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发展史,就是国家与社会变迁的缩影。从今天起,我将推出“阅读名校”系列文章,和大家聊一批国内名校的办学史、发展史,换个角度看教育。第2期是“阅读中南”。
中南大学位于湖南长沙,在2000年4月由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和中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来,是90年代末高校合并大潮的典型“胜出产物”,东南大学乘着“合并东风”一路扶摇直上,直接把湖南大学从湖南省第一的宝座上“拉下”,至今综合实力已基本稳居国内前二十。
在三校合并组建中南大学之前,湖南高校的领头羊一直都是湖南大学。但自中南大学组建后,情况就发生变化了。在合并后的第二年里,教育部进行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南大学共入选17个,而湖南大学仅入选2个。之后,中南大学成功跻身副部级985大学行列,到首轮双一流评选中,中南大学更是顺利入选A类建设名单,而湖南大学则被降为B类。
在三校合并组建中南大学的过程中,不得不提到中南大学的黄伯云老校长。在上世纪90年代末,湖南各大高校都在面临着重新洗牌的问题,曾有“南湘雅”之称的湖南医科大学,面临着从卫生部被下放到地方的境遇,湖南医科大学原打算和湖南大学合并,但被湖南大学拒绝。
这时,时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的黄伯云,主动向湖南医科大学表达合并意愿,并表示愿意继续保留湘雅医学院名号,甚至为了合并还可以把新组建的中南大学校长的位子让出。
在多方推动下,中南工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和湖南医科大学三校终于在2000年4月正式合并,首任校长由原湖南医科大学校长担任,黄伯云则担任常务副校长。不过仅一年多,黄伯云就由副转正,成为中南大学第二任校长。直到2011年,才因超过任职年龄界限卸任。这自是后话。
讲起高校合并,很多人都反对,认为这种集团化办学的思想很有问题,急功近利、让学校失去特色。但从中南大学的实践来看,高校合并并非没有可取之处,这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有利于满足更多学生求学的愿望,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资源整合。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这是中南大学合并三周年的时候,黄伯云校长向媒体记者公布的:在校学生数由2.6万余人增加到3.1万余人,其中研究生增加7000余人;国家重点学科由4个增加到17个,位居全国高校第14位……科研进校经费去年达到4亿元,比合并前增加近两个亿;2002年学校财政总收入比合并前增长58.6%。
与中南大学类似,现在的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等,都在本世纪初经历过一次比较大规模的高校合并。相比原来同层次但没有进行过合并的高校,目前发展明显更好。当初没有合并到大学的,如今多是后悔,但后悔药是没得买的。
到今年,中南大学本硕博在校学生已经达到5.8万余名,16个学科ESI排名位居全球前1%。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A+学科有3个;在泰晤士高等教育2021亚洲大学排名中,位居国内第16名;在软科2020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居国内第26位;在武书连2020中国大学百强排行中,位居国内第1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