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环材的“坑”主要指不好就业、就业环境差(毕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本人就此发表些拙见。
内卷性: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多于社会需求,这是“坑”的症结所在。
教育部设置了十三个学科门类,110个一级学科,而生化环材均为一级学科,学校每年流出这么多的毕业生,社会真的需要这么多的研究人员吗?
他们何去何从呢?没办法,大部分人只能选择读研,读研的人中大部分都是随波逐流,根本不清楚读研的目的,不知道自己去罗马是为了什么?
我曾经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听学校里的老师、导员说:“材料专业的深造率高,”我当时没有分析为什么深造率高。只知道:哇,大部人都要深造哎,高学历哎。
其实,所谓的“深造”不就是被内卷逼出来的吗
关于内卷的另一点就是高校任职的内卷,关于这一点,我了解不多,不进行讲述。
危险性:材化类专业的有些实验很危险,有些工作岗位很危险。
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实验事故,身边的朋友也没有经历过,我的这方面认知来源于新闻报道和老师。我第一次感觉实验危险是听说北交大实验室爆炸事件,当时那件事轰动还是挺大的,学校当时还开展了实验室安全教育。从老师那里听到最惨的事故就是辐射患癌而死(据老师说,这是很久之前的事情),还有就是反应装置炸裂导致一个女生毁容。实验室的另一些危险就是有毒气体,据我了解,高分子专业是吸毒气最多的。
近些年来,化工厂的接连爆炸让人胆颤,从我最开始了解的天津港,到陈家港……,再到几天前的连云港,一起接着一起,让人触目惊心。之前我妈了解到化工厂爆炸事件后还问过我:“你毕业了是不是要去化工厂?那里太危险了,”我就回答我妈说:“我学材料的,不用去化工厂”。(其实化工厂也招材料生)相比于这些事故,坐在电脑前面得颈椎病算什么呢。
偏僻性:这一点指就业环境差。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一点是大三开学认识实习的时候,实习的企业几乎都是郊区的工厂,有天津武清区的一家汽车零件厂,有做马桶的东陶,还有做耐火材料的工厂。
当我去看了这些工厂的时候,我不禁在想:“这会不会是我2年后工作的地方?这种机器的轰鸣声我能忍受得了吗?这些粉尘我能忍受得了吗?炉子旁边的高温我能忍受得了吗?我会不会也变得想这些技术人员、工人一样面容呆滞?”
大四开学需要生产实习,学校安排我们去了河北保定易县的水泥厂,那里的环境更加恶劣,巨大的机器轰鸣声让你无法正常谈话,水泥炉的热浪让你不能长时间停留(水泥炉旁边的水泥地是可以煎鸡蛋的,这个一点不夸张,因为那天下雨,只有水泥炉旁的地是干的,光脚在上面会烫脚),在水泥厂的食堂旁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噪音、粉尘引起的各种职业病,还写着怎么去防护自己,但是,如果长年累月待在这里,真的能防护多少呢?这里打一个问号。
在和水泥厂的技术人员聊天时,他和我们说了实话,他说“就算是一些专科生都不愿意来这里工作,更别说你们这种211学校,你们还是考研深造吧。”反观经管专业,他们实习是去事务所,反观通信专业,他们实习是去中兴。
接下来谈谈本科毕业工作情况。我举一个学长的例子,这位学长是我的老乡(我在大三的时候,为了了解本科就业情况,主动联系了他)。他本科毕业去了一家防火材料公司,地处北京房山,他说他没有住在公司安排的地方,自己租的房子(郊区房租便宜)。然后我又问他本科就业情况,他说:“班上大部分人考了研,剩下直接工作的人中,只有一半左右从事本专业,”我想:”这才毕业一两年,若干年后,可能从事本专业的更少。”制造业就是这种情况,地处郊区。
其实还有一点——麻木性。
但这好像不是生化环材的特产,我没放在里面。麻木性指在校生对实习、就业没有认真想过或者根本就没有想过,在学校里舒服的待着,不知道实习的重要性,不知道就业的严峻性。
很多人研究生毕业可能都没有认真实习过,尤其北方学校搞一些小学期(关于小学期,我是真的深恶痛疾,它完全就是把学生在学校关三个星期,上一些无聊的课和实验),小学期占据了暑假的三分之一,很多人小学期结束后就直接回家了,哪里还想到实习。
另外据我了解,大部分材料研究生是没有实习机会的,特别是一些老师想评什么职称、学者,就更不会放你出去实习。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个链接——导师评价网,看看实验室的一些内幕。
之前知乎上有材料专业的朋友问我考研和就业的事,他是一所985的本科生,他和我说:“他身边的同学都想考研,身边的学长没有啥实习的,” 这一点也证实了麻木性。
虽然我自己反感材料,吐槽材料,但我身边有几个人可能真的对材料感兴趣,他们几乎每节课坐在第一排,听课聚精会神,课下问老师问题,这些人也许真的想从事科研,我祝福这些同学。我也了解到学校的一些老师真的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工业界,真的解决了问题,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对于这样的老师、教授,我尊敬他们。
作为一名科研逃兵,我希望他们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