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师范,教师的摇篮,有我心中永远抺不掉的回忆

原题:永远的大荔师范

作者:郑敏

1988年的秋天,几经波折,我随父亲去大荔师范学校报到。

老实说,对于报考这所学校,我一直纠结。在初中就听高两级的学兄说,初中毕业,学习好的女生多报师范,男生报中专,自觉考不上中专的,只好报高中。

当时就想着,我是男生,且学习不错,就应报个中专,但中专是干嘛的,我在狭小的范围内知道不过是做个冬季里站柜台的售货员,终日里爬杆的电工,长年催税纳粮的乡村干部。

两厢比较,尽管不满意,还是报个女生多的师范吧,至少将来还是在凉房下工作,风吹不到,雨打不着。何况在学校始终与书打交道,对于嗜书如命的我来说,那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当然这里的悲哀是,可能我要一辈子在农村生活了。

即就是后来学历提升,工作转型,我也自以为是没有接受完全教育,如生命中受磨难的树一样,身上多了些节疤,甚至多头。如同农村那不知何年代建造的房子,不是一砖到顶,而且下部蓝砖,上部胡基,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房子。尽管也能遮风挡雨,但其结实程度与美观程度大打折扣。

我想做一个顺风顺水的纯粹的文化人,那只有梦中相求。

带着考上学的喜悦和对现实的纠结,我也不敢过多流露我的忐忑,悄悄地跟在父亲身后,搭上了去渭南的班车,我无暇透过车窗欣赏外面的风光,我也不怨恨蒲城石灰窑路段的颠簸。

我的情绪完全沉浸在迷茫、无奈与忐忑之中。

除过85年去西安,这次算是我真正的出远门,而且要生活三年,这三年我将经历什么,将遇到哪些人或事,我将怎样艰难的度过这三年,这一切都不得而知,无法预测。

我不是一个喜欢远行的人,对于这样的出门内心倒是有了些恐慌。从固市倒车,沿108国道东行近一小时,在大荔县西口下了车。

往南前行大约200米,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眼前的场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从东往西几十堵土墙布满绿茸茸的苔藓,大多已是残缺不全,形成许多的豁口,豁口下端墙的正中央一律被掏出一个圆形的东西,白灰质底上书写着“面向农村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字样,这一刻,我天旋地转。

内心仅存的那点喜悦早已跑到九霄云外。我的人生将被定格在农村基础教育,我将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重新回归我那可爱的家乡。

唯一变化的是我将成为公家人,将成为站在讲台上的一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这些长墙的正中央,出现一个大的一块被岁月腐蚀的大约是白色底子的牌子上隐隐约约能看清“陕西省大荔师范学校”的字样。这块牌子羞羞答答的挂在那儿,如同说不起话的人一样,生怕别人看见它,但职责又迫使它不得不站在那儿。

据说大荔师范学校脱身于清光绪年间的同州师范学堂,是陕西东府最高学堂,与西府凤翔师范齐名,是陕西师范学校的双子星。

正如校歌中所写:教师摇篮,誉满秦川。也算是百年名校,也曾有昔日的辉煌,也培养出了一代代的名师。

我的几位普通话标准,书写规范,讲课不错老师,他们皆出身于大荔师范学校。想到这些心里稍稍平静。或许这所百年老校重在内涵而非这些虚头八脑的东西。

和众多的同学一样,我们思想的转变完全来自于那位头发花白,学识渊博,风趣幽默的老校长张载锡先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从那里我知道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正含义,我明确了我们这代人选择的历史道路,我感受到了我们肩上的压力和重任。对于有责任心的一代,我们唯有全面发展才能武装好自已,才能对得起这场人生选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忘不了身残志坚,循循善诱的文选课严春惠老师。

忘不了讲课扎实,作风严谨的数学课于昌运老师。

忘不了勤奋敬业,爱生如子的生物课秦爱侠老师。

忘不了文采飞扬,语言标准的文选课李寅虎老师。

忘不了教育学专家,要求严格的班主任艾民江老师。

忘不了声音沙哑,不用翻书的历史课李健老师。

忘不了脑袋中公式多如眼镜片,但从不打架的物理课李建周老师。

忘不了不留情面,训练严格的体育课赵月玲老师。

忘不了温文尔雅,年轻人偶像的团委书记张百献老师。

忘不了眼睛大大,校歌作者,校办主任杨兰仓老师。

忘不了飞龙走凤,畅游于书法海洋的季英奋老师。

忘不了走路刚强,体操达人,文体大赛裁判长王伯泉老师。

忘不了基础严格的“三字一话”训练,忘不了自习课前的“五分钟演讲”,忘不了每年震惊洛水岸边的体育大赛,忘不了给合唱队做替补的日子,忘不了音美楼上那飞扬的歌声!

忘不了琴房那挥汗如雨的热闹场景,忘不了住宿楼后夏日里那永不停歇的蛙鸣,忘不了晚自习后那冒着热气的红薯和雪白的压缩饼。忘不了在学校周边碧绿的西瓜地用饭票换西瓜的情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整整三年,校园的曲径上印满了我们的脚印,球场上到处是我们的身影,实验室的角角落落有我们的杰作,大礼堂有我们激扬文字的演讲,放飞梦想的舞台。

整整三年,我们从青葱少年逐渐成人,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建立。

整整三年,我们从初中生完成了到师范毕业生的转变。我们从受教育者完成了教育者的转变。

整整三年,我们完成了从失落到意气风发的转变,我们成了愿意教育,甘于奉献的新型教师。

当毕业的那一刻,我们迈上了新岗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三十年来,我们多数在渭南各县市不同学校,践行着“面对农村,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职责,奉献一生,无怨无悔。如一粒粒铺路石,默默无为,甘愿奉献。这,就是大荔师范的初心。

不幸的是,因机构改革,我的母校--陕西省大荔师范学校,因需要已被撤并。但古郡同州,洛水岸边,书声瑯瑯的教师摇篮是我心中永远抺不掉的回忆。(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郑敏,陕西白水人,渭南市作协会员。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