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剧,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茉莉的最后一天》。
林茉莉是一位乖巧懂事、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可在她拿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后,她跳楼自杀了。
原本前途无限的女孩,为何选择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
就连自认为最了解她的妈妈都想不明白。
为了弄清真相,她妈妈接受了一项读取孩子大脑记忆的新科技测试。
原来茉莉一直活在妈妈的期待里。
妈妈的种种“为她好”,成为压死她的稻草。
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光鲜亮丽的家庭。
爸爸是大学系主任,妈妈是留美归来的硕士。
为了照顾孩子,妈妈放弃了当教授的机会,当起了全职主妇。
妈妈把全部期望都倾注在了孩子的身上。
正是这种期望,压得茉莉喘不过气。
小时候,妈妈问茉莉长大后想做什么工作?
当茉莉说想当收银员时,妈妈立即变脸色说她“没出息”,要当会计师。
茉莉考好了,妈妈认为都是自己的功劳“要不是我这样盯,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名啊”。
茉莉考砸了,妈妈不但不安慰,还劈头盖脸地训斥“你还好意思哭?”
茉莉喜欢小说,妈妈直接当她的面一页一页撕掉小说。
在茉莉妈妈眼里,生小孩好比投资,只有小孩读书好,父母才算投资成功。
于是,在妈妈的期待里,茉莉需要努力变成“完美的孩子”。
可是她越努力,越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她那么想得到妈妈的认同,却总是可望而不可及。
妈妈的爱让她快要“窒息”。
经历了太多的痛苦与绝望后,她最终走向了不归路。
生活中,其实不乏这样的例子。
我们大多数人,好像都是在别人各种各样的期待里长大的。
小时候,父母对我们寄予厚望。
希望我们认真读书,毕业后能找到好的工作。
工作后,领导希望我们顺从听话。
结婚后,伴侣希望我们体贴完美。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我们是家人的希望,是朋友的榜样,是爱人的依靠。
别人都希望我们成为他们所期望的那个样子。
我们好像一辈子都是在为别人活着。
太多的悲剧告诉我们,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很重要。
我们最应该成为的是,是真正的自己,那个遵从自己内心,开心快乐的自己。
《无声告白》这本书中有句话是这样的:
我们终此一生都在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们需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过一生。
杜江送给儿子嗯哼的一首诗,我很喜欢,在结尾分享给你,与你共勉:
你不是我的希望
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你可以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你我也只能成为
对方人生里的某个部分
然而我爱你 我的孩子
我爱你
仅此而已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