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拼命要挤进名校,学历的重要性你真的了解了吗?

主任说

学历

学历绝不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但却足以决定一个人未来有多少种可以“主动选择”的机会。

人在面对环境的变化、个人的成长遇到拐点的时候,做出的某些“选择”大体分为“被动反应”和“主动选择”两种。就拿高考举个例子吧:

(1)高考考到730分,此时选什么学校?——随便选。

(2)高考考了500分,此时选什么学校?——无法选择分数线501分以上的学校,只能“被动”的,选择自己可以选择那一批学校。

(3)高考200分,此时选什么学校?——没得选,有什么能上的就去上。

这三种情况里(1)代表着“主动选择”,(2)代表着某些情况下的“被动反应”,在被动反应下,可以做出小规模的“主动选择”,(3)完全代表着“被动反应”。当然,面对(3),有的人可以说“读书又不是万能的,没有学上,出去做生意,说不定以后可以让大学生给自己打工”。这个想法没有问题,但这就属于标准的“被动反应”——无法决定自己上什么学校,只能被动的接受“我好像只能去做生意了”。但是(1),既可以选择“上什么学校”,也可以选择“不上学,去做生意”。

在高考之后的人生道路上,也无时无刻不需要面对以上三种情况的“衍生版”——选什么工作、选另一半(现在相亲都看学历了)、融入什么样的圈子、得到什么样的资源。

有人说:我没读什么书,自己开个厂子当老板,招聘的也都是大学生。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做生意的天赋和机遇。

有人说:我的公司,招聘从不看学历。

——所以你的公司做不大,做不到“世界五百强”。

有人说:学历不重要,关键要靠个人努力。

——你再努力,人家因为学历,连面试机会都不给你。你拿什么给别人展现你的“努力”?

温水煮青蛙式的安逸感

一所普通二本的高校,带来的是一种安逸感,温水煮青蛙式的安逸感,这恰恰最可怕。

当你从高校离开,真正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那些能吸引风投的创业机会、那些留给下一辈配置社会财富的渠道,已经被一类人牢牢占据了。这类人往往情商高、涵养好,比你更懂得把握机会和努力,家里也有背景,恰好还比你好看。

然而这些人,在你的大学里极为罕见。这个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被大学耍了。当你重新鼓起勇气上路,想尽办法去弥补,但,给你留下的路和时间不多了,而这就注定你无法与这类人同台竞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环境决定自我标准

对于一流高校,普通高校最可怕的不在于资源匮乏,而是在最该开阔眼界的年龄限制了人的眼界,在最该严格要求自己的阶段降低了标准。

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最终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不管在什么样的高校,总需要榜样的力量。在普通的高校里,也许那些实际上能力绝不算出众的人,因为“矮子里面拔将军”的缘故,被树立为榜样。

于是初入大学的你,缺乏对学业的基本了解和判断能力,你会不由自主地认为:

哇,过六级好厉害——于是你大学只考了四级;

哇,课程好难我一定会挂 ——于是你大学四年因没有挂科而沾沾自喜;

哇,过注册会计好厉害哦——于是大学四年你连个从业资格证也没考出来;

哇,考上211研究生好厉害——于是...

可你不知道,在另一所大学中,你的同龄人,在他们的生活里:

其实,不过六级是难以启齿的事情,大多数人的目标是550乃至600;

其实,“要挂科了”是用来自黑的,期末考试绝大多数的人是奔着4.0的绩点去考的;

其实,“什么都没学会”也是用来自黑的,于是被很多人拿来作为名牌大学无用的主要论据;

其实,各种从业考试是有人能考满分的,大家关注的是司考、CPA、CFA;

其实,研究生学校的目标是海外名校,要么也是清北复交,再不济也得是C9其他...

也许你们高考前的水平和能力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别,并不是什么天才和常人的差别!考上211的人,若是高考手抖两下真可能连一本线也过不了。大学四年的耳濡目染,让考上普通高校的你,给自己加上了一个天花板,差距可不就是那些高考分数了。

周围的环境限制了你的眼界、降低了你的标准。你学会了瞻前顾后,很多事情还没了解和尝试就已经预判,连大神都做不到,所以我一准做不到。

于是,不知不觉,那些进入名校的高中同学和你貌似已形成了质的变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思维方式的差距

很难清楚地描述这种差距,但是,在《精进》一书中有一段话,描述得非常贴切: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那些考入“三流”大学的学生,因为高考本身带来的挫败感,“三流”高校学生的身份设定及环境暗示,不称职的老师所引发的失望以及同学间放任自流气氛的带动作用,都容易让他们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地度过每一天。

看到这段话,你是不是已经有所明悟?

为什么一流大学期末考试过后自习室依然灯火通明,为什么一流大学的图书馆都是那么高大尚,为什么24小时自习室一直没有熄过灯!上课永远都人满为患,课间20分钟换教室时,学校里到处都是叼着面包奔跑的人?

没人抱怨自己辛苦,也没人抱怨生活艰难,大家每天都忙得鸡飞狗跳,但又特别开心的样子。而在一所普通高校,这样的场景简直是“惊世骇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顶尖高校里,每一个人身上散发出生活学习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会带动着你,哪怕差距很大,也会不断激发向他们看齐的标准,充满了斗志。

我相信,其实每个同学进入大学的时候都怀着努力学习的心态,一二三本都有好学生,也都有特别努力勤奋的人,但为什么走着走着就会消失一大半呢?

因为:“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的度过每一天。”

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联系可删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