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学校课程如何建设?看京城这10位校长怎么说

后疫情时代,打造面向未来的教育,重点是要全面推进“教与学”方式的深度变革,而学校的课程建设是实现这一变革的最有效、最有力的渠道之一。

11月11日,“现教论坛”2020年第4期走进怀柔区,开展了以“聚焦后疫情时代学校课程建设”为主题的论坛活动。活动中,怀柔区10位校长分享了各自在后疫情时代课程建设的做法、心得和体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后疫情时代,怀柔区各学校都根据学生出现的新情况,对原有课程进行优化、升级,特别注重添加涉及心理、生命、家校等方面的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北京市怀柔区教委主任徐志芳、怀柔区教委副主任李拥政、怀柔区教委小教科科长于恒等参加了论坛。怀柔区教委主任徐志芳在现场发言中表示,怀柔区要着眼于区域功能定位,各个学校要因地制宜,针对各自的学情、师情、生情等情况,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形成各校特有的课程体系。

因地制宜

打造最适合“怀府学子”的课程

傅晓静(府学胡同小学怀柔分校执行校长):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是学校未来教育改革的趋势,充分挖掘线上教育的优势,变革传统课程与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在课程方面进行了如下的实践和探索:

一是搭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科技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础就是计算机编程。本学期,学校在三至六年级开设了计算机编程课程。

二是坚持健康第一理念的体育校本实践。学校因地制宜,将十几年来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以下简称“东府”)已形成特色品牌的体育系列校本课程逐步融入到府学胡同小学怀柔分校(以下简称“怀府”)中。本学期开设小篮球、花样跳绳等体育课程,12月份还将启动三至六年级冰上课程。

三是构筑家校共育课程内容。后疫情时代,要让家校共育形成更大的合力。在这样的思考下,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教师课程和家长课程应运而生。

四是“大观念”统领教学思路。本学期,结合疫情的实际影响,东府和怀府之间确立了数学学科的“大观念”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推进。从学生实际获得、学生经验积累、能力发展等方面考虑,对单元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将数学知识进行高层次的概括和梳理,努力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中的生产力。

疫后课程重构

培育“慧信”少年

曹仲帅(怀柔区第三小学校长):“培养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现代文明素养、科学探索精神、家国责任情怀,让学生带着智慧和自信从这里走向明天”是三小的育人目标。学校基于这一目标,实施“慧信”教育,构建了“慧信课程”体系。本次疫情中,我们努力将“慧信课程”搬到线上实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进入后疫情时代,如何弥补这些不足,需要我们对学校原有的课程进行适当重构。我们从完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实施两方面来具体实施。

在完善课程内容方面,我们从学生和家长两个维度来进行实施。在学生角度,学校开发了“花式小讲师”校本课程、“生命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孔子主题课程群”、“科学主题实践”课程,从不同维度滋润学生成长;从家长角度,我们开发了“慧信家长”课程,包括家庭教育系列课程、家长志愿者课程和家校共育课程。

在优化课程实施方面,学校首先探索了线上实施模式。在原有线下课程实施模式的基础上,学校又研发、建设了“三槐e课堂”,内设“学生空间”和“家长空间”,学生和家长自主地进入“教室”进行各门课程的个性化学习与实践。其次,学校探索了线上线下混合式实施模式。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自测,课中线下交流研讨,课后线下线上巩固提高,有效促进了学生智慧自信地成长!

重组课程资源

让学习真正发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梁小红(中关村一小怀柔分校执行校长):学校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标的载体,在后疫情时代,我们通过对现有课程体系的梳理与反思,尝试重构教育形态,深度追寻教育的本质。

一体化一年多以来,学校逐步加快与总校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做到课程文化对接,教学理念共识,行动主张跟进。在总校“做最好的我”的核心价值选择的引领下,围绕“会学习、懂生活、敢负责、善合作”的学生培养目标,落实学校6-2-6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核心,通过六大课程领域的内容设置,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学生自主发展平台的搭建,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自主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分析教学内容,把握学科整体脉络。半年的线上教学经历,受课时的限制,学校和老师们已经在探索把握学科整体脉络、分析教学内容,找准教材中的核心要素、联系点、生长点,对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体系化设计。新的学期开始后,课程与教学中心带领各学科教师坚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主干知识梳理,二是单元内容整合,三是学习方式赋能。

