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高考是一个历史性的高考,因为疫情高考推迟了一个月。不少考得不好的考生都在觉得是疫情网课的锅,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肯定不是的。
为此,我们分析了这些学霸们的学习环境,而从中找到他们学习的共同方式,而这些方式就是他们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
学霸是如何养成的?
1. 从小开始培孩子的阅读习惯
在采访谢爸爸的时候,他都是笑笑说道,自己没有对孩子“严加管教”,只是像普通孩子一样对待。
这位谢爸爸是重庆理科状元谢欣颖的父亲,他家姑娘以726分考入北大,成了全家的骄傲。
难道真的是放养模式吗?
放养中培养出的好习惯,在谢欣颖小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培养她的阅读习惯,慢慢地让她对学习有了兴趣。
这些习惯从谢欣颖一岁时就开始了,家里订阅的幼儿读物,父母负责讲内容,她看图片,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培养下,谢欣颖不仅慢慢懂了,甚至还可以复述一遍。
湖南高考状元杜青云也是一样的家庭教育,因而往后特喜欢阅读,尤其是有关历史的书籍。这一爱好也是他成功的关键之一。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让孩子在无形之中提高自己的修养气质,拥有充足的自信,在此之后,读书还可以保持大脑的活跃。
另外,读书就像是一件要保持耐心,沉着冷静的事情,当孩子爱上读书的时候,无限之中还培养了孩子的耐心。所以读书这个习惯能让孩子受用无穷。
2. 孩子在读书学习时应该注重效率,特别是在课堂上,父母要做好引导
前面说过的谢欣颖一直没有要求父母把她送去补习机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她觉得,真正该学习的地方是学校的课堂上,所以要在课堂上注重学习,并取得效率。
那该怎样在课堂上取得效率呢?
方法就是“课前预习”。在上课的前一天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吃透、进行预习,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找出来,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带着自己的疑问进行听课,有不懂的就问清老师。
“课前预习”这种习惯一定要在小学阶段养成,否则日后培养起来很难。
大家还记得陈定一、陈弘一这俩“双胞胎学霸”吗?这两兄弟从小跟随父亲生活,在小学时他们便利用寒暑假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和预习,而这期间他们的父亲则进行陪伴。
由此可见,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父母在旁的耐心辅助。特别是在孩子小学时,因为小学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学习阶段。
为什么要让孩子注重预习这个习惯?
对于老师要讲的内容,若是孩子没有做好预习,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难免要花费时间去理解,无法与老师的思路接轨,以至于课后作业的质量也不会太好。
若是家长这个时只会在一片唠叨孩子,让其“认真听课,不懂就问”,却不提供实际方案,让孩子越来越不懂,行动起来如“无头苍蝇”一样,只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
所以只有父母在给孩子说教时“给予明确的方向”,让孩子在这些好习惯中取得小奖励,孩子才能更加愿意学习。
3. 父母在孩子养成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倒数第一”的状元郑恩柏,在2015年时,以760分冲上北大成为一段佳话。
郑恩柏的成功离不开他的父母,曾经在他的成绩还在倒数第一时,他的父母没有因为成绩对他进行埋怨,而是坚持陪在他身边,鼓励他,支持他的学习。这对郑恩柏影响很大。
安徽状元孙萌的母亲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孩子要写作文时,他们都会尽量陪着孩子写作。例如作文若要求写场景,他们便会带孩子去感受场景,按孩子写出“真情实感”,而不是凭空捏造。”
再例如上述中的双胞胎状元,父亲在培育他们时,也是带孩子去“用手感知知识”。
由此可见,父母在孩子培养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4.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未来的高度
坚持学习并保持对学习的热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心智未全的未成年人就更加难以坚持。此时父母需要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信大家都认识诗词大会上的才女武亦姝吧。她被誉为“神仙女儿”,看上去这一切都在源于武亦姝自己的努力,但是这背后离不开武亦姝父母的影响。
他的父母每天下午4:00后就会关掉手机,然后陪着孩子学习。平时一家人在家时,还会通过成语接龙的方式来决定谁做家务。
在这种学习环境的潜移默化下,武亦姝爱上了成语、古诗词,这样的爱好驱使她主动学习,最终使她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耀眼光芒。
5. 46名高考状元的共同点:从小就在“拼父母”
他们的父母在陪伴孩子的学习中从未有过打骂,反而是重视自身的言传身教,利用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来养成孩子自我学习的态度。
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无疑是小学阶段,因为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六年。
李玫瑾教授说过“对孩子来说,六岁前父母的言语教育是黄金,十二岁之后就是垃圾。”
所以对孩子来说,在你对他进行讲大道理、打击甚至是殴打的方式教育时,会发现孩子将变得更加叛逆,离自己越来越远,完全是吃力不讨好。因此父母在教育过程一定要找对方法,在提高自己的同时正确引导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