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家长群”引热议!摆脱家校关系漩涡,我们可以怎么做?|一周精读

近日,一位家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这声“怒吼”,迅速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很快,争议之火还从“作业群”蔓延到“家委会”。

让学校教育获得更多的动力源,以及大幅度缩减学校运行的人为耗损,是这个时代最为迫切的教育命题。然而,家校关系,成了今天最值得期待又最难以拎清的命题。

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对教育的理解也越来越分化,于是,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难,家校冲突随之加剧。

但美好的家校关系是对学校教育最大的“赋能”。我们需要以“家校新关系”来成就“未来新学校”。

真正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如何迈出家校关系的漩涡?作为老师、家长和学校,各自应该怎么做?

家校合作:要么双赢,要么双输

作者 | 梁祝君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校和家长是铁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绝不是敌对的双方。只有真诚合作,彼此信任,才能赢得孩子的好未来。

所以,最需要这种合作的,不是老师,也不是家长,而是孩子!

在很多不均衡的家校较量中,表面上是赢了家长,损了老师。但事实证明,这样忘却了真实目的的较量,最终输掉的,却是孩子。

那些懂得和学校合作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从来都不独断专行。他们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教育,尊重每一位老师。他们懂得,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处处以身示范,给孩子树立尊重师长,敬畏学识的榜样。

孩子如小树,蹿高的同时,难免有小枝任性,旁逸斜出。智慧的家长会把孩子在家出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老师也会及时将孩子的在校表现反映给家长,在这样的关注和交流中,再相互配合,将有意识的教育融入不着痕迹的引导中,这样的教育境界,不正是我们向往的理想境界吗?

懂得和老师合作的家长,一定是一位体恤老师的家长。他们不会苛求老师,不会揪住老师无心之过不放。

优质的家校关系,首先是双方的互相尊重,再就是相互的支持和配合,不苛求,不为难,多包容。这样的合作,其实是教给了孩子与老师和同学相处的模式,对孩子的影响是积极和正能的。

老师要有及时与家长沟通的意识。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需要告知和沟通的及时性。不让问题过夜,当日事当日处理,关注每一个孩子是工作的用心,及时沟通是对彼此的尊重。家校合作,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用心和相互尊重。

家校关系的定位,就是如何促进孩子的成长。学校问题的发生,家校观点的碰撞和摩擦,都是不可避免的。选择正当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处理,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为目的,通过更好地合作来促成更美好的教育,才是我们当下最迫切需要做的。

其实,越是合作,越是欢喜。最好的家校合作,就会把最好的成长给孩子。

相互好好扶持与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才能实现家校共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老师怎样做好“每日家校沟通”工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作者 | 陈琼

做好“每日家校沟通“工作,用心的班主任要有“聊”的本领,让学生的心、班科老师的心、家长的心要听见,爱要看见。将这股“心”流在班主任处“交汇”,谱出“爱的奏鸣” 曲。

和班科老师聊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中全体任课老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粘合剂。

班主任工作并不能“孤岛”式的做班级管理,要与班科老师联动、融合,日常多去发现班科老师的优势,整合班科老师的人力资源共同做好班级的管理与建设。

“每日家校沟通”所需素材,就需要班主任多和班科老师聊。利用午休、利用大课间、利用在校园“偶遇”班科老师,主动与老师交流班级学生上课的表现以及班级整体上课情况。

如果你是有针对性的了解,则可以抛出聚焦性的问题,如:针对班级特别个体的表现、针对班级交流发言情况、针对班级作业情况、针对班级小组合作等,获取班主任所要的班级管理和育人信息。

有这些聊天过程,则在“每日家校沟通”内容里,从另一个角度来发现学生你未发现的“风景”或“麻烦”,都有利于你“每日家校沟通”的深度交流。

和学生聊

学生是班主任眼里的第一,我们班主任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促进学生生命成长。那么班主任要做好“每日家校沟通”的有温度的素材,则主要来源于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唯一的、独特的,班主任每天可以保持和一位同学深度聊天,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做一个懂学生的班主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学生的成长“伙伴”,做学生成长的导师。

班主任利用午休在操场散步的时候,利用在图书馆自由阅读的时候,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碎片时间去和学生聊一聊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亲子关系、梦想、兴趣爱好、趣事等。

在聊天过程中,去聆听孩子的内心,去洞察孩子的世界,去引领孩子的人生思考。

有这些聊天做基础背景,你的“每日家校沟通”内容就有独特性、唯一性、针对性、共鸣性。

和家长聊

现在互联网时代,和家长聊也方便许多。在QQ、微信等软件上,可以迅速将你在校了解的、观察的、发现的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反馈。

