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钱教授因为敢说真话,深入剖析教育问题,课程生动而备受学生们的喜欢。仿佛听他的课,你能找到一份共鸣。
钱教授对于教育问题的剖析很到位,也很尖锐。对于某些教育乱象能不留情面地完美揭露,让人看得过瘾,听得舒适。就连他自己曾经教过的部分北京大学的学生,也会成为课堂上的反面案例。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相信大家曾经听说过“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词,这种描述指的是那些在规则范围内尽可能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群。他们不会顾及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别人造成多大的伤害,只要对自己有利,只要没有违反规则,那么他们就会去做那样的事。
而针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话,让人警醒: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这句话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他的道理。有些人,他一直表现得都很坏,我们也知道他很坏,所以会时刻提防着他,这样即便他的行为对我们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都还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还算可控。
但是对于那些平时表现很好,和你称兄道弟,对你推心置腹,但是关键时刻却突然背后捅你一刀的人,这种前后的反差,这种突如其来的背叛和伤害会更加让人难以接受,造成的后果也将更加严重。虽然从规则层面来看,他们似乎并没有违规,但是他们确确实实给我们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不仅是经济层面,还有感情层面、精神层面。
而我们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普遍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高情商。他们很会说话,很会做事,很会讨人喜欢,也正因为如此,大家都很相信他们。
一次难忘的经历
而上述所说的这种情况,钱教授还真遇见过一次,让他印象深刻。
钱教授在北大任职期间有过一段让他难忘的经历。以前有一位学生特别喜欢听他的课,每次都早早来到教室,挑选前排的座位坐好。上课期间也听得很认真,课后甚至还针对上课讲的内容主动找钱教授探讨。
这种互动让钱教授感觉这名学生是真的喜欢自己讲的课,同时在这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毕竟他发表的相关看法并非是瞎编乱造,而是真的有见地。
这样的互动持续了一段时间,这名学生也获得了钱教授的好感和认可。原以为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这门课程结束。可谁也没想到突然有一天这名学生对钱教授提出了一个请求,他希望钱教授能帮他写一封推荐信,这样就能便于他今后在国外留学。
有了之前的互动作为铺垫,钱教授自然很高兴地答应了下来。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自从钱教授为他写了推荐信之后,这名学生就消失不见了,再也没有出现在他的课堂上,与他之间也再无往来。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危害
像钱教授所说的这名学生就属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情商很高,刚开始通过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以及认真听课的行为来获得老师的好感,从而实现让老师帮忙写推荐信的目的。而当自己目的达到之后就迅速转换阵地。换句话说,当钱教授对这名学生而言失去了“利用价值”之后,他便不愿再多花费一分钟时间去维持那所谓的关系。
所以,这样真的很难想象如果让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掌握大权,他们还能真的为公众着想吗?当他们利用自己高情商,在规则范围内尽可能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时,那么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真的是好事吗?不禁让人深思。
当他们拿着规则的武器,实现集体利益为个人利益服务时,其所带来的危害真的比那些贪官污吏还大,而这也正是我们要提防的一个点。
在人才培养的潮流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更应该关注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让他们真正实现品学兼优,而非有才无德。虽然不能让大家都做到胸怀天下,但至少不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