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有小甜椒儿(专注优质原创,抄袭必投诉维权,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于新生婴儿哭闹,到底要不要抱的问题,家长们基本上分两个对立的站队,一方认为孩子即便哭闹也不能抱,另一方则认为孩子哭闹需要立马抱起来安抚。
“新生婴儿最好少抱,不能惯着是一方面,常抱对孩子身体不好”?
朋友秀芬疫情之后生下小宝宝,为了方便照顾宝宝,婆婆从老家赶过来,伺候秀芬的起居并帮衬着照顾小宝宝。
婆婆来的第一天,两个人在照顾宝宝这方面就产生了极大的分歧。
秀芬认为宝宝需要极大的安全感,宝宝哭闹一定要抱起来安抚,而婆婆则认为这样做不妥当,原因有二:
1、婴儿骨骼还没有长好,经常抱不利于宝宝的身体健康,容易伤害到孩子。
2、如果这样惯着孩子,接下来的一到两年,孩子会很难带,动辄哭闹来威胁家长。小孩子跟小宠物一样,是不能惯的。
秀芬觉得婆婆说得也有道理,所以咨询我们这些过来的妈妈到底该如何做。
新生婴儿哭闹,家长到底要不要抱?医生这样解释
当初生下宝宝以后,在市妇幼保健院的时候,也咨询过医生同样的问题,当时我的主治医生是这样解释这个问题的:宝宝哭闹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基本上就是拉了、尿了、饿了,宝宝哭闹,要抱起来安抚,然后找到原因,等到宝宝情绪安抚下来之后,重新放在床上。
所以后来尽管看到过很多推崇“哭声免疫法”的文章,一时间也没有了主意,但是想到医生的话,还是按照医生的话来做,到后来慢慢有了自己的经验,更加认可“孩子哭闹要第一时间抱起来”这样的观点。
抱新生婴儿一定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
不过秀芬的婆婆担心的事情是值得注意的,新生宝宝身体软软的,的确非常容易受到伤害,家长抱宝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
1、拒绝“竖抱”
新生小宝宝脖颈还没有长好,脖子还远远不能支撑起脑袋,如果采用竖抱的方法,小家伙的颈椎容易受到伤害,这一点家长一定要注意。
家长大意的结果是,即便当时宝宝没有特殊反应,慢慢长大之后孩子的身体问题就慢慢显现,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2、建议使用包被
新生婴儿只有50cm,小到让我们觉得无从下手,为了更好地保护宝宝,最好使用包被,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或薄或厚的包被,这样方便抱起宝宝。
3、 正确理解“腕抱”的方法
先把包被铺平,然后把宝宝放到包被上,首先把脚裹起来,然后裹上两侧。
然后抱起宝宝,把宝宝的头靠在左臂上,用左手护住宝宝的背部和腰部,右手也不能闲着,护着宝宝的小屁屁和腰部,这样才能万无一失。
“哭声免疫法”该不该使用?
哭声免疫法可以说是风靡一时,先是风靡欧美,后来又在东方兴起,到现在依然有很多中国的家长使用这个方法。
什么是哭声免疫法?
哭声免疫法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就是要让孩子明白哭是没有效果的,目的是让孩子变得乖巧懂事。”
哭声免疫疗法的创始人是约翰·华生,他的著名言论是:“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在约翰·华生看来,完全可以把孩子当成是训练的机器,训练人如何输入,机器就如何输出。
既然他如此有信心,那他的子女应该很优秀吧?
