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应该是当下最流行的话题,设计教育,设计课程,设计活动,仿佛什么都能设计,没有经过设计的事物是没有灵魂的。一点都不“洋气”。“设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设计已经不再只是守在传统观念的建筑或者艺术领域,也包含了艺术框架下的教育,教学等理念与科技融合的新兴教育形式。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根据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创立的一种教学制度。他主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摒弃教科书,废除班级授课制,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每一单元活动中通过自行设计、自己执行,学习实际的知识和技能。
“设计教育”让目标更鲜明,让努力的方向更明确,并且认为是最科学的方法,课程活动,甚至人生规划等各种孩子参与的社会活动都要被设计。那么,凡事都有两面性,矛盾贯彻事物的始终,“设计”孩子的一切真的都能设计吗?孩子能接受这种“设计”吗?有些父母甚至为此发愁焦虑。其实让孩子跳出“设计教育”的围城没什么不好,原因大致有四点:
一、过去是定数,未来是变数,未知的事物谁都不知道是什么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的一生,有很多选择,什么时间遇到什么样的机会,谁都说不准;哪个机会能抓住,哪个机会是正确的谁也算不准,对孩子的发展难以预料。
二、孩子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未来发展不一定在家长的“设计框架”里
孩子随着不断的长大,不断的学习,不断见识吸收新事物与信息,兴趣,爱好都是充满变数的,而且人各有志,孩子内心的想法会驱使孩子走自己想要走的路,强求不来。
三、孩子目前上学只是基础的义务教育,并不是今后的职业培训
有的家长是老师,希望孩子今后也做老师,父母是警察的希望孩子以后也做警察。这些都只是家长单方面的想法,过早的职业规划,与孩子的教育,身心发展规律是不相符的。
因为有教师家的孩子考上了警校或者参军,也有警察的孩子考上了师范大学,充分的说明了世事无常,人生处处有惊喜啊。
四、把自己实现不了的愿望,“传承”给孩子
网上有个小故事:世上有三种鸟,第一种:这个小鸟特别优秀,飞得又高又远;
第二种鸟:虽然没那么优秀,但是肯努力,多飞一会儿,还是能到达那个远方;
第三种鸟就悲哀了:自己飞不高飞不远,但是并没有放弃梦想的远方,而是下个蛋,孵出个小鸟,然后逼着这个小鸟替他们去他们想要到达的远方,小鸟不去都不行。
有多少父母是第三种小鸟,对孩子的设计,其实是对自己的“设计”,弥补自己的遗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替代性的教育更加不可取。
新生父母大多是80后,甚至还有90后,这一代父母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对西方思想和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更强,而且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非常重视。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发现了元素放射线,这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的兴趣,激起了她童年是就有的探险家的好奇心和勇气。她认为,这是个绝好的研究课题,就同丈夫彼埃尔研究这种放射线的性质和来源。
那么跳出教育的设计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并不是“放任自流”,是教育的本质更加深刻,对已有的固有观念的超越。是“顺应自然,合理引导。”
主要在于发现孩子的潜能,尊重孩子的梦想,鼓励并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遵循孩子的身心生长发育规律,辅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让孩子自由发展,把选择权还给孩子,让孩子可以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不留遗憾。
但是,尊重孩子自主发展,不意味让孩子没有原则的为所欲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1.建立发展动机
发展动机就是孩子的目标,或者想走的路在哪个方向。孩子想做一个篮球运动员,那么从小可以送去学习篮球,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培养爱好。想学航空航天,首先理科的学科是不可以不好的,成绩不够也是考不上的,平时可以去看看航模展,逐步引导,把表面兴趣变成深层爱好。
2.制定计划
无论孩子大小,都可以和孩子商讨后,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计划,也可以咨询相关的专业人士,这样会提升可行性以及合理性,从孩子心理角度讲更有仪式感,可信度更高,而且会更清楚知道计划的每一项是什么意义。
3.实施计划
计划按部就班的实施,不能松懈,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来说,坚持很难,所以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精神鼓励,实时的根据孩子的成长发展更新进度,搜集孩子的进步,要给孩子成就感,这样孩子获得了即刻满足,积极性会更高。
4.验证计划,阶段总结
【法】左拉: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的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增加更多的知识
计划实施一段时间后要跟孩子进行商讨总结,评价成果,对于下一阶段计划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因为孩子是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对于孩子是否坚持不住,都要加以观察和引导,同时也要看看孩子是否真的适合这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