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50元能干什么?
买一杯咖啡?
打一次车?
吃一顿简餐?
... ...
以上可能就是我们认知范围内的50元所能干的事情了,但是你能想象50元是一位十几岁高中生一个月的生活费吗?可能真的难以置信,但是确实存在,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苏贺真实生活的写照。
可就算是这种极度贫困的条件下,并没有磨灭苏贺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他的学习欲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高考成绩为615分,虽然无缘清华、北大,可是国内的大多数985、211大学还是可以随便选择的,但是他为了照顾年迈生病的奶奶,选择了家乡的东北大学。
莫欺少年穷。大家是不是对苏贺同学的生活与学习特别的关心,是不是都怀着敬意想要去了解他。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走进苏贺的生活与学习。
1. 缺少母爱,却格外懂事
苏贺出生于长春市农安县的一个贫困家庭,他家的贫苦不仅仅是在经济上,在一些家庭温暖和被关爱上也有点缺失。
苏贺的爷爷很早就去世了,苏贺的父亲患有痴呆症,智力偏低,几乎找不到像样的工作,所有生活的来源只能靠种地来维持。苏贺的母亲也因为承受不了贫困的生活,在他小时候就离开了家,留下父子二人和一个常年患病的奶奶,苏贺家的生活状态可想而知。
苏贺的奶奶虽然每月都有社会低保金,但是她有很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每个月的低保还不够都买药治病。所以全家的重担都落在了苏贺爸爸的身上,靠种地的收入来维持全家的开销。
出生在这样家庭,生活在这样的贫困环境中,造就了苏贺在很小的时候就特别懂事的性格,在生活上从来不乱花一分钱,因为他深知生活的不易和钱的重要性。
2. 每月只花50元,省下的钱给奶奶治病
苏贺上了高中之后,由于学校要求封闭式管理,他开启了住校的生涯,于是家里也多了一笔开销。奶奶怕亏欠了苏贺,就从牙缝里扣钱,每月尽可能的多给他钱让他吃点好吃的,毕竟是在长身体的时候。他的生活费是每月300元,但是他却每月只花50元,把剩下的钱都自己攒起来,每天只吃一小块月饼或者蛋糕来充饥,渴了就喝点自来水,尽可能的多省钱,把攒下来的钱给奶奶买药治病。
高中三年中,苏贺除了吃饭从来没有多花过一分钱,也从来没有买过新衣服新鞋子,什么零食饮料的更不会去想。但是他从来也没有因为贫困而抱怨,更没有自暴自弃,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个信念,那就是知识改变命运,为了改变家庭的现状,他拼了命努力。
3. 挑灯夜读,从不言苦
苏贺算不上是聪明的孩子,有时间老师上课的节奏稍微快一些,他就表现得有点吃力了,感觉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都会把不太明白的知识点记录下来,下课去追着老师去问。
在苏贺的心里,一直相信"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只要肯下苦功夫、只要肯努力,就可以提升成绩。在上课前,他经常要预习好几遍,确保自己都能了解要讲解的知识;在课堂上,总是聚精会神的听课,从不说小话;在课后,总是第一时间进行复习和总结上节课的知识点,一遍又一遍地学习与钻研,一道题可以用不同的思路重复做好几遍,为的就是开阔自己的思路。
苏贺还有一个学校的好习惯,"不懂就问老师"。老师们也十分喜爱这个上进的孩子,对他"格外的关照",为他耐心地答疑解惑,还会特意问他,都理解了吗。到了高三冲刺阶段,苏贺为了有更多的学习时间,经常在宿舍挑灯夜读,为了不打扰到其他的同学,他经常把自己裹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看书,从不觉得艰苦。
4. 为了照顾奶奶,留在家乡读书
高考结束了,苏贺的成绩为615分,他做到了,他没有辜负自己的努力,更没有辜负家人的希望,在大家都在猜想他会选择哪个一线城市去念书时,他却做了一个"大跌眼镜"的决定,选择东北大学,留在家乡读书。
很多人不理解苏贺的决定,他却说,"在哪里读书其实都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东北大学离家近,我可经常回家照顾奶奶和爸爸,他们岁数都大了,我不放心,更不能自私的只想着自己。"
当媒体们报道了苏贺的励志故事后,看过的人们都表示很感动。即为苏贺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而高兴,又为他的身世而动容。
苏贺的奶奶说,一直亏欠了这个孩子,生活得这么苦,自己还有病,拖累了孩子。
苏贺真的太懂事了,懂事的让人心疼。这可能就是命运赐予他的劫难吧,希望苏贺同学可以学业有成,希望苏贺的家人可以健康开心。
大家怎么看待这个每月只花50元的孩子呢?
他选择在家乡读书,大家支持吗?
欢迎留言讨论。
从苏贺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他之所以爱学习是因为他有一个学习的目标,有目标就有动力。
其实,学习是反人性的,所以很多孩子都不爱学习。
但高考,却要求我们家长,必须想办法让孩子爱上学习、取得好成绩,从而为自己拼一个好的未来。那么,当孩子不爱学习时,家长们应该怎么办?
不爱学习,往往是因为眼界不够,不知道学习好了之后能看到什么、拥有什么,所以缺乏学习动力。
不妨下面这条来川老师专门讲给不爱学习的孩子的视频,无数孩子看完热血沸腾,当即告诉家长自己要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