恰恰相反,他的大儿子多次自杀未遂,后来终于在30多岁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对父亲的评价是:“没有同情心,情绪上无法沟通,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
他的另一个儿子流浪式生活,靠着父亲的施舍度日,而他的女儿则酗酒成性,多次自杀。
他的教育不仅影响了子女,还影响了第三代人,他的外孙女延承了母亲的恶习,酒精成瘾,并尝试多次自杀。
不需要评价,单看这个结果,就知道“哭声免疫法”还是有所有的“延迟满足”不可取,坚持这样教育的人忽视了孩子们是有感情的这个现实。
约翰·华生曾经在美国风靡一时,后来坑害了一代美国儿童,被美国人评价为最讨厌的人之一。
孩子2岁之前最需要的是安全感,怎么满足都不为过
对小宝宝来说,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只有得到了充足的安全感,才会拥有健全的人格。
“孩子3岁之前的经历,已经决定了人生的底色”,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
家长给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就是“一哭就抱”,专业心理学家称:孩子哭闹5分钟之后,家长再过来安抚,孩子的世界已经崩塌了,这个时候已经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阴影。
青少年犯罪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称:孩子2岁之前给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怎么做都不为过。
这个时候孩子获得安全感越足,未来孩子的性格越阳光、健康自信,反之则容易带有敏感自卑易暴易怒的性格特征。
“一哭就抱”会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容易哭闹?
接受哭声免疫疗法的妈妈们的初始是好的,她们不希望从小让孩子养成坏习惯,认为哭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我们纵容孩子确实会有这样一个风险,所以才有时间限制,孩子还是小宝宝的时候,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及时安抚孩子,当孩子2岁之后,就要变化方法。
2岁之前的孩子,大脑还处在一种极度不成熟的状态,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它”境界,宝宝们的世界中往往只有自己和妈妈,妈妈给孩子越大的耐心,孩子越乖巧,反之,妈妈情绪稍微失控,孩子就变得异常淘气。
孩子2岁之后,就要改变策略
宝宝到2岁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和家长正常沟通了,虽然表达方式还不完善,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和方法来向家长传递个人的意思了。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调整对孩子的策略了,当孩子动辄哭闹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使用一些小方法让自己变得主动。
打个比方说,宝宝看动画片,一定要贴着屏幕看,妈妈说这样做伤害眼睛,宝宝偏偏不听,妈妈可以关闭电视机来引起孩子的注意,并要求孩子坐到沙发上去,然后重新打开电视机。
妈妈的这个举动宝宝可能会哭闹,这个时候妈妈就要强势一些,等到宝宝回到了沙发上,再重新打开电视机。
宝宝不知事的时候,哭闹即抱,宝宝可以正常沟通了,理解妈妈的意思的时候,想要用哭闹来威胁妈妈达到目的,妈妈就不能示弱了,如果这个时候再示弱,那么孩子就真的可能被养废了。
不能把孩子当成没有感情的机器,不意味着就要放纵孩子
我们不接受约翰·华生的“哭声免疫疗法”,因为约翰·华生本身就不是一位成功的父亲,更别说是成功的育儿专家了,用他儿子的话说就是缺少感情的机器,而他也是这样对待孩子的。
不提倡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代表就是放纵孩子不管,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加以约束和“修整”,孩子才可能成为一个可以自由生活的人。
我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三个点还是很关键的:
1、沟通很重要
有人说最不喜欢“管教”这个词,这个词听起来确实很霸道,不太讨喜,但是每一个优秀的孩子,都曾经被父母这样约束过。
只是我们在约束孩子,“管”和“教”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沟通,给孩子表达个人想法的机会,才能更加了解孩子,如此约束的方向才是正确的。
2、“条条框框”很重要
无规矩不成方圆,真正的自由都是在各种束缚下的,放纵的结果是让孩子承受更大的代价甚至是生命。
从孩子3岁开始,就要给孩子设定一些家庭准则,通过各种准则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督促孩子成为自律的人。
3、需要对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有规则而没有惩罚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规则成立的前提一定是有惩罚机制,家庭准则同样如此。当孩子触犯了准则的时候,要让孩子为此付出代价,避免下次再犯,如此才能真正地用准则来约束孩子。
不过需要提醒家长的是,惩罚的方法很多,但是一定拒绝打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