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高考升学率可以说是越来越高了,随着几次全国高校扩招,现在的本科生一抓一大把,大学生也变得不是那么稀罕了。但早两年并不是这样,依稀记得还是零几年那会,考上本科可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为此很多考生复读了一年又一年,才了了心愿。
而在高考刚恢复那会,更早的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几乎几个村都出不了一个,本科生更是属于稀缺物种。所以,那会的本科生含金量相当高,他们大部分人也在今天成了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
让我们再把时间线往更早之前拨。在古代,和高考对应的就是科举制了。现代高考是为了大学生这个头衔,古代则是为了秀才这个头衔。那么,两者哪个难度更大一些呢?
众所周知,如今高考,除了高考状元,其他的都只能叫高考考生。但在古代却还分状元、榜眼、探花,下面还有举人,最次的才叫秀才。
而古代的科举,也并不是一下就考完了,其分为四种,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童试按道理来说不能叫正式科举考试,只能算是科举考试前的预备考试,由县里安排,没有年龄限制,都可以参加。
没通过童试的人叫做童生,只要是通过了,就是秀才了。对,你没有听错,只要过了这一个考试,你就可以被称作秀才了。是不是感觉很容易?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在古代,七老八十的童生比比皆是,就单单是这个预备考试,就不知道要难倒多少英雄汉。
据后人研究,要想通过童试成为秀才,必须熟读背诵四书五经,这几本书加起来一共47个字,而且还只是基本。除了这些,还有《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以及《纲鉴易知录》等各类古籍。背的怀疑人生后,行文上还得学习八股文法,这是一种比如今的申论还申论的套路写作,能写的你怀疑自己这么多书全是白读了。
搞完这些,就算是完成了考取秀才前的准备工作。有人说,这不很正常吗?现代人高考前不也要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吗。时间成本和脑力成本其实差不多。那我们再来看看童试的考法,你或许就不会这么想了。
童试一共分为三道关卡,第一关是县考关,分五场考试,知县为主考官。第一场考四书五经加时文一篇,试贴诗一首。考完后立即出成绩,如果名次在十名开外,那你就可以回家该干嘛干嘛。第二场在第一场的基础上再加八股文一篇、史论一篇,要是知县老爷看不上你写的东西。第三场就跟你无缘了。后面的三场又加上了律赋与古近体诗数首,总之就是各种恶心你。
五场考试下来,这才过了第一关,还有第二关府考关,这下是知府成了主考官,同样的五场考试再来一遍,考完发榜。如果这你还能杀出重围,恭喜你,第三关院考关等着你。
院考关是学使组织的大考试,考《论语》、《大学》、《中庸》题目八股文一篇,《孟子》题目八股文一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省去了之前繁琐的过程,不过,其规定要天不亮鸡刚打鸣就要入场,在天黑亮灯之前交卷,很考验耐力。
这三重关卡过了之后,就可以参加复试了,复试是一炷香的时间写篇八股文,择优排名,效率和学识一样重要。过了这个复试,你才能算真真的秀才。
而且,成为秀才也是有年检的。并不是一劳永逸,这个年检叫做“岁试”。一来是检验你这个秀才有没有荒废学业,二是为了拿乡试的准考证,这个考试是为了考举人的。当然,这又是另一场战役了。
总的来说,童试对应的正史现代的高考,但繁琐程度和复杂程度要比高考高出几个等级。按理来说,秀才学历也是对应现代的本科生,但是按实际情况来看,要是能在古代考上一个秀才,在现代不止考大学,考个公务员都是十拿九稳。
科举制竟如斯变态,难怪当年范进中了举人会喜极而疯。如今看来,确实有一定的背景和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