便于家长有针对性地在家关注、教育、引导孩子,家校配合协同教育效果最佳。

当然,也有可能放学时与家长短暂交流,及时反馈当天或近一段时间孩子的表现,增强家校沟通也起着促进作用。但这种交流是“浅尝辄止”,只是一个“快餐式”的信息互通。

最好的沟通,则是预约家长或家长预约老师,彼此就某一个主题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进行深度交流、对话,达成家校共育共识,携手陪伴孩子高品质成长。

通过类似这样聊天的方式,能帮助班主任对班级全面了解,以及对每一个孩子当天表现如数家珍,这是“每日家校沟通”的品质保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良好的家校关系需要怎样的维护?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作者 | 莫若楠

任何关系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家校关系需要不断地维系和巩固,我们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重视日常对家长的“渗透教育”

教师教育和转化的对象不是学生,更是学生背后的家长与家庭:

有的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却没有合适的方法;

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看不到孩子身上的缺点,便会迁怒与老师和学校;

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过分“攀比”,经常质疑老师的“能力和经验”

……

这些都是影响家校和谐的“危险信号”。在学期之初,就要通过微信群聊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家长,并通过学生的在校表现再次“锁定目标”。

确定目标后,既要在家长群中进行“集体的教育”,也要通过个别谈话与家长进行沟通,直面问题,坦诚布公。

当家长们说:“孩子在校就靠你了,老师”“我们没有文化,不会教育孩子”“你们是专业的,要对孩子严格一些”诸如此类的话时,一定要着重向其渗透:学校教育再重要,也是家庭教育的补充。

只有不断强化并发扬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让老师自己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进行更智慧的教育。

鼓励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与建设中来

除了引导家长们参与自己孩子的教育之外,还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班级的各项工作,例如班级文化的建设。

疫情期间,我在学生日常量化中加入“家长表扬”这一项,学生在家中凡是有表现好的方面,家长可以通过微信私信告知我,为孩子加分。

在我看来,关系无定法,但有原则。只要把握住几个关键原则,不论我们采取怎样具体的方法,都会收获良好的效果。

我将我所践行的家校关系原则概括为:“三真一法”和“四不”。

“三真一法”:真诚、真心、真善良与合适的沟通方法。

秉着一颗真心,用真诚的态度去与家长沟通,注重语言的艺术与话语的力量,再棘手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四不”:不仰视、不俯视、不轻视、不忽视。

面对家长多样的诉求,要随时把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既不做高高在上的领导者,也不做听从指挥的顺从者,而应不卑不亢,谨言慎行,在家长中赢得“好口碑”,让家长真正成为我们的同路人和合伙人,让家校关系更和谐,更健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把家委会建设好的管理学诀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作者 | 田冰冰

润泽家校关系,核心力量就是服务。别人不是因为你的岗位而屈从于人,而是因为你始终致力于服务,从而能让别人看到跟随你,能够给学生更好的发展。服务来自于不记得失。常吃亏,才有人跟随。不计较服务对象的言差语错,大肚能容,才有人跟随。

整体思考,明晰岗位因人设岗

家校共育,需要对团队建设有整体的思考。

以家委会的组织确立为例,一般意义而言,多从会长、课程、组织、后勤、财务、宣传等岗位来预设岗位。

家委会会长负责部署落实家委会的各项工作,做好家校的统筹联系和安排;课程小组负责人负责班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组织小组负责对日常班级活动、社区小队活动开发和组织实施;后勤小组负责对日常班级活动的服务保障;财务小组负责对涉及集体支出的内容的管理;宣传小组负责对班级品牌活动、社区活动的定期报道。

岗位架构,既可以先有整体思考,也可以适度考虑因人设岗。家委的确立,不只是选优秀的搭档,更是选行动搭档和热心搭档。

四类管道,遴选搭档用人所长

家校共育,“用人所长”是教师吸纳家长资源的不二法则,只有这样,才能用得动,用得好,才能保证最大效能发挥家长专业能力,也能避免为班级服务过程中对家长工作带来困扰。用人所长,才能彼此合作没那么累。

把有热情有时间的家长用到课程保障中来。

没有高学历,没有高职位,能不能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当然可以。教师的眼睛不要只盯“精英家长群体”,双方协作有时间、有空间,是最大的王道,这意味着彼此间有精力可以创生更多的事情。

