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2253字,阅读时间约4.5分钟
最近群里的妈妈兴冲冲发来语音:“我终于找到了让陈浩然早早睡觉的方法!”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位妈妈的孩子,是一个睡觉困难户,越夜越兴奋,每天晚上浩然妈妈都要跟他“大战三百回合”,好奇之下我问:“你用了什么方法?”
浩然妈妈发来一段抖音视频,是一名面目狰狞的男子,在视频中恐吓孩子,让他们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我打开主页,发现里面也都是这样的视频,甚至还有晚间的直播。别说孩子,我一个大人看着都有点胆寒。正看着,就听见Tim在旁边大叫:“快关掉!”原来用在小孩子身上“疗效”这么明显。
为什么大人总爱“吓唬孩子”?
浩然妈妈的这个“好办法”,其实还是熟悉的配方,用孩子们害怕的人或事件,吓唬孩子,以达到让孩子听话、配合的效果。其实这种诡异的“育儿方式”一点都不新鲜,西方孩子调皮时,爸爸妈妈也会用童话中的“老巫婆”吓唬他们,我曾经有一位西班牙朋友,三十多岁看到巫婆都瑟瑟发抖。为什么这种方法全世界爸妈都爱用?
一方面,“吓唬孩子”简单粗暴见效快。
答案其实很简单:确实效果显著。对于人类而言,恐惧本就是一种既原始又强烈的体验,再加上孩子的“理性脑”尚未发育完全,即便远隔千里或是存在童话中的人物都能让他们陷入深深的恐惧。所以当面对蛮不讲理耍赖皮的孩子时,如果父母没有什么好的办法管理孩子。那“吓唬”就成了手到擒来的方便法门。
另一方面,“恐吓”能缓解父母的无力感。
有一次我在超市购物,一位小朋友不停把货架上的商品往购物车里放,妈妈先是说:“宝宝不可以这样哦!”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妈妈只能一边把商品往外拿,一边说:“你再这样妈妈要生气了哦。”
孩子却觉得这是个好玩的游戏,更积极地向购物车内扔东西一边尖叫,动静越来越大,这时旁边的人都开始看向这边。妈妈着急了,于是说:“再不听话,我叫警察把你抓走!”
隔着七八米,我都能感到那个妈妈的绝望,看得出来除了责骂和恐吓她真的没有什么能让孩子停下来的好办法。吓唬孩子不管有效没有,至少给父母一个缓解焦虑的出口,本质跟“撂狠话”一样。
“恐吓式”教育引发惯性焦虑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们从小都是被这样吓唬大的,也没怎么样吗?”可事实并非我们想象得那样。我一位闺蜜刚提了新车,开车带我们去兜风,正开着突然停下不走了。问她怎么了,答曰:“前方有警察,害怕。”全车人哭笑不得。虽然我们已经长大了,这种被“恐惧”支配的焦虑一直还在。可以说“恐吓”是最糟糕的教育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书中告诉年轻父母:如果想让孩子更聪明,就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只有生存和安全的需求被满足,孩子的大脑才会去探索关注外部世界,获得更好的发展。婴儿时期孩子的安全感来自需求被满足,幼儿时期安全感则来自父母的支持,而不幸的是,很多父母在这段时期用"恐吓教育"不断破坏了千辛万苦建立起的安全感。无论是巫婆、坏叔叔还是警察医生,都会让孩子觉得世界上到处是危险,而我得不到爸爸妈妈的保护。
并不只是小孩子会被吓唬,一次去亲戚家做客,她正在辅导自己小学阶段的孩子写作业,那个女孩显然一直想去玩。亲戚就吓唬她:“你再这样,我就把你推出门去,晚上也别回来!”孩子害怕了,坐下来乖乖做作业。但我想,可能这样长久以来,“学习”对于她而言,就是一种在恐惧之下的被迫之举,而并不是发自内心的。
惯用恐吓来驱使孩子去配合我们,容易让他们成为“外界引导型”人,动力全部来自外部的奖励或者惩罚,而不去关注自己内心真正想要做的,也就是缺乏“内驱力”。
形成习惯的恐吓教育,还有另外一个并不明显的弊端,就是引发惯性焦虑。由于恐吓教育太过普遍,所以或多或少我们每个人都有点,甚至形成了一种集体焦虑。
比如我们身边许多人,明明知道自己生病了,但是就是不愿意去医院检查,有时候小病硬被拖成了大病。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潜意识中有一个声音告诉他:“医院很可怕。”
孩子需要的是“承担结果”
我告诉浩然妈妈,虽然“恐吓”这个方法很好用,但是长远看来,却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人格发展非常不利。浩然妈妈却说:“那我总不能放任他每天十二点睡觉吧,真不知道该怎么管?”
著名家庭教育学者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里写道:人生万事,得体的方式,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不用“恐吓教育”并不代表不教育,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才能既让孩子配合,又帮助他们了解规则,更好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建议大家不妨试试《正面管教》中的“后果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天我打算带Tim去博物馆玩,他期待了很久。但是到了那天早晨,他开始磨蹭起来。如果用“恐吓”的方法,可能我会说:“你要再磨蹭,我就不带你去博物馆了,再也不带你出去了。”
我坐下来告诉他:“我们只有3个小时可以去博物馆,如果九点半还没有出门,我们就取消计划。”后来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磨蹭着,直到九点半的提示铃响起。于是我脱下外套,告诉他我们不去博物馆了,没有时间了。后来只要有出行计划,他都会很紧张地问:“几点出发。”然后看看表。手边的动作也随着快了起来。
恐吓教育是情绪化的,在害怕时孩子没有办法思考规则,也无法调动内心的自驱力,只是在本能逃避潜在威胁。如果这个威胁从未实现,孩子还有可能产生抵抗力,威胁就失效了。而承担后果的教育,更侧重让孩子思考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的结果,从而理解规则,自发地遵守规则。
凌晨妈妈来叨叨:
无论是对待孩子,还是对待他人,意图用情绪去操控他人,都可能只是短期有效,长期更糟糕的局面。而父母用“坏叔叔视频”吓唬孩子的教育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家庭教育上的“懒政”,值得我们大家深深反思。
一位凌晨开始创作的二胎妈妈,我手写我心,点滴都是我带俩孩子的育儿经验。希望我的育儿经验能带给您一点帮助!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