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学医苦,谁解其中味?一名在读博士医学生说……

导读

医脉通独家策划】“医生生命周期”系列03:“读博的迷茫”

谁来治愈、帮助、安慰伤痕累累,心灰意冷的医生呢?

来源:医脉通

作者:歌晓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0年就快翻篇,然而近几天,伤医的事件又多起来了。

10月28日,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健,因一起医患纠纷,到南京金陵司法鉴定所参加医疗鉴定听证会,在电梯内遭7名家属围殴。

10月31日中山三院发生持刀伤医事件,2名医护人员被砍伤,其中一名伤者为年初驰援武汉的医生陶炯。

回望2020年全年,注定以最不寻常的一年而被记住。岁末年初之际,身处医疗圈中的人们纷纷转发一张充满着肃杀之气的图片,配文赫然写着“二十四节气—大寒,前有肆虐的病毒,后有病人的砍刀“,阴冷中透着刺骨寒气。

配文是怎么来的?原来,1月20日同一天发生了两大事件。一是央视播放了钟南山院士采访谈话,确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抗击新冠的战役就此全面铺开。二是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在这天被一个救治过的患者被砍成重伤。此事一经报道,引起社会轩然大波。所幸,陶勇医生最后死里逃生。但作为一名眼外科医生,手部受伤无疑是对他职业生涯的重创。

翻开陶勇的简历可以看到,他是一名出类拔萃的医生,不到40岁,就拿下了主任医师职称,在临床和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中国,想要成为一名像陶勇那样级别的医生,需要多久?

01 至少八年”抗战”

医学生的圈子流行着这样一个段子:“学医之前要先去算算命,命短的不适合学医”。这话虽是调侃,却道出了医学生的酸楚。

首先,我们总结一下医生的道路,看看成为一名能给人看病的医生到底需要多少年。

事实上,这个问题十分复杂。中国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堪称世界上最复杂的体系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现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设有专硕(实践型)、科硕(研究型)、专博(实践型)、科博(研究型)四个学位,而且还有四证合一、八年制博士,搞得体系比较混乱。”

在介绍一名医生的成长历程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俗称规培),针对的是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简言之,就是让医学生毕业之后在临床进行轮转,积累临床经验,培训结束后才正式成为临床医生,时间大致为1-3年。规培是成为一名医生不可逾越的鸿沟。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大部分规培生来说,规培期间收入微薄,工作繁重、内容琐碎。

我们假定,某人6周岁上一年级,一路小,初,高中顺利上完,到高考的时候,TA正满十八周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随后,TA面临选择专业的问题。如果TA选择了非医学类专业,或者非临床医学(不需要规培的专业),本科时间就是4年,毕业之后不会面临必须进行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工作,或者读研读博这样的路线。

但对于临床医学这个复杂的专业,就不是4年这么简单了。到目前为止,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学制,分别是五年制、5+3一体化、八年制等。

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区别:

表1 临床医学不同体制及区别

可以说,医生的培养周期是各行业中最漫长、最辛苦的。如果某人在高考之后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TA究竟需要多久才能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医生?笔者选择了相对简单的方式,按照TA就业的阶段来划分:

表2 医学生就业所需时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最快的途径,TA要想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医生也要经过8年的时间,比其他专业的人晚就业4年。而且,有些人的从医之路会更加漫长,他们即使完成了硕士,博士,取得了学位,还要继续进行规范化培训,学习时间长达15年甚至更久。试想一位医生三十几岁还在啃书本,这需要多大的恒心及苦行僧式的自律。

而这还是在一切顺利的理想情况下,现实往往更加残酷。从医学生到医生,在这条漫漫长路上,不知道这期间有多少人在硬着头皮学下去,又有多少人选择了放弃。

都说学医苦,到底苦在哪里?除了上述的时间成本高之外,学医还是一件十分无助的事情。

首先,跟其他专业比起来,医学课业十分繁重。对于医学生来说,完全没有高中老师所说的“上了大学就好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毫不夸张地说,大学对于一个医学生来说完全是“另一个高中”。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其知识量大,学习难度大。医学生的教科书堆起来跟学生的个头儿一样高。虽说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可是最终还是要靠记忆。除了课本知识外,几乎每一科还有相应的实验课。所以当问起每个医学生的大学生活时,得到的答案可能更多的是被排满的课程、背知识点、写实验报告支配的恐惧。当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们在上网、逛街、化妆、看电影、谈恋爱的时候,医学生更多地是整日泡在自习室里,与成千上万的书页为伴。

02 被学历“内卷”裹挟

其次,医学专业学历“内卷”日趋严重。千万不要觉得读完5年的大学本科就可以脱离苦海了,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目前,根据现在各个医院招聘现状,全国各个省级三级甲等医院(简称三甲医院)一般好一点的临床岗位都需要博士学历。而随着博士越来越多,很多医院甚至已经开始只招聘博士后。而入职到工作岗位上,医生评职称的对学历要求高,往往学历越高,晋升越快,有些晋升还需要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这意味着本科学历根本在医学圈无处立足。

所以一名医学生要想找到好点的工作,并且以后有较好的发展,差不多至少要读到硕士甚至博士,才能结束学业长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更多的人选择更快捷的8年制。

此外,很多想留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的医学生,为了拼一个好的岗位,迫不得已开始走向读博,或者做博后的道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3 让人又爱又恨的博士学位

