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原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8月,中共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当选中共中央副主席。重新走上党和国家领导岗位的邓小平,作出一个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的重大决策——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也就是高考。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首先被废止的就是高考制度,老师和学生被下放劳动,高等教育全面瘫痪。1977年,恢复工作的邓小平主动请缨,申请分管科技、教育工作。其实,邓小平对于教育,早已有了成熟的思考和方案,可以说酝酿多年。最初,他的想法是1977年用一年时间做准备,1978年正式恢复高考,但是这个方案却出人意料地提前实施了。
在1977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慷慨陈词,呼吁只争朝夕,今年能办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办。他的发言引起强烈共鸣,很多专家都表示赞同,提出宁可今年晚招生两个月,也要下定决心。
邓小平问坐在身边的教育部长刘西尧,今年来得及吗?刘西尧说,推迟半年招生还来得及。邓小平当机立断,把原来写的招生报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重写,今年就开始改,不要等了。座谈会第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邓小平拍板推迟开学、恢复高考。教育部紧急召开当年第二次招生会。
9月中旬,会议简报、招生意见讨论稿陆续送到了邓小平手里。邓小平看到依然苛刻的政审条件,极为生气,先严厉批评了刘西尧,接着连说3个“繁琐”,大笔一挥全部勾掉,“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
后来,我们起草小组就一字不差地照抄了他的这段话。邓小平的亲自掌舵,促使第二次招生会达成了一致意见:废除推荐,恢复考试,招应届高中毕业生,按分数择优录取。
四十多年来,这项制度成为国人绕不过去的话题,决定着高考家庭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莘莘学子的壮志前程。尽管对于中国教育制度的探讨和争论从未停止,但是高考制度在很长的时期里,都是国人心中“最大的公平”。1977年冬,570万考生参考,录取27.8万人;1978年夏,610万考生参考,录取40.2万人。
翻阅1978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语文试卷”,第一部分是给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第一题是这样的:
实现机械化要靠人的思想革命化有了革命化才有机械化机械化不是一口气吹出来的要经过一番艰苦奋战才能成功要把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进行到底要肃清他们的流毒促进人们的思想革命化一个软懒散的领导班子是挑不起这副重担的。
龙门陡开,江鲫飞跃。虽然恢复高考在1977年,但是在1978年,人们积压了十多年的情绪和才华全面迸发,成就了龙虎之士的锦绣前程和美丽人生。
由于高考招生多年停滞,当年同学相差十五六岁很是平常,相差二十多岁也不是罕见。在广州的华南工学院(后更名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班教室里年纪最大的40岁,最小的18岁。其中,三个年级相近的同学关系不错,黄宏生(22岁)来自海南临高,李东生(21岁)来自广东惠州,陈伟荣(19岁)来自广东罗定。
毕业后,李东生回惠州老家,被分配到惠州科委当机关干部,但是他并不满足,自己联系了一家合资企业“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后来以此发展起TCL集团。黄宏生进入华南电子进出口公司,3年后因业绩优秀被破格提拔为常务副总,享受副厅待遇,但1988年在同事的惋惜声中毅然辞职“下海”,在香港创办“创维”。陈伟荣被分配到深圳康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从普通技术员做到董事局副主席、党委书记、总裁。极盛之时,TCL、创维、康佳三家的彩电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40%。
在陕西西安,一个27岁的小伙子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在此之前他曾经下乡插队做了三年农民,后来又在咸阳棉纺织厂当了七年搬运工。虽然这位张艺谋的高考过程经历一番曲折,但好事多磨,他被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破格录取,搬砖男自此开始铸成世界级导演。
同年进入北影的,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名字,陈凯歌、顾长卫、田壮壮、张丰毅、李少红、胡玟、沈丹萍、谢园、张铁林、汪粤(86版西游记饰演唐僧)等等,他们毕业后扛起中国电影大旗或活跃在电视剧荧屏上。
1965年,高中毕业的易中天受苏联小说《勇敢》的影响,自愿报名支援新疆,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五O团工作、生活了10年。1975年,易中天到乌鲁木齐钢铁公司子弟中学任教,教授语文课程。1977年恢复高考时,为了避免与自己学生同场考试的尴尬,放弃了当年冬天的考试,在1978年直接考上武汉大学研究生。
今日回眸:
时光荏苒,高考卌年。尽管许久以来,考试日期、形式、科目和题型等不断变化,但是不变的依然是国民心中最大的公平、社会日常最热的话题、考生人生最重的决定。在很多人心中,高考是难忘的,恨也好,爱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