把有特殊经验的家长用到项目学习中。不仅仅是职业特长,更多的个人专长,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可用之源。

把有领导力的家长用在顶层设计时。无论我们的教室有多少学生,总能在每个班中寻找一些干练温和、思路清晰、行事稳健的家长代表。主要邀约这些有领导力、有宏观思路的家长朋友们,作为议事搭档,共商班级经营的顶层设计,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机制建设,家校深度融合的核心抓手

机制的建设,是家校协作当中必不可少的进程和历程。学校管理是这样,班级经营当中也应该是这样。在组织框架建立之初,就明确协作机制,先说断,后不乱,也是对自身工作最有效的保护和定调。

明确基本的运行机制,是有序开展家校共育的前提保障。

家委会在每个学年重新进行一次选取,家委会成员不超过学生数额的15%。人数不必贪多,除非你的沟通驾驭能力很好。家委会由教师公布岗位,家长在自荐或举荐的基础上,确立而成。每学年8月下旬,进行新的家委会选举,确立新的家委会的成员。为了方便更多的家长有机会参与班级服务,家委会实行基本的轮岗制度。

建立基本的协作机制,是避免合作卡顿的必要前提。

明确基本的网络例会制度,分别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召开家委会的例会,着力行动规划、中期反思、回顾总结三个重点。家长委员会成员本着“和而不同”的协作原则,议事各抒己见,尊重异口异声,尽快达成共识,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保障团队运营速度。

建立基本的学习机制,是持续推进家长教育的前提。机制不必过于冗长繁杂。简单易记即可。以我们的《家长学堂自觉约定》为例:

1. 交流目标:那些对家庭教育有追求的人,自然会找书读,找有着同样品质追求的团队共行。我们就是这样一个自发形成的草根民间学习团队。欢迎你的加入!

2. 交流时间:每月第一个周六晚上19:30—20:30,是我们的固定学习交流时间,在这里聆听讲座、论坛争锋、困惑答疑、阅读链接,每周共享群中讨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3. 交流原则:大胆分享是美德。敞开现实,提供共性问题,也是一种智慧奉献。

……

家校融合,要大胆实践,先做起来,再做精彩。家校融合,在做事情中去找到平衡点,是非常重要的。家校双方,致力于聚焦目标,润泽关系,致力于四个共同——共同规划,共同学习,共同做事,共同研究,找到彼此生活的优化点改善点,推动三方的共同成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面议会:给家校共育一个组织平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作者 | 马骉

“家长会”这个一直被沿用的家校沟通和合作的方式,很少有人去反思它的合理性和合情性而成为一个“盲目的东西”。

这个方式其实意味着学校强势,家长弱势,学校主动,家长被动。这样的方式强调的是学校单向度的讲解、布置和要求,长期以来家长已经习惯被召唤、被布置、被听取。

我们对此作了深刻的反省和重新的定位,提出了“家校面议会”的概念,它体现的是家校关系是利益共同体,强调家校的平等关系,明确的是家校互助的责任。

“面议会”主要是就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需要家校双方坐下来,在学校的专业引领下作充分的沟通和分析,实质上它是个家校合作的商议平台,共享平台和决策平台,它体现家校合作的新机制、新形式和新途径。

各司其职是家校合作的基础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合作,但需要设定一点的界限,明确各自的职责,两者不可越位甚至替代。

孩子是家长永远的孩子,学生是学校暂时的学生。

就关系而言,家长与孩子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感性而复杂;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客观的社会关系,理性而综合;

就时长而言,家庭教育是全程的、终身的,尤其是孩子生命的萌芽期和初始期都在家庭中滋养度过,意义非凡,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远比学校教育大得多、长的多,家庭给孩子的是质地和本色。

学校教育是阶段性的、暂时的,虽说学校既要着力于学生的当下,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但学校的教育时长就这么几年,对学生每个个体的影响确实是有限的;

就侧重点而言,家庭教育侧重习惯的养成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学校教育侧重于智育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上;

就方式而言,家庭教育更具个别化教育的可能和条件,对孩子个性化的关注和指导只有家庭才能实现,家庭教育往往是一对一甚至是几对一,个性化、特殊化的教育是家庭教育最大的优势。

学校教育适合公共的群体性教育,对每个学生细致入微的个性化教育无法达到家庭教育的程度,它对学生个体的针对性教育是有限的。

任何希望把孩子全盘托给学校的想法是不负责任的推脱行为,任何希望把学生成长的责任大包大揽的做法更是不切实际的盲目行为。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分工不同,各有职责。家校合作必须是各司其职基础的通力合作。

