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孩的家里,大多会备一个“神器”——退热贴。
(来源:网络)
而提起它我们也总能想起,“家中常备,妈妈放心”“宝宝突然发烧怎么办?关键时刻,一片应急”等洗脑广告宣传语,对孩子生病异常焦虑的父母来说,真是温暖又贴心。
但在医生眼里,退热贴其实就是个“智商税”,想靠它退烧反而可能误事。
退热贴到底有多大用,其实在很多产品介绍里,已经给出了答案,善于学习的父母稍加留心,便知道根本不值那个钱。
下图是某知名退热贴品牌的产品说明,上面非常明确地写着“物理降温”。
(来源:网络)
实际上,退热贴主要是通过其中的液体凝胶层发挥作用,里面含有挥发性成分。当我们把它贴到皮肤上,通过成分的挥发,皮肤表面的热量被带走,从而起到局部皮肤降温的作用。
但是,这么一小块区域的皮肤降温,不可能达到全身降温的效果。
说白了,退热贴的效果跟冷毛巾没太大的差别。过来人都知道,额头上放冷毛巾其实没啥太大作用,退热还得靠退烧药或者去医院。
“亲肤”“呵护宝宝娇嫩肌肤”是很多退热贴的一大“卖点”,但也有皮肤过敏隐患,比如皮肤起疹、红肿等等。
曾有媒体报道,一个18个月大的女婴发烧后,心急的父母给她贴上退热贴,没想到2小时后体温还是攀升到39.3度。家长赶紧送往医院,后来发现小宝宝额头上有两处大红斑。
喏,就是下图这样的:
(来源:网络)
孩子发烧,除了寄希望于退热贴,不少家长还会用这些方法:
捂汗
不仅不能退烧,还可能适得其反!捂汗可能导致体温升高,甚至出现41℃以上的超高热。
1岁以内的婴儿更要当心“捂热综合征”,典型症状是缺氧、高热、脱水、大汗等,严重时可致死。
温水、酒精擦浴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2016)对此的态度非常明确:虽然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基础上联合温水擦浴短时间内退热效果更好,但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酒精的主要成分)擦浴方法退热[1]。
捏痧退烧
这种民间土方其实并不少见,通常是指在颈部、鼻尖、后背等处捏出所谓的“痧”,这种方式如果操作不当,对孩子娇嫩的皮肤是严重的损害,非常容易造成软组织挫伤。
灌肠退烧
灌肠退烧导致肾衰竭的新闻,真的不是一次两次了,看看下面的媒体报道就知道了。
(来源:网络)
灌肠退烧一般是指药物通过肛门注入肠管内,达到降温目的。这种操作不仅会让宝宝很不舒服,更重要的是危害很大。
一是宝宝肠壁薄弱,灌肠容易对肠壁造成伤害,发生出血甚至是穿孔;
二是一些小诊所灌肠时所用的药物成分复杂,如过量或错误使用,容易损伤孩子娇嫩的肝肾等器官,导致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发烧。发热是一种生理机制,对抗感染和病情恢复是有利的。退热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发热给孩子带来的不适感。目前证据显示,发热本身不会导致病情恶化或神经系统损害。因此,家长没必要太过焦虑。
掌握下面3个发烧核心处理原则,你就不慌啦!
1.3个月(尤其是2个月)以下宝宝:体温超过38℃就应及时上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建议2月龄以内婴儿禁用任何解热镇痛药物。
2.大于2个月的宝宝:如果腋温≥38.2摄氏度,或因发热导致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就可以口服退热药物。
3. 退烧药首选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它们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退烧药,但建议单一用药,不推荐两药联合或交替使用,除非高热不退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使用。
6个月以下的宝贝不推荐使用布洛芬,2~6个月宝宝只能用对乙酰氨基酚。
至于退热贴的疗效,真的没必要再迷信了!贴着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告诉大家“我生病了”。
(来源:soogif.com)
审稿专家:李志玲| 上海市儿童医院副主任药师
参考文献
[1]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2016)
【主创团队】
作者:刘江
编辑:王艳、张静璇
排版:王中强/校对:胡磊
运营/统筹:张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