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庞大的受教育人群中,最受关注的总是凤毛麟角的精英青少年,他们天文、地理、科技、艺术无所不通,211、985、留学、获奖经历显赫,生来属于社会顶层,注定要成为时代马车的方向盘。
但他们却只是几亿分之几千,真正推动马车前进的巨大力量其实来源于被他们的光环遮蔽的、海量的、平凡的二本学生。
在广州一所二本院校任教的黄灯教授从业十四年,迎来送往培养了4000多名学生,从他们身上,他真切触摸到了社会的框架与时代的洪流,也觉察到身系中国下一代命运的一届届二本学生身上都有着一些惊人特质。
将那个聚光灯之外的、被遗落的群体拉到人们面前,从他们的生存现状与命运流转中去窥见中国的未来。经过教授的亲身经历,方才恍然大悟,那些被遮蔽的二本学生,决定了中国下一代的命运。
二本学生,也被出身拉开等级
城市的人们花费大量财力、精力培养出的子女大部分都走进了中国最好的那一小撮一本院校,千千万万城市中下层和县城、乡镇青少年则走进了遍布各地的二本院校。可以说,二本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中间阶层,而这个阶层也被拉开了多个等级。
黄灯教授以2006年接收的一批80后学生为例列举了几个二本学生的典型出身:第一类出身商业家庭,这类学生往往经济条件优渥,父母格外疼惜,继承了商人父母的交际能力,应变校园生活相当灵活,整个大学时光都过得轻松顺利。
第二类是出身高知家庭,父母是受过教育的老师、医生、企事业职员,他们对于孩子往往给予厚望,非常知道如何打点关系。这类学生在学习上自带灵感,有自己选择和偏好。
第三类是出身清贫家庭,父母不管不问,但学生本人非常独立,有眼色、有理想,处理起关系很活络,很受老师和长辈欢迎。第四类出身质朴的寻常家庭,父母性格淳朴,学生内心窘迫,人际圈子很小,存在感很弱,跟老师几乎没有交集。
这四类中,前三种都是少数,最多的是最后一种,他们大部分都来自乡村或者县城,父母是乡镇的农民、外出打工者,小城镇的小商小贩,流转在各种岗位的临时工,甚至是收入寥寥,靠救助度日的贫困人群。
这些父母大都没有多高文化,也没有很强的经济能力,无论精神和物质上都无力精心培养子女。
与城市花海量财力、精力培养出来的精英青少年和有资本选择人生、能敞阔处理各种关系的高知或商人家庭子女不同,这类学生没有靠山和背景,也没有留学、通过大赛晋级人生之类的选择,只能走“读书改变命运”这条路。他们是输在起跑线上的人,也是这个社会里平凡的大多数。
二本学生自带的优与劣,注定他们的发展天花板不会太高
黄灯老师通过观察06到18级十几届学生发现,二本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80后几代与后90后几代特性各不相同。前几代学生成长在中国发展刚起步期,那时的大学生精贵,学生父母以务农为主,家庭大都不富裕,有兄弟姐妹,他们的成长中不缺忧患。
因此形成了恭谨、独立的特性,大都有眼色,能吃苦,很隐忍,有责任心,但也因自卑表现得内向、孤僻、守旧,无法大方、坦然与师生、前辈相处,不知道如何争取机会。
后几代学生成长在中国高速发展时期,家庭条件普遍好了很多,独生子女居多,父母更加开明,没有受过太多挫折,往往天真浪漫,强调自我,更加自信大方、有创造性,但集体观更弱,缺乏耐力和定性。
除了家庭和成长环境塑造的优劣性格,学习环境也深刻影响学生的三观。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竞争越来越大的当下,学生的学习能力早早被开发。与顶尖精英学生们德智体艺全面培养不同,二本学生的精力大都用在应试上。
他们不注重思维养成,灵气在初高中已经被耗干,后继乏力,很难再有突破。长期没有突破又导致他们早早给自己设下不上不下的定位,创造力和挑战意愿很低,整体呈现一种麻木、漠然的状态。
大多数二本学生从小地方来到城市读大学,乡镇与都市的落差会给他们带去巨大思想冲击。
在家乡他们被视为优秀的代名词,被赋予光耀门楣的重任,但在城市的富裕和卓越映衬下,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视野与认知、财力与能力都在底层,渺小又平凡,不得不在繁华、森严的城市里活得小心翼翼。
他们在自满中长大,在自卑中成熟,在都市与乡镇的夹缝中极易被挤出极端性格,要么冲动莽撞,要么畏首畏尾,缺少客观理性、总揽全局这类成就大事的能力,如同《红与黑》中的于连,总暗藏着一些自我性的敌人。
这些性格如无意外几乎不会发生突变,会伴随他们进入工作,不仅决定着他们个人的人生天花板,也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高度。
离开象牙塔后,二本学生的人生劫数
80后是挣扎的一代,父母是贫困的60后,他们巴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自己的命运或者全家人的命运,这种局促的成长环境和沉重的心理负担偏又撞上了一个跃进的时代,给了他们致命打击。
工作需要背景和靠山,他们没有,只能靠自己的能力,一点点熬。买房成家需要大笔钱,他们的父母没有,只能靠自己一点点攒。
创业这条路变得更窄、更昂贵,而他们偏偏资本、眼界都不足,他们几乎错过了分配工作、分配住房之类一切机遇,却赶上了高房价、私企、大龄裁员,不得不承担资本吸血和供养上下两代人的责任如履薄冰。
他们虽然兢兢业业努力考上二本,改变了命运,但依然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承受的困苦并不比没有读书、在乡镇维生的中小学同学少。
90后的父母是70后,赶上了下海经商、就业、从政大潮,普遍过上了不错的生活,经济基础较好。这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都小了很多,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且赶上了互联网大潮,就业与否、换工作与否、创业与否都成了他们的选择题。
从70后80前的计划经济、人才定员到80后90前的艰难转型、自我探索,再到后90后的百业齐发、市场广阔,三个时代的人在三种大潮中翻滚,经过社会大熔炉淬炼找到自己的定位。
多年后回首去看当初的二本学生,最终,商人家庭出身的学生大都回家继承家业或自己创业;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学生大都从事公职;
乡村青年留在城市里从事这样那样的中等工作或四处流转,在不甘心与做不到之间挣扎;少数交际和个人能力突出的学生如鱼得水,突破了阶层,在工作里做到了中高层或有了自己的产业。总体来看,社会阶层变化微乎及微,二本学生们承上启下稳住了一个庞大的人群阶层。
当下的互联网产业对这种固化产生了一些冲击,不少学生毕业后通过网络销售、做播主维生,也有乡村学生回到乡村搞互联网+农业,但社会里的财富升级和深度阶层固化也已经成了一道沟壑,挡住了二本平凡学生的升级人生之路。
在教育不断拓展、出生人口不断减少、阶级壁垒分明的当下,教育层级已经如油与水,分出了天然界限。
精英学子无疑是出彩的,但一批批二本学生仍是社会底色和基石,他们从工厂走向办公室、创业区,中国就从发展基础工业向产业高质量改革跃迁;他们从单一就业到各行业开花,中国就从计划守旧转向多元发展。
二本学生广泛而普遍地散布在社会每个角落,他们默默做着社会机器上的螺丝钉,不被重视、不被歌颂,但他们的能量却是巨大的,潜力更是无限的。
胡瑗有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给予二本学生这个庞大的群体多一些关注、提升他们的成长质量,便能攒出更多的人才,中国的未来也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