家校合作必须由学校引领

家校各司其职是必须的,家校合作共赢也是必然的,但这种合作一定是在学校引领下的合作,因为相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更具专业性。

学校的管理者是经过一定专业学习和培训后持证上岗的专业人士(校长和其他管理者有岗前培训和任中培训)。

而家庭教育尚未有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职后培训的制度设计和组织实施,父母这么重要的角色大多是凭经验和感觉扮演,极缺专业性和系统性。

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发挥专业的特长,引领家庭教育按教育规律对孩子因材施教。让家长清醒家庭教育的现状,清楚家校各自的职责所在,清晰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从而让更多的家长尽快成为合格的甚至优秀的家长。

家校合作的原则、合作的内容、合作的方式及合作的组织架构都是学校管理者必须要与家长充分商议和沟通的基础上用心规划和实施的。

学校在用专业的眼光、专业的预判、专业的方案设计和专业的组织实施基础上,要特别关注家长的职责权利的运用和保证,要确保家长充分表达对学校关乎学生成长的重大决策的参与和建议权利。

这个过程是家长认识学校的过程、参与管理的过程,也是认同内化的提升过程,同时学校管理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的主动性、丰富性和便捷性,合理地架构好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组织形式和策略路径。

可以考虑从家长资源的特点来架构“家长协助管理中心”“家长教学资源开发辅助中心”和“家长自治管理中心”。

尤其是“家长自治管理”要科学的系统的设计和引导,让家长利用这个平台,充分开发自身资源,适当引进针对性强的指导性资源,精心组织、悉心管理,形成相对完整的家长培训课程体系,让更多的家长合格,让不少的家长优秀,让家校合作更有效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学校:你的未来是联动各方的学习中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作者 | 朱永新

来源 | 中国网教育频道《朱永新:不要设立围墙,让学校成为“教育孤岛”》

在教育中,学校是专业机构,家庭和社区是非专业单位。专业和非专业两者之间,一旦发生合作,一旦围绕教育问题进行精神交流,就形成了教育磁场。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学校作为现存单一化、封闭式的教育机构,将被未来学习中心逐渐替代。家庭、学校、社区携手前行的家校合作共育机制,将共同形成新的教育磁场。

考虑到中国家庭教育的实际,我们重新梳理了家校合作共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指导

即学校指导和社区参谋家庭教育,包括具体指导父母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如何认识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教会当好父母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帮助父母了解学校生活的特点与规律,了解孩子学习的现状与特点,获取社区的教育资源等。

学校生活参与

即学生及其父母及社区代表对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的参与,主要包括决策参与、课程参与和管理参与。

决策参与,是指通过校务委员会、家校合作委员会等机构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反映学生与父母的各种诉求,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课程参与是指参与到学校课程的规划、设置、研发、实施和评价各环节之中,常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进行,如结合自己的专业、职业,为学生开设课程或讲座。

管理参与是指学生及其父母和社区的代表参与到学校具体事务的管理过程之中,一般也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进行,如在图书馆、食堂担任管理者,在学校上学、放学期间协助学校导护教师维持秩序等。

家校互动沟通

即家庭、学校、社区之间通过各种媒介,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及时交流和分享相关信息,如学生在学校或者家庭的相关情况,家庭或学校、社区的重大活动等,以增进互信,促进合作。

社区融合协作

社区融合协作的主要形式包括学校辅助社区服务家庭,推动家庭和组织指导孩子参与社区相关活动,社区帮助学校服务家庭等、为学校和家庭参与社区活动提供便利等。

家庭、学校、社区在合作共育的过程中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

家校合作共育必须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之上。家庭、学校、社区是"伙伴"关系,共同承担儿童成长的责任。青少年儿童在家庭是父母的孩子,在学校是老师的学生,在社区是未成年人,家庭、学校、社区三方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地位也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谁"依附"于谁的问题。

任何一方都不能够凌驾于其他各方之上,也不能够成为其他方面的附庸。学校不能压制家庭,漠视社区;家庭和社区也不能挟持学校。必须在保障各方的独立性的前提下,在互相平等的过程之中,家校合作共育才能走上良性循环,同频共振。

必须制定长期有效、可操作性的工作计划,明确具体的负责人员,通过工作计划,科学梳理和合理规划家校合作共育的重要内容,确保计划周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和有效督查,避免在家校合作共育机制运作过程中失去整体的完整,错过了对关键内容的推动。

责编 |芋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