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院校既非985,也非211,简称为“双非”。
执笔:欧阳比文
从小父母就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将来会有一份好工作,最好是“铁饭碗”,这样一辈子就吃喝不愁了。
大部分孩子也是在这种激励式的“谎言”中度过,长大后却发现即使自己拼尽全力,到了社会上仍然会四处碰壁,甚至“头破血流”。
“双非”女硕士求职屡被拒,“出身”不高求职太难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位女硕士,其本科院校和研究生读的都是普通大学,如今面临就业,却屡屡被拒。
这位女硕士辗转多个城市,赶场式地参加多所大学的招牌会,就是想给自己多争取一些机会。然而别说“一些”了,有的单位连笔试的机会都不给提供。
原因无他,大部分单位明确规定了要名校毕业的学生,要么是出自985、211院校,要么是提出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至少有一个是双一流大学学历,这还算是放低姿态了呢。
几番折腾下来,女硕士终于认清了自己的“段位”,为了避免尴尬和浪费时间,她如今找工作会主动询问:“双非大学毕业的硕士,要吗?”
招聘人员看到她如此直白,也不用过多“客套”,直接拒绝,不好意思,我们是不会考虑的。
画面中这位女硕士似乎是刚刚从某招聘会上回来,虽然戴着大大的口罩,依然能从她的眼神中感到绝望,“太羡慕985、211的学生了,双非研究生没人要”。
“双非硕士”等于“升级版的211”吗?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达到了341万人,往届生、女性的比例在不断提升。
考研人数不断攀升的背后,是“想缓两三年”再就业的压力,是本科没考好想证明自己的动力,当然也有想在所学领域发光发热的人。
有人说“双非硕士”,约等于“升级版的211”院校,在普通大学之上,接近于211大学。其实不然!
“第一学历”造成的分水岭,鸿沟是巨大的。换句话说,一位来自985、211大学毕业的本科生,都要比双非大学毕业的硕士生有优势。
尤其是在一线城市的招聘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很多人辛辛苦苦念了硕士,却发现自己仍然“低人一等”,出身决定命运?
考研是起点,绝不是终点
很多人把考研当成了能够扭转乾坤的法宝,甚至在辛苦考入大学后开始肆意释放青春,一扫之前的苦闷。
其实考研只是个起点,绝不是终点。在研究生阶段你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不要让学业荒废;二是具备明确的就业意识,能够将自己所学转化为实践。
在这方面,华为的天才少年张霁是逆袭的典范。复读一年,考上民办三本院校,可以说是“勉强入围”,硕士所读院校,依然是“双非”。最后考入博士华中科技大学,这才沾上了名校的边。
但张霁就是敢把大学当成起点,在本硕期间奋起直追,愣是在读博期间闯出了一番天地。
读博期间他在腾讯实习,多次荣获卓越运营奖和公司贡献奖,在校期间一口气获得国内外专利7项。
博士毕业后经过7轮异常严苛的考试和考察,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并且拿到了最高档年薪201万,一战成名!
学历是就业的敲门砖,你想怎样度过自己的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是可以自己选择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少一些抱怨,不要气馁,让自己变得更好,才有底气去争取更多。
张霁的逆袭并非偶然,基础教育是关键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天才和神童是稀缺品,他们的经历很难复制。
张霁自小就不是神童,可他基础教育的底子却非常扎实,这也是他能够“后来者居上”的重要原因。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周可教授,是张霁的导师,他对于弟子的评价非常耐人寻味:张霁的最大优势在于主动学习能力,当他遇到新问题时总能积极思考,并去想办法解决。
这样平淡无奇的“秘诀”,其实还要感谢张霁的父母,母亲是幼师,爸爸是中学老师,他们对孩子的成绩并没有苛求,却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缺少了这两样法宝,就算是博导站在你的面前,给你提供了一大堆课程和资料,恐怕都很难去整合,更别提钻研和出成果了。
不要等到孩子讨论到“双非”还是985那天,才想起来给孩子补上基础教育。你觉得12年的系统教育时间很长,其实转瞬即逝。
很多时候,双非和985、211的分歧,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定”了。孩子的基础教育,父母一定要从小就抓牢!
我是糖果妈妈,一个学习成长型的宝妈,专注孕产和育儿,想要轻松养娃别忘了关注,糖果妈妈团队将为您的育儿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