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热搜上撞见了徐峥和陶虹的女儿:徐小宝。
作为名导和名演员的女儿,其实徐小宝鲜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此次上热搜也是迎来自己的荧幕首秀,参演了爸爸导演的电影《我和我的家长》。
穿着黄色连衣裙的小宝乖巧地站在爸爸面前,认真听戏,搭档的是自己的偶像——王俊凯。
徐小宝长得更像爸爸徐峥,虽然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美女,但五官端正,可媒体开始铺天盖地报道起:最丑星二代后继有人?
今年刚12岁、毫无表演经验的徐小宝认真投入,为我们奉献了这么精湛的演技,媒体抨击的样貌真的对她很不友好。
陶虹自己也直言女儿长得不漂亮。但面对受了伤的女儿,陶虹一番话,笑容重回女儿脸上:
“我必须诚实地告诉你,你长得不丑,但也算不上漂亮。不过,我可以再告诉你一个特别棒的事情,就是你长得独一无二,谁都没有办法复制你。”
三寸之舌能驱使五尺之躯,陶虹正是利用好“语言”的力量,不断在小宝成长路上,成就彼此。
“
孩子永远是白眼狼
”
陶虹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良好的家风下,自然而然地继承了父母的个性:
独立、冷静、努力、克制和剖玄析微。
2008年,徐小宝出生。陶虹就放言,孩子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于是她分配生活重点到女儿身上,但她并没有完全舍弃自己的事业,她还是会给到专注演艺事业的徐峥很多建议和想法。
这个过程中,她也不断学习成长,在亲子教育上有独到而犀利的见解。
有一次,小宝挡在门口抱着妈妈,不想要妈妈出去工作。
陶虹便耐心说道:“人都要工作,不工作就买不到好吃的,也不能住大房子。工作是妈妈的乐趣,你将来也会有自己的乐趣。”
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她会沉浸于此,并享受这样的亲子时光;但是她并不沉溺于此,面对不同的情形,能够快速切换好状态。
几年前,《家教》杂志采访陶虹,她语出惊人:孩子永远是白眼狼!
孩子永远是白眼狼,我就是要支持她做白眼狼。长大了就自己去飞,我们各自都活得精彩。
我不会为孩子而活。无论我们再爱孩子,她也是个客人。
现在太多父母打着“我是为你好!”、“我难道还能害你吗?”...的旗帜,不停插手孩子的人生,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人物品,任意差使。
但他们都忘记思考:作为父母是否要为子女而活,作为子女又是否要为父母而活?是不是父母的子女的生活就要被捆绑在一起?
诚然,父母创造孩子时,并不是像艺术家创造一副油画或者陶艺家刻出一件陶器那样精雕细琢。
我们只是启动了一个发展过程,然后让这个婴儿出现了。
作家周国平曾说:“在人世间的一切责任中,最根本的责任就是真正成为你自己,活出你独特的个性和价值来。”
时间推移,他们总有一天会背着行囊离开。
而父母唯一的使命,就是在“行囊”里装满这一趟旅程中用到的:健康的人格和成熟的情绪。
“
懂得失败的父母
”
徐峥曾说,娶到陶虹,是我高攀了。
从入选国家队,拿下全运会的花样游泳冠军,到斩获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的演员,陶虹在每个身份的转变中,手里握着的都是最顶尖的剧本。
这样的人生赢家,却主动选择在女儿面前,做一个“失败”的母亲。
在小宝小时候,陶虹给她买过一套积木。可是无论买的积木多基础多简单,小宝也不愿意去玩,陶虹一直劝也没能成功过:是不是她觉得积木太小了,不好搭?
于是陶虹就买了大块的轻型积木,但女儿还是不玩。
陶虹花功夫观察女儿,发现原因在于:她自己玩得太好了。
“每次我搭的积木都特别宏伟,也很高,或者就是各式各样的。小宝看了可能就想,妈妈搭得这么好,我也搭不了这样的,我就不搭了。”
猜测到原因之后,陶虹就立即行动。开始在女儿面前展现搭不好积木的一面:她会故意把积木打歪,积木会全部倒落下来。
那一瞬间,陶虹捕捉到了女儿眼睛里突然闪过的一丝光亮。
她马上对徐峥说到:你在小宝面前表演下失败是什么。
爸爸妈妈给小宝演示完“搭积木失败”后,小宝知道了“原来爸爸妈妈也会失败”,从此以后,很愿意去尝试搭积木,再也不会害怕自己搭得不好了。
《圆桌派》里,李玫瑾教授也说:父母要学会示弱。大人做的少了,孩子做的多了,慢慢地也就成长了。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父母之于孩子,其实是此消彼长的平衡关系。
父母后退,孩子才有胆量前进。
金星就曾在节目中说过,父母偶尔的示弱,会收获惊喜。
她有一次从国外出差回来,精神状态很差。小儿子就跑过来关心的问她是不是生病了。 金星本想装作无事发生,像往常一样起来准备早餐、检查作业、送孩子上学。
可是她那时又很好奇,如果自己真的病倒了,孩子会怎么办呢? 于是,她顺水推舟,装作很虚弱的样子,让他们自己上学。 没想到,平时娇气的女儿,马上端了水杯进来,嘱咐她喝水,还询问要不要吃点药。
同时,女儿自信的说,一切交给她就行了,她会带弟弟去上学。 姐弟俩噼里啪啦一通忙,走前还不忘交代妈妈:饭菜都好了,别忘记吃。 此时,金星才发现:自己变弱了,原本以为不会照顾自己的熊孩子变强了。
“
允许孩子犯错的父母
”
再温柔的妈妈也有训斥孩子的时候,陶虹也不例外。
她运动员出身,时间观念很强,对自己的要求严格,基本属于军事化作风,从不迟到。
那一天,时间很赶,就在临出门的时候,女儿把一玻璃杯的牛奶“啪”的一下,摔碎在地上了,那场面,惨不忍睹。
陶虹没控制好情绪,冲女儿吼道:你怎么回事啊!
