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会宁大地,到处是一片丰收景象。会宁各地正在上演着一堂堂“大课”。这堂课隶属教育扶贫,有控辍保学,有惠民资助,有硬件配套,有师资提升。这堂课关乎教育现状的改变。会宁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贫困县搞教育,很难。但如今,随着全县上上下下的努力,教育扶贫正在一座座大山里开花、结果。
“周军(化名),周军,李校长来看你了!”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会宁县中川镇中心小学校长李定国和两名教师背着玩具和课本,骑着摩托车来到周军的家。见状,周军急忙迎了上去。
由于先天智力障碍,10岁本该是在校园幸福读书的年纪,周军却不得不待在家里。即使如此,老师们却没有放弃他。
疫情期间,教师们风雨无阻,在位于中川村彭岔社的周军家往返着“送教”。像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特殊帮扶,已是第三个年头。
在李定国眼中,送教上门是学校与家庭之间重度残疾孩子的一道桥梁。“刚开始送教的时候,我们教他认字,但是发现几周下来都没有一点效果。反复研究之后,我们就通过做游戏等多种方式,帮助周军提高语言能力和接受能力。”李定国说。
就这样,中川镇中心小学将送教变成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通过送教,带给残疾孩子的不仅仅是看似简单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给家庭送去了关爱和温暖。
近年来,会宁县教育局组织“千名教师进万家”入户大走访活动。截至2019年年底,活动成果显著,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户籍适龄儿童共59409人,其中贫困家庭为17038人,无一人失学辍学。
按照会宁县教育局局长王池柳的话来说,疫情期间的送教上门,极大的考验了控辍保学“一个都不能少”在会宁县的落实成效,也成为教育脱贫攻坚进入啃骨头阶段的重要举措。
除了这部分义务教育所无法覆盖到的特殊儿童,教育扶贫的阳光也温暖着会宁学子的大学求学路。而只有这样,这些心怀感恩的会宁娃才能反哺教育。
“小时候父亲和别人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问人家的孩子上大学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当听到那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时,父亲总会挠着头、发起愁来。可不过一会儿,他就会说,‘就算砸锅卖铁,也要将娃娃送进大学校门’。”父亲的“坚定”,最终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现。如今,本科顺利毕业后,荆建行已在中科院就读研究生。
荆建行只是一个缩影。这些原本受困于经济来源的大山娃,得益于从本科延续至研究生阶段的助学贷款、全额奖学金和助研津贴,才得以走出大山,完成学业。
正是这一笔笔助学贷款,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了实处,把温暖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实现了“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的承诺,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会宁现有贫困人口6.3万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也是全国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人数最多、贷款总额最大的县区。“十三五”以来,共有2.7万(8万人次)大学生申请办理助学贷款,贷款总额达5.32亿元。
补齐乡村教育的“短板”
走进会宁县红军小学,标准化运动场、宽敞明亮的学生宿舍、干净整洁的食堂以及图书馆、小红军纪念馆等教育教学设施功能完备,在百花盛开的植物园和枝繁叶茂的行道树掩映下若隐若现。在教室里,86寸的电子白板、崭新的电脑等教学仪器也一应俱全,惹人羡慕。
这所小学是去年新建的一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软硬件的高配置,成为了全县起步标准最高的小学,也成为全县优化教育布局、补齐民生短板、决战脱贫攻坚的样板。
众所周知,城镇化的加快使得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很多农村家长都想方设法把孩子转到城区读书,这也直接导致会宁县城14所中小学、幼儿园成为大班额。红军小学的“加入”,让这一难题有了转机。该校今年秋季招生后,将有效缓解城区小学招生压力,解决全县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还有一所农村学校也值得一提。中川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98年,历经22年的风风雨雨,原来的砖木或土木结构的校舍已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办公需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实施后,在专项资金的支撑下,学校先后投资400多万元,新建多座教学楼和多间功能教室,并翻新了运动场。如此,学生们不仅能在宽敞的教室里轻松学习,也能在课余打篮球、踢足球,进而实现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硬件短板必须改,软性弊病也得更新。
