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又到了满满英语课的上课日。说实话,我现在越来越不想送娃上课去了。倒不是因为满满不想去上课,而是我无颜见他的英语老师,生怕老师点我名:
哎,满满妈妈,什么时候在群里上传一下满满的复习作业呢?
果然民间传言都是真理,不怕工作群里被老板的点名,就怕忽然接到班主任的消息。
万万没想到,当年在学校里恃宠而骄横着走的我,也有怕老师的时候。
没办法,自从满满上幼儿园以来,我和他相处的时光本来就少,再加上每周2节英语课和一节幼儿园的舞蹈兴趣班,满满更不舍得浪费时间再去做什么复习,拼尽全力去玩,抓紧时间和我腻在一起。
连觉都舍不得睡,更不要说打卡作业了!
对学习我态度我还是偏佛系的,除了坚持每天带满满刷一本英文绘本,我对学校的东西就没有抓得很紧。
直到上上周,英语课的老师忽然严肃地跟家长们说,孩子们学得不扎实,我才警惕起来。
自己花了这么多毛爷爷,总不能打水漂吧?我只好鼓起勇气,找老师聊了聊满满的学习情况。
万万没想到,老师对满满的英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他学新知识非常快,学过的也相当扎实,这次点名不包括满满。
老师知道我日常比较忙(其实是懒),没有那么多时间为孩子做复习,但满满的学习效果是很不错的,让我不用担心,孩子是没问题的。
哦哦...这话果然让我放松不少,至少以后不用躲着老师走啦。但我还是想看看,满满小朋友的英语到底学成啥样了。
前两个单元他们学了How many....和I have句型,和五官的名词,结合在一起就是:
-How many eyes/noses/ears/mouths do you have?
-I have two eyes/ears. or Ihave one nose/mouth.
所以,我不经意间就问了他一句,How many hands do you have?是的,我没有用他们课堂上反复练习的句子。
只见满满不慌不忙地回答我,I have two hand.然后得意地跟我举起小手,晃了晃,像是说,这个句子我会。
哎呦,不错哦,居然没有被问住,可见掌握得不错。我又从身体的单词换成了物品,满满还是对答如流。
来来来,再换一个。
他最近还学了What do you like?和I like...句型,和食品的名词放一起,变成这样的对话:
-What do you like?
-I like milk/water/
juice/yogurt/cheese/cakes.
我就问满满,What do you like?他回答道,I like cakes.
作为亲妈,这句话绝对不是应付作业,他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蛋糕。然后他紧接着问我,妈妈,What do you like?我说,I like chocolate.
你猜满满说啥?他说,I like chocolate cakes, I like cheese cake.
忽然,他含情脉脉地看着我说,I like Mummy!一头扎进我怀里。
一切都来得猝不及防啊~这英语何止是学得扎实啊,简直举一反三,情话都说666了。
我知道满满的英语水平和牛娃没法比,但我不鸡娃,娃不自鸡,能到这个程度完全超过我的预期啊!
我到底是如何在满满学英语这件事儿上实现“躺赢”的呢?
作为30+的成年人,我相当清楚,这世界没什么平白无故的进步,都是日常的点滴积累,不经意之间就产生了效果。
而让满满英语产生良好效果的,并非我奋力鸡娃得来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大家都看得到哈,吼吼~)
讲真,我挺害怕“鸡娃”的!
我很担心孩子被“分数”、“成绩”过度裹挟,忽略了学习、运动、兴趣的本质和乐趣,变得越来越功利,孩子也越来越缺乏个性。
我也害怕在这种学习氛围之下,父母太想给孩子提高成绩,忽略了小朋友其他能力的发展,为过那座独木桥,用尽洪荒之力。
我更害怕在这个父母过度参与孩子学习的大环境,让孩子丧失自学的能力,太过依赖父母的努力,或者觉得学习不是为了自己。
所以,在日常更新中,大家很少看到我直接写“如何鸡娃英语数学大语文”.....
其实并不是我不注重鸡娃,只是比起记多少个单词,认多少个字,熟读唐诗三百首,20以内加减法张嘴就来这种硬指标,我更注重培养满满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孩子能举一反三,把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那就更好了。
可能有妈妈会好奇甚至怀疑,这些能力和学习成绩有毛关系?能代替分数帮孩子考试升学吗?如果不能,以上都是扯淡。
但满妈想告诉大家,学科教育的内核,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们如何解决问题。
语文、英语,让孩子学会沟通、交流、理解人和人之间的想法,帮助孩子融入社会,彼此协作,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看法,满足人的社会属性。
数学,则更告诉孩子一件事的联系、逻辑、次序,同时让孩子学会通过数学方式,观察、了解这个世界,归纳总结规则,从而知道一件事该如何进行,如何处理。
这些能力都是为了让孩子走进社会的那一刻,成为一个有核心竞争力的人。简单地说,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社会能力。
只不过现在的竞争太过激烈,大家太看重分数,反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导致一大波孩子只会学习不会应用,更谈不上举一反三。
但如果我们能够追本溯源,重新调整教育和学习的目标,注重培养孩子解决问题并能举一反三的能力,反而能让孩子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容易,甚至能省掉很多重复学习的功夫。
为什么?因为解决问题是需要一个相对完整和完善的思路,无论是语言还是逻辑,沟通还是思考,都围绕着答案而展开。
这个思路让知识不再是枯燥独立的砖块,而是在思路框架下发挥各自作用的基石,由各种逻辑串联起来,变得无比鲜活。
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为了得到合适的方案甚至最佳方案而不断调整知识点,直到问题解决。
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和知识点再次熟络起来,融会贯通之后,对知识也有了新的理解。
等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孩子的思路一下就亮起来,从自己的知识库里调取有用的信息,再综合成答案——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不一样,但思路确实类似的“套路”,这就形成了举一反三。
说白了,解决问题就是让孩子学以致用的过程,比反复刷题、复习更有挑战,思维更高级得多!