那一吼声,吓得女儿一哆嗦,没有哭,就直愣愣地盯着妈妈。
看到女儿的反应,陶虹当即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她说,如果连妈妈都不能包容她的错误,那这个世界还有谁能包容她?
没多久,小宝又摔碎玻璃杯了:这个玻璃杯里,装满了蜂蜜,收拾地上黏黏的蜂蜜自然要比清理牛奶,难上了许多。
只是这次陶虹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她走过去轻轻抱着女儿,并轻抚她的后背,柔声道:“没事没事,不害怕。” 怀里的小宝瞬间哭了出来。
陶虹意识到,所有的孩子,你只要批评他,他就会远离你。我要改正的,是不能让孩子的记忆里留下妈妈不允许我犯错的概念。
中国式父母,总是爱扮演孩子的上帝。
我们拥有的不过是和上帝相像的能力:照着自己的模样,制造了一个模样相像的人类。
但在训斥孩子的时候,所有父母都是以一个上帝的姿态,去评判孩子的对错。
在成长这段旅程里,父母给孩子定下的种种行为规范,做好了有奖,做错了就要接受爸妈的教育。
可试问每一位父母的童年,都是不犯错的吗?反观成年后,怎么就开始要求自己的孩子了呢?
“
人人焦虑,我不焦虑
”
出演《小欢喜》时,陶虹饰演的“宋倩”将中国式老母亲的焦虑集于一身:强势、固执、望女成凤,令人窒息。
而现实生活中,陶虹是个典型的“反焦虑”的妈妈。
她会关心孩子的学习,但很少插手去辅导。
小宝总是在对各种兴趣班三分钟热度,她也不强行逼着女儿继续。
有段时间,徐峥在新疆拍《无人区》,带孩子的重任就完全压在了陶虹一个人身上。
她哄小宝睡觉,可小宝总是不听话。天天如此,次次如此,实在让陶虹心烦。
可有一次,陶虹惊讶地发现只要自己睡着了,小宝也会跟着睡着。
这件事情让她明白:
父母和孩子是同频共振的,你的焦虑也会传染给孩子。所以,她选择相信孩子的智慧,做她的定海神针。
思考地再深入一些。
我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我们有一个目标。
无论是幸福,还是成功。我们把这个目标当作终点,期望孩子能够尽早到达。
但“幸福”和“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呢?谁也不知道。
再回头想一想,我们自身算得上是个成功的人吗?我们是希望孩子复制自己吗?
老旧的思想已经不适应如今的社会,此时的焦虑也并非是将孩子推向终点的正确动力。
当你以自己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往前走时,培养出的不仅是你人生的复制品,同样也是这个社会的过期商品。
而过期的商品,只能扔掉。
两片相同的树叶,都足以吓坏造物主,又何况是两个一模一样的人生。
就像《特别心特别爱》这本书里写的:
孩子在社会上扎根难,不能全怪社会竞争残酷。
想想自己这双推动摇篮的手,有没有点燃孩子生命深处的技能与素质?
“
育儿就是育己
”
腾讯新闻曾主办过一档演讲节目《@所有人》,第一期里,邀请了陶虹。主持人说她是“为了孩子,在自己身上投入最多的母亲。”
时尚杂志《VOGUE》真实记录了她和女儿的日常生活,在她家里,有满满一墙壁的育儿书籍。
在一个弱小的,一切都依赖于她的小生命面前,她却越来越谦卑。
她说,很珍惜女儿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
于是这一学,就是10年。
为了处理好自己和女儿的关系,陶虹还上了很多很多的课程。
想通过不断地进阶自己,把曾经做得不完美的东西,在将来处理得更加完美一些。
她将这些学习来的教育知识点,称之为对付孩子的“武器”。
不断地积累,她发现不论和女儿产生什么样的矛盾冲突,她都可以随意操起一把最称职的“武器”,把女儿教育得服服帖帖。
以至于长时间过后,女儿已经知道自己犯错妈妈会如何教育自己,便开始反抗。
这让陶虹心生警醒:不管用什么“武器”对付孩子,都不是最棒的。
手里掌握的育儿知识都很有用,在实战过程中,让她战无不胜。
但最重要的是,她没有想赢女儿。
打败了女儿,有什么好骄傲的呢?
她希望自己和女儿是永远能够保持沟通的,有一个爱的流动,这靠“武器”是解决不了的,只有不断地去磨合和沟通。
一个有爱的人拿着它的时候,它可以成为一个促进爱的武器。
但如果是一个充满着指责、批评态度的人拿着它的时候,带来的只有距离和伤害。
在育儿这条路上,永远没有一个绝对的“教育观”。它是随着父母自身的成长、和孩子的不断成熟中不停改变的。
与其去修炼这些外在的技能,不如保持一颗在孩子面前的谦卑学习之心。
这就是“育儿即是育己”的最高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