非的户口,稳定的收入,后来很快还升职做了副站长。

为什么会说老汪选择中专而不是高中是毫无悬念的呢?或许只能说这是一代中专生逝去的“芳华”,渐渐燃烧殆尽的烟火。华丽过后,一切皆为虚妄。

八九十年代的中专生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读书的选择,和现在的选择是完全不一样的。

成绩最好的初中生学霸们都愿意考中专学校的。当时考上中专是农村孩子最渴望的事情,那是一个让农村孩子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改变命运的机会,意味着可以吃“国家粮”了。甚至夸张一点说,考上了中专,是祖上积德才有的荣耀。

能考上中专的学生都是凤毛麟角的高手,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刚进入学校就被认为是有了准干部的编制,就有了铁饭碗。经过几年的学习,毕业后可以轻松进入基层单位。

这些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多能进入事业单位行政部门,也可以进企业当技术干部。毕业后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在高等教育录取率十分低的年代里,考上中专,也是一条走上人生成功的捷径了。

从经济方面考虑,农村家庭都不富裕,读中专也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可以省去了高中好几年的学费,还比高中毕业生早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初中毕业后读三年中专,不到二十岁就可以赚钱养家了。这么具有吸引力的事情,也难怪老汪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中专。

而在那个时候中专的录取分数线要比高中多几十分甚至上百分。只有像我们这种考不上中专的学生,才会无可奈何地选择去读高中。和现在那些上不了大学没地方读书而不得不选择读中专是不一样的。这是时代的原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中专生是一个特殊时期特有的产物。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各项改革的推进,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社会人才缺乏问题突出,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数量过少,人才断层严重。

中专政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他的目标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学时三年。另外考上中专还有包分配转户口等优厚待遇。在这种情况下,中专生必然是香饽饽和抢手货。

然而进入九十年代,尤其是在1992年以后,随着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中专生的含金量越来越有些贬值和鸡肋的味道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市场经济开始高速发展,众多外企进入中国。外企的福利待遇远胜本土企业。而外企对学历是比较看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中专而是选择读高中考上大学。在大学毕业生满大街跑的情况下,一份中专学历自然便不具备什么含金量了。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中专生不再有包分配的待遇,加上大学扩招,考取中专变得没有什么难度。时至今日,在很多人眼里中专学校成了低端学校的代名词,考不上大学的人退而求其次才会去读中专学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无法比较的比较

八九十年代的中专学校,和现在进行比较,基本等于现在人人向往的“985 ”“211”等重点大学了。

那时的中专生几乎人人都是学霸,不太夸张地说,他们的中专学历甚至抵得上现在的研究生学历。所以导致很多人会拿现在的大学生和曾经的中专生们作比较,认为那个时候的中专生比现在重点大学的学生都要强。

一方面看,这话是有道理的。最近这些年,大学都在不停地扩招,但毕业生的水平鱼龙混杂。相比而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批中专生的普遍素质还是相当过硬的,那时候中专的录取率非常低,能考上中专的都是各个学校的尖子生,是为数不多的一批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假设一下,那些能够考上中专的学生,如果拿到现在选择读高中,考个重点大学应该也是轻而易举的吧。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那个时代的中专生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由于社会的发展,全国到处缺乏的都是专业技能人才。所以,那时的中专学校都是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的。中专生的教学内容与研究水平和今天的高等教育相比也是相差甚远的。只是说那时的中专生普遍素质很高,没有必要去比个高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悲情的老汪

仍然记得老汪接到中专录取通知书时,镇里为他摆“谢师宴”的风光情景。县里来了好多大领导,很多单位来的车把小镇的街道都挤满了。老师和学生组成的队伍、敲着锣打着鼓放着鞭炮举着喜报,好不热闹。

“谢师宴”持续了足足三天,才把县里和十里八乡前来道贺的乡亲们接待完。市场大潮的冲击,老汪的粮站也未能幸免。

几年之后,老王的粮站破产改制,包括老王在内的很多员工都下岗了。他去县城的一些企业应聘,人家都不招中专生了,最起码,要有大专以上文凭,有的还需要至少相关专业的本科甚至更高的学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昔日无限荣光的老汪渐渐被人遗忘,眼看曾经的那些成绩远远不如他的人在更大的城市和更高的平台上面生活和奋斗,拖家带口的他想要摆脱现状却又有心无力,手中仅有的中专文凭让他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老汪他们这批天资聪颖的“中专生”们的芳华,也如同一簇燃烧殆尽的烟火,绚丽消退,渐渐散入夜空。在他去世之前,我了解到他的最后消息是他考了驾照,去县城开起了出租车。

老汪的妈妈喜欢看海明威金斯堡那些人的书,那是描写“迷茫垮掉的一代人”的书。如果说老汪的妈妈她们这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是“被耽误的一代人”,我想未来的历史也有可能给老汪这些中专生们命名吧,也许会叫“失落的一代人”吧。

标签: 中专 毕业 学历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