我们拓宽学习渠道,重组学习资源。基于学校“葵园云”的“宽视野、研究﹢”学习模块,老师们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进行学习资源重组,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构建“五育融合”课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兰杰(怀柔区庙城学校校长):庙城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长期以来,学校坚持课程建设,形成了由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组成的“多彩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针对疫情期间教育出现的问题,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相关文件精神及要求,结合学校特色,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和完善,通过五育并举,实现“让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办学目标。

一是构建特色校本课程。学校构建了以独轮车为品牌的体育特色课程体系。学校是北京地区开展独轮车运动最有特色的学校,研发了《独轮车——新兴的体育校本课程》一书。下一步,学校将大力发展跳绳、踢毽、毽球等体育社团。学校还构建了科技类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学校拥有十亩校内农业科技种植园,园内又新增了老农具博物馆,学校将构建包含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三部分、两大类“少年科技种植园”课程群,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教育功能。

二是创新“学科﹢科技”拓展性课程。怀柔正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怀柔是未来科学城。作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学校将深入挖掘学科中的科技教育内涵,开展丰富的学科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三是开展跨学科的主题课程。学校的主题课程定位:重在学生的体验、探究与思辨,主题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注重与时事热点相结合,注重德育与教学相结合。

与时俱进

推动线上线下课程有机融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张小东(怀柔区第六小学校长):后疫情时代,学校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要把疫情期间开设线上课程的无奈之举,变成今后学校教育的一种新手段。面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融合的新模式,我们应该这样应对:

第一,转变教学思维,注重教学反思,提高信息素养。后疫情时代,线上与线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会逐步成为教学常态,所以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思维,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

第二,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设计。线上与线下的融合需要在原有在线教学的基础上做一些自主创新,所以要利用好已有资源,并且树立创新意识。对于混合式教学设计不是简单的线下教学设计的复制,要充分考虑学习平台选择、学习目标确定等。这些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才能使后疫情时代的教育真正发生变革和创新。

第三,要补齐在卫生防病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存在的短板。通过这次疫情,从学校管理层面到教师层面,都要真正将这些教育日常化、常态化、课程化,要做到进课表、有课时、真实做;要融入到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当中,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让学生真正掌握并能够实际操作。

第四,家校共育,构建生命微课堂。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优势资源,利用家长在不同职业、不同领域的专业性,开发相关课程。

以YUE课程为抓手

撬动学校发展变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兰芳(怀柔区实验小学校长):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后疫情时代,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学习方式都需要重新思考和改变。学校把课程建设与调整作为统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抓手,用课程撬动后疫情时代的学校发展变革。

学校构建1﹢1﹢N课程模式,促进全人发展。依据YUE课程体系,以问题为导向,学校进行系列子课程的适时升级与及时调整,在国家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好的思维品质,在运动与健康课程中锻炼一个好的身体,形成1﹢ 1﹢N(N是指英语、阅读、科技等特色课程)课程模式,着力全人发展。在具体措施上,学校有以下做法:一是全学科教学突出思维培养;二是100%学生参与运动与健康课程;三是学科﹢融合主题实践课程,发展综合能力;四是阅读课程和英语口语课程相结合,培养兴趣与能力;五是注重科技教育,培育创新思维。

为保障后疫情时代学校线上线下课程的实施指导及质量监测,学校YUE课程参与大数据支持下日常教学工作的课题研究。学校全面、系统地收集教学资源数据,定期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得出学情诊断报告,为教师精准教学提供数据支撑。

学校还整合校内外资源,丰富课程资源库,助力后疫情教学发展。学校建立了课程资源库,其中班级资源库依据教师、学生、家长优势,开发相应资源。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把资源整理为微课、小视频等,与大家分享。

构建家本课程

延伸学校指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董克然(怀柔区桥梓镇中心小学校长):多年来,学校从办学理念出发,不断完善并深化“梓树”课程体系,从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实践课程、选修课程、专题教育课程五大方面,让学生爱师、爱友、爱学。疫情期间,学校在实践探索中,发现了学校开展线上教学的三个优势,并利用这些优势,构建了家本课程,补充原有实施的五类课程。

