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教师评职称,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已经30多年。这项牵涉广大中小学教师前途和利益的职称评定,对于提高教师素质,鼓励教育竞争,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近几年来,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的弊端越来越暴露出来,且越来越严重。在不少地方,不仅没有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反而起到了负面作用: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深了学校内部的矛盾,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职称评定的过程是这样的:教育局将上级下发的中高级职称指标,根据各个学校人员编制需要,下达到各个学校。各个学校通过一定程序,选拔出符合条件的教师,按照指标数量上报给县教育局,县教育局审核后上报到市教育局,再由市教育局上报到省职称评审委员会。
按照规定,二级以下职称,县教育局即可决定;中教一级职称,市教育局可以决定;中学高级职称,则必须由省里评审通过。
职称评定的条件是十分严格而又明确的,材料一级一级的上报,层层审核、反复把关,似乎是十分严格,很难作弊的。但是,这一切都是人为操作的,时间一长,根本摆脱不了暗箱操作、以权谋私、弄虚作假、金钱铺路等腐败问题。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具体有哪些弊端和腐败问题呢?
一、领导以权谋私,首先给自己“评上”高级职称。
每当上面的高级指标下来,校长书记们捷足先登,先把自己“评上”。无论上面下发几个指标,校领导都会先给自己留一个。教师们得通过竞争,再由领导们研究决定,或者由全体教师会议评定出候选人,而校领导不用走这些程序,直接报到局里即可。
待到校长、书记、主任都评上了,才挨到教师们了。你到各地学校看一看,几乎所有学校领导都是高级教师,而且大都是特级教师!
笔者以前所在的高中校长,中师毕业,校医出身,一天学也没教过,连小学也没教过。当了高中校长后,伪造大学本科毕业,伪造中教一级证书,伪造几篇论文,上报的所有资料全是伪造的,居然利用关系,一路绿灯,被“评上”高级教师,又被“评上”特级教师!
二、普通教师需用关系开道,用金钱铺路。
中小学教师的职评,关系着每个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前途命运,为了能评上高一级的职称,他们一个个做足了功夫,使出了浑身解数。
评职称当然要靠文凭学历、靠教学成绩、靠教研成果,还有优质课赛讲、发表论文等。但是,教师们在实践中感觉到,单靠这些东西还不行,还得靠关系,靠门路,靠金钱。“光说不送,原地不动”,“再有好成绩,不如好关系”,“有钱能使鬼推磨”。近几年来,想评职称的,都得送礼(主要是钱)。条件不够硬的,送礼可变硬;条件够硬的,也得送,以增强保险度。
据说,评一个中教一级,得送1到3万元;评一个高级,得送3到5万元;这些礼都送给谁了?这是“黑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谁有权审核“把关”,谁就可以财源滚滚。还有一点可以肯定,省里的评委是最大的“金主”!
三、高级教师一旦评上,就开始“歇”了。
国家评定高级教师的初衷,是为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教师拼搏、竞争,以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但是,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是,未评上时,工作积极努力,争挑重担;而一旦评上了高级职称,就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该休息了。那些在常年在一线担任主课的教师,有的到教导处当闲员,有的到总务处搞后勤,“混”两年就退休回家抱孙子。
原本想通过评职称促进教育竞争,评选出高级教师挑大梁,由他们带动一大片,提高教育质量,不料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一级教师拼命干,高级教师退二线”;“评了一级争高级,评了高级就休息”。这样的职称评定,严重违背了国家评选高级职称的初衷,浪费了教育资源,挫伤了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产生了损害教育质量的不良后果!
中小学教师职评工作几十年来,肯定评定了不少货真价实、成绩卓异的高级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但职评工作还存在一些弊端,除了上面三条外,还有很多,无法逐一列举。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是,那些急于评职称却不符合条件的人们,不知上报了多少假文凭、假证书、假论文,居然都能一路过关斩将,直达省里。那些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的大人们,居然都发现不了问题,居然都予以通过(当然有的可能是被买通的),导致下面弄虚作假、名不副实“高级教师”比比皆是!
如何进行职评改革,扫除这些弊端?笔者人微言轻,无能为力。只能套用鲁迅的名言——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注意!
作品信息
本文来自凯迪社区原创作者:铁树开花123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意见。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后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