再次,获得博士学位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医学生来说,临床型博士(专博)是每个人都觊觎的机会,竞争自然十分激烈。但无奈其名额有限,这导致很多人不得不选择科研型博士(科博)。在中国,一般科博完全脱离临床实践,基本上是泡在实验室做实验。对于不擅长实验、或者不喜欢实验的医学生而言,这无疑加重了他们日后励志从医的艰辛。

抛开这些不说,仅读博这件事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2019年12月23日,《自然》杂志对来自世界各地的6300名博士研究生进行了调查,超过三分之一(3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因攻读博士学位而焦虑或抑郁。虽然博士被社会打上了“高知”的标签,但是他们个人往往面临着学业,经济,生活的三重绝望。古人说“三十而立”,但这似乎完全没有博士什么事儿。此时,大多数博士还拿着微薄的补助,在实验室中挣扎。面对着总是没有阳性结果的实验,文章屡投不中的惨淡现实,不满意的环境,不确定的未来……这些都给在读博士医学生增加了难以言喻的压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4 让你追逐,更让你怀疑的医生工作

此外,医生工作是道阻且长、艰辛复杂的。即使最终克服上述重重困难,终于博士毕业了。同时也完成了规培,顺利找到了一份医生的工作,也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满足:这是一份既让你追逐,又被你怀疑的工作。当前,很多医生常年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有特色的门诊甚至半天就要接诊上百个号;有的外科医生一台手术有时要连续十几个小时,一名医生有时一天要连续完成好几台手术。另外,还有躲不开的几天一轮的夜班(连续 24 小时值班)。

也许这些工作对于一个擅长看病的医生还可以应付,然而,还要面对晋升上的艰难处境。在医生的职称评审中,论文要求甚至有“一票否决权”,成为医生晋升的“紧箍咒”。很多医生在临床上出类拔萃,工作兢兢业业,但由于论文不达标,迟迟评不上高级职称。所以,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之余,医生们还不得不为发表文章犯愁,正所谓“不堪重负的骆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医生还面临极大的执业风险。笔者曾在某三甲医院亲自目睹,一位挺着大肚子的怀孕女医生在出门诊,走廊外面排满了焦急等待的人们,其中有个老大爷甚至还打着吊瓶,也许是身体不舒服,一直“哎呀,哎呀”地叫着;时不时地总会有人等不急进去诊室里面催,一旁的护士一直在解释“你们出去再等等,还没到你们的号。我们老师已经够辛苦的了,怀着孕给大家看着病,你们再等等.......”众生皆苦啊,医生忙得晕头转向,病人等得焦头烂额,而这仅仅是中国医患矛盾的一个缩影。

一方面病人越来越不信任医生,另一方面大多数医生由于超负荷工作,都面临着焦虑、职业倦怠、压力大的常见心理问题,很多人最担心的是出医疗事故。近几年医患矛盾更加激化,前有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杨文被杀害,后有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被砍伤,所以出现了此文开头医生圈“一片哀嚎,无限凄凉“的一幕。

最后,医生薪酬待遇低。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总该从此修成正果、成为人生赢家吧?也就是说这样一份投入成本极高、辛劳又危险的职业,理应匹配较高的薪酬回报。然而,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医务人员最不满意的是薪酬待遇。超过八成人员认为自己的付出与薪酬不匹配。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培养一名医生同样需要高昂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但是他们医生的薪酬为社会平均工资的的3-5倍,而我们国家卫生行业人员收入水平仅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的18%。难怪网络上流传着“自己孩子学医打断腿”的论调,呜呼,哀哉!

05 谁解其中味?

在中国,从医学生到医生的历程,怎一个“苦”字了得。以上种种,不知哪一点击中了现在的你?对此,葛均波曾发出呼声“我们的医学教育5年足够了,之后再进行3年的规范化培训,我个人认为完成规范化培训就应该获得“医学博士”,但是现在改革无法推进。我觉得能够走通这条路对国家和国家医学教育是有利的,对学生也是有利的,因为学生就不要这么辛苦,而且除了考试之外什么都不会,科研、看病都不会”。

破茧成蝶往往是痛苦的,正如中国的医疗环境,此时还处在一个阵痛期。近两年可以看到,虽然进程缓慢,医疗环境还是在一点点地改善,可能我们这一代的苦痛就因为恰逢阵痛期。我们愿意相信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道路是坎坷漫长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无论如何,医生总要有人来当,也总会有人选择临床医学专业。至少目前,想要成为一名医生,必须经历这一系列漫长又复杂的培养过程。痛苦和失望有之,但美好与温暖总在不经意间打动我们的心。2020年10月16 日,久未露面的陶勇医生出现在《朗读者》第三季的先导片中,讲述了他和王阿婆之间的故事:陶勇帮助王阿婆做手术恢复了视力。临终前,阿婆托联络员带给陶勇一句话,“这些年我一个人什么也看不见,在黑暗中很孤独,很想回家, 谢谢你,帮我找到回家的路。”

感动之余,笔者不禁想问,医学的真谛是什么?对此,医生们总是会回应这样一句话:“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我想这不仅适用于医生对病人,也适用于每一个走在医学路上的人。当TA们在学医的路上踉跄前行的时候,谁来治愈、帮助、安慰伤痕累累,心灰意冷的医生呢?

责编 | 苏暄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