家本课程采取“一主题多项目”的表现形式,以项目驱动为内核,课程内容主要以实践为主,注重引导家长带领、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知识,将“携手同行健康成长”的家校共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综合素养。家本课程由主题、项目、课程三大部分构成,其中主题为家校共育,具体项目包括讲礼仪、习惯好、会锻炼和会自主。在讲礼仪中,有待客课程、敬老课程、用餐课程等内容;在习惯好中,则有劳动课程、学习课程、作息课程等具体课程。

家本课程的内容分为日闭环、周闭环、月闭环和年闭环课程,按照不同年级段设置内容,并且内容丰富。比如在“1、2年级学生日家庭课程任务及目标”表中,学校把对学生的要求精细到每个小时或者每半个小时,任务内容有吃早餐、上学路上、帮忙做饭等,所有的达成目标,均由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的七字短语构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学生和家长按着目标实操。

秉承“家文化”

开发新课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王立新(怀柔区汤河口镇中心小学校长):“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多年来,怀柔区汤河口镇中心小学树立家国情怀,以“家文化”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发展学校。

突发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也打乱了教学秩序,给课程建设提出了挑战。在“混乱”中,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这其中的机遇,重塑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在创新中实现发展。我们的思考是:关注生命,关爱生命,唤醒师生的生命状态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爱党、爱国、强国教育应该占领主阵地;关注学生兴趣,课程建设应贴近学生生活,服务学生校园生活……

后疫情时代,学校抓住新机遇,创新“家文化”核心价值实现路径。我们研发了唤醒生命——“北山行”综合课程体系、强化意识——党史进校园、关注兴趣——“喊”英语系列口语能力课程。“北山行”课程是依托汤河口地势略高但平缓、全长4千米的北山环形公路开发的综合性特色课程。它融强身健体、愉悦身心、拓展资源、带动研究等为一体,让师生走入自然、融入自然、观察自然,并在自然中获得身、心、智的成长。

在“喊”英语系列课程中,学校通过对小学英语教材进行梳理发现,小学必须掌握的单词423个,核心句型19句。学校以核心句型为基础,以单词替换为重点,以拓展连句成篇为方向,采取由教师、学生示范,全校集体高“喊”的方式,营造了氛围,破解了英语开口难的问题。

“发展树课程”

引领三位一体育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王海龙(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中心小学校长):面对后疫情时代的挑战,我们在课程建设调整过程中,产生了如下的思考:一是必须把“人文关怀”放到首要位置,时刻关怀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发展。二是必须把“五育并举”放到突出位置,充分利用多种平台,丰富完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课程。三是必须把“教学质量”放到关键位置,突出“质量提升”这一核心主题。四是必须把“家校共育”放到重要位置,努力营造学习型家庭生态环境。

基于上述思考,在对课程建设目标进行微调的基础之上,我们以学生的在校时间为轴,将学校原有的“三段式”管理模式,升华为以“发展树课程”为引领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基于时间形式的划分,“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包括学习、活动、生活三个要素。

“学习”方面,我们更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家训课、品书会、晚自习等课程及形式,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

“活动”方面,学校以民族教育、科技教育、体育活动为特色,开设满语课、满族彭氏家训课、人工智能社团、天文观测社团、球类社团等,着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科学素养、体质健康素养。

“生活”方面,我们倾注师生间的人文关怀,借力于家庭教育,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怀学生的心理健康,充分挖掘具有地域与本校特征的资源,并将其纳入学生的在校生活安排。

“智爱”理念引领

重构课程体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张建新(怀柔区北房镇中心小学校长):疫情过后,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期盼能够回到疫情前的教学常态。但从新学期开学后师生们的不同表现来看,学校教育发展的内部环境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

如何构建后疫情时期学校教育的新样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首先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引,重构教育目标。开学前,学校成立课程发展研究中心对学校的育人目标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我们认为,作为一名经历过此次疫情洗礼的小学生,应该懂得人文关怀、能够辩证地对待外界信息、能够学会自主学习……只有具备了核心素养,才能让学生更加从容面对未来世界的挑战。

其次,我们以学校办学理念和国情基准,拓宽课程资源。疫情期间,学校在“智爱”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筹建了“智库”和“爱库”两个课程群。“智库”以提质为目的,增加人工智能、家庭体育运动等学习内容;“爱库”以立德为依托,增设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等实践内容。两库相互关联,互相促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教育资源基础。