文昌小学是一所易地扶贫搬迁学生最多的学校。该校2017年秋季开班招生,目前有教师86人,学生1506人,含易地搬迁子女134人。对于这些学生的管理,学校实行“专门造册,一人一案”管理。校长韩彦江说:“学校对这些学生特别重视,在每天的课后服务时间,老师会专门对学习困难比较大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帮扶。”
这种解决教育短板的案例,在会宁还有很多。
近年来,会宁县不断完善学校软硬件设施,妥善解决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安置户子女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就学需求,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后顾之忧,确保已搬迁户子女有书可读、有学可上。同时,会宁县还积极争取项目,重点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小规模学校“两类学校”建设,着力夯实农村学校脱贫攻坚基础。
2014年以来,会宁县义务教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5亿。如此以来,贫困村均建有村小或教学点,能够满足贫困学生就近上学需求;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寄宿制建设、营养餐供应、标准化运动场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全覆盖,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城区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
多举措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如今,会宁已经实现“村村有幼儿园”“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
“天津名师‘送教送培’的培训,对我而言真是太及时了。让我懂得教育的根本在于坚持‘本真’,与其一味地照搬填鸭式教育,还不如教授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对孩子一生的学习更为重要。”虽然时间已过去一段时间,但谈到这次“碰撞”,思源实验学校数学教师李海珍不禁感慨。
如何全方面提高会宁教师队伍素质与教育软实力?除省市政府针对教育精准扶贫的不懈努力以外,会宁县还广泛发动社会各方力量,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办法,以结对帮扶、支教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交流学习,推动教师们共同成长。
去年,会宁县思源实验学校与天津市第十九中学结对组建联盟校,成为了东西部教育协作的突出代表,推动了会宁教研教改的热潮,加快了教师队伍成长。
在天津名师“引进来”的同时,会宁教师也积极“走出去”,赴天津进行短期访学交流学习。在天津,教师代表们通过参观校园文化、观摩教育教学、深入课堂听课、参加教学专题研讨,全面深入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高效的课堂教学、精致的教育管理、完善的课程建设,从细节入手的这种俯身学习,有力增强了教育脱贫攻坚的动力和活力。
目前,会宁已选派骨干教师赴和平区观摩学习66人、管理干部挂职交流11人,和平区选派优秀教师来会宁支教交流5人、专家团队送教讲学18人,双方建立联盟校35对,覆盖全县各级各类学校。
除了加强中西部协作交流之外,会宁县以中央定点单位扶贫与教育精准扶贫试验区项目为抓手,引进资产援建学校,并实施“大手拉小手”一对一结对助学活动等,切实解决特困学生的“读书难”问题。比如,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从2019年起,每年资助品学兼优的建档立卡户学生,组成“申万宏源班”,捐赠教学器具,切实推动教育脱贫攻坚。
“教育脱贫攻坚不仅仅局限于兑现精准扶贫项目资金上,而是通盘考虑长远谋划,倾斜支持农村教育,通过加强项目配置和资金投入,打造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深化教育改革管理,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确保农村学生有学上、上得起学,义务教育适龄人口接受教育权利得到全面保障。”王池柳说。
就这样,“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精神,叠加会宁特色的教育扶贫,使得一幅幅亮丽图卷在校园生动显现。如此,会宁教育不断传来喜讯。在去年高考中,全县600分以上考生117名,重点院校上线1702人,上线率27.2%,比2018年提高9个百分点,比2016年提高15个百分点,第二批普通本科院校上线4379人,上线率达到70.4%,清华北大录取10名。
就这样,教育扶贫改变了一批批会宁学子,也正在改变整个会宁。
来源:中国网
编辑:刘慧霞 张 蕊
监制:张文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