满妈仔细琢磨了一下,如果想在鸡娃大潮中”躺赢“或者说不被辅导作业拍断手气炸肺,就要从小给孩子建立好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
首先要让孩子有解决问题的意识,然后要让孩子逐渐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管用方式,其次帮孩子把解决问题的思路运转起来,最后放手!
大家一听,是不是觉得这个事儿比鸡娃还难?这倒是句大实话,如果躺赢这么容易达成,那人人都是人生赢家了不是?
而且,建立好孩子解决思维,不仅能够让教育和学习变得事半功倍,还能让孩子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里,让孩子有主见,有独立思维,有想法,将来离开父母,也绝对不慌(尤其是父母)。
当然啦,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是难得不能实现,来听听我平时都是怎么干的吧。
第一步:多跟孩子讲事情的道理
很多人都说,别跟小孩子讲道理,讲了也听不懂。这句话我不止一次强调,我非常非常非常不认同。
确实,太小的孩子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思考整件事的逻辑性,但潜移默化的积累和影响绝对不容忽视。
理解事情的逻辑一定是从旁听开始的,就跟学说话差不多,先看大人们怎么处理,看得多了,也就有了概念。
如果怕孩子理解不了,那生活的每一件小事,我们都可以带着孩子一边做一边讲,加强孩子对过程的理解。
而且,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由浅入深调整道理的难度,特别小的孩子先从“因为,所以”2步逻辑开始;大一点了,可以从“首先、其次、最后....”;等孩子有思辨能力之后,再引入步骤更多的流程和逻辑,一点一点来。
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孩子想问题、做事情也有了自己的套路。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30多岁的人,已经快绕不过满满小朋友了。
走到哪,他都被人夸“脑子太清晰,心里贼有数”的小人精。
嗯,先积累了再说。
第二步 多问十万个为什么
我们都知道,孩子有个阶段会用十万个为什么,挤兑死老母亲。几乎每个育儿专家都会告诉我们,你一定要非常认真地回答孩子,否则会打消孩子的好奇心,降低孩子对获取新知识的积极性。
此话不假,但并不是每一个为什么我们都要绞尽脑汁回答。除了掰开揉碎给孩子耐心解答,我们还可以这样做....
比如假装不知道,问孩子怎么想,让他主动思考答案(就算孩子的答案匪夷所思也不要直接否定,认同并提出另外一个“对的”想法)
再比如,我们抛砖引玉,带孩子一点点探求真相,逐步引导他自己去发现正确答案。(what?why?how?where....)
或者我们先发制人,先问孩子“十万个为什么”,然后展开一系列毫无边界的想象——这个过程就是在构建孩子的思维模式。
第三步 让孩子自己做决策,对自己负责
我们特别容易看孩子做事哪哪都不挨着,特别想说“你走开,我来!”确实,这样做效率高了,但确实剥夺了孩子思考、执行、验证、反思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恰好是孩子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所以,只要无伤大雅,后果不严重的小事儿,都尽可能交给孩子去做决策。从今天穿什么衣服,玩具和书怎么摆,到周末怎么安排,兴趣班试听哪种。
慢慢地,孩子就有一种对自己负责任的使命感。父母越是“撒手”,孩子的使命感就越重,做的决定就越慎重,经过的思考考量就越多。
不靠谱怎么办?谁又是天生就靠谱的,大家都是从小白打怪升级上来的,如果不给机会,永远是小白对不对?
对了,记得让孩子亲自承担后果,否则,他不会决定做错决策有什么不妥。让孩子知道成本和代价,才是推动他们做正确决定的重要动力。
嗯嗯,对自己负责,才有重量,才能真正成长。
最后一步,放手吧父母!让孩子直面困境
有多少父母恨不能为孩子遮风挡雨一辈子,但这会成为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的最大障碍。因为不需要面对困难,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解决困难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也是各种技能各种知识的试炼场,更是磨练和提升心态的过程。
所以,放手吧,孩子终究需要靠自己的实力去证明自己,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孩子是不会飞起来的。
这是我作为一个散养娃,从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成长之路,总结出来的一些心得。
我看起来是佛系的,“躺赢”似乎是因为运气,但我自己知道,我的功夫只是没有流于表面——这不是无作为,而是一种独特的鸡娃模式。
(又说了好多,今天就不碎碎念了哈,嘿嘿。)
◆ ◆ ◆ ◆ ◆
星标、点赞、评论、转发都可以!
否则就收不到满妈超实在的育儿经验啦,
大家别忘了和我互动,
求带走求带走...(n_n)/
这是「满曰成长记」
只希望用接地气的方式,把育儿书和专家的理论派变成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点个在看,你我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