第三,我们计划以“智、爱”为核心,打造“智爱”云课程群,统筹设计学校课程体系。一是深入调查学生的发展需求,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智爱教育”之间的关系,确定学校“智爱”课程的整体目标。二是设计深度融合的体系化课程构建方式,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课程化,使德育和教学融为一体,形成统一的整体。三是通过实践,探索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背景下,“智爱”课程的实施方式,确保课程实施有序、有效。四是创新评价方式,让教师、学生和家长成为多元评价主体。

专家观点

TEAM BUTLDING

课程建设要注意将优势和特色相结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程舟(北京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这几年,我跟怀柔的校长朋友一起成长,见证了学校课程建设进步的足迹。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就后疫情时代学校课程建设问题,各位校长都有很深入的思考,共同感到疫情期间一方面学生在自制力、学习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们在顶着巨大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线上教学,并与家长建立了新型的沟通与合作方式,这些都可成为新的课程资源补充到未来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建议各校要结合本校实际系统思考,整体设计。从培养目标上,应更加关注学生对生命意识、自主能力、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教育;在课程结构上,应加强与疫情相关的科学知识、心理健康、生命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在实施方式上,可将疫情期间好的线上课程进一步完善,制成小的微型课程供学生随时随地根据需要自行学习,也可结合学校已有的课程,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在课程评价上,这次桥梓镇中心小学在疫情期间为家长提供的闭环综合评价体系就很有启发性,值得借鉴。

特别想补充、提醒的是,我们今天看到很多学校疫情期间开发了许多好的课程和活动,一定要融进学校已有的课程体系中,使其知行合一、动静结合,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

总之,今天10位校长的发言给我们贡献了非常多的智慧,希望大家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去实践,从课程目标、内容设置、实施方式、资源建设、课程评价等多方面去补充、完善和借鉴,发挥好学校办学自主权,真正地在后疫情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

区域经验

TEAM BUTLDING

着眼怀柔定位

助力教育发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徐志芳(怀柔区教育委员会主任):结合怀柔教育未来发展方向,对学校提出了更高工作要求。

一是要进一步聚焦课程及课堂教学,在钻研的基础上改进和变革教学方向;二是要进一步着眼怀柔区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生成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特有的课程体系;三是要进一步整合校内外平台和资源,特别是用好怀柔科学城的资源助力怀柔教育发展;四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姿态,融入首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当中。

不断提升课程领导力、执行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李拥政(怀柔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近年来,为整体提升怀柔区各校课程结构化顶层设计水平,我们以课改推进会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其目的就是为提高干部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领导力、课程执行力,促进干部教师专业成长。

一是专家引领。聘请原光明小学校长刘永胜、北京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程舟为怀柔区课程建设导师,利用3年时间,经过设计、研磨、修订、实践等形式,怀柔区23所学校的课程设计方案均通过了北京市课程中心专家组的答辩,并落地使用。

二是活动促进。每年举办2次课程改革推进会,挖掘身边的典型案例,选树课改示范校,用活动带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三是机制保障。怀柔区建立区校两级联动管理机制。区级层面建立行政、教研、科研、德育协同联动管理机制;校级层面加强课程组织机构建设,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经过我们的努力,怀柔区课程建设研究氛围越来越浓厚,各学校的课程建设特色鲜明。

近来年,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京北教育新高地”的目标,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就课程建设而言,我们将着重从以下三方面来推进:一是课程内容应进一步充实。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需要各校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搭建平台,有序推进五育并举。

二是课程路径应进一步完善。面对传统班级授课制遇到的挑战,如何有效实现课程的实施还是要深入思考。我们要围绕科技元素,围绕科学城的发展,围绕发现学生老师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围绕学生终身发展,完善实施路径,实现镶嵌式的融合发展。

三是课程落实应进一步扎实。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度学习,将在线课程研发和转化,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采用与线下教学不同的实施模式和路径,打破线下课程的壁垒,形成跨学科类、融合类、综合类等不同类型的课程形式,这是各学校值得深挖的方向。

(本文依据论坛当天嘉宾发言顺序整理)

文字整理:邓丽

摄影:付磊

编辑:现教姐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