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当年一木
作者前言:
我写这篇文章的初心,就是通过分享《孩子:挑战》这本“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带着父母一起探讨孩子种种问题背后的根源——孩子的4种错误心理目标,并且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认真读完本文,相信您会受益匪浅。
我们每个人,都曾当过孩子,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
只要没有生养过孩子,不管多大年纪,我们都不算真正的“大人”,只是个没长的孩子。
直到有一天,我们猝不及防地为人父母了,才发现养个孩子有这么多烦恼,这时候,我们才懂得了父母的不易,正如一句俗话所说的,“养儿方知父母恩”。
孩子不听话、挑剔、爱哭、乱发脾气、撒泼打滚、懒惰、自私、撒谎……
很多刚刚当上爸爸妈妈的人,遇上这样的问题,往往很头疼,不知所措。
一些外行人,并不懂儿童心理学,只是一味地向父母灌输一些育儿理念,诸如:要尊重孩子、好好说话、平等、培养孩子独立、分享爱等。但是,这种简单粗糙的理念,往往“治标不治本”,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让父母养成了错误的路径依赖,在育儿的歧路上渐行渐远。
比如:
父母尊重孩子,但是孩子却“恃宠而骄”,甚至甩脸色给父母看;
父母跟孩子好好说话,孩子却用哭闹撒泼,来胁迫父母满足自己的愿望;
父母为了跟孩子平等,“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最后发现除了对孩子一味迁就,没什么用;
当孩子出现了问题的时候,绝大多数父母面对这些新问题时会不知所措,他们知道不能用传统的方法来对待当今的孩子,但是他们的疑问是,如果不用传统方式,那用什么方式呢?我们除了像自己的父母那样,还能做什么不同的事呢?
虽然当今的父母,能够接触到很多育儿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和说法各不相同,只能让他们更加疑惑,谁才是正确的?以至于无法付诸实践。
恰好,我自己也在为教育孩子,苦不堪言。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这本《孩子:挑战》,我才意识到,自古以来都在困扰天下父母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孩子:挑战》,这是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鲁道夫·德雷克斯,创作的一本旨在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正面管教的好书。作者结合自己40年的育儿领域经验,经过自己家庭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实践检验,帮助家长找到了对待孩子的有效方法,并且赢得了孩子的合作。
这本《孩子:挑战》,推荐给家长的方法,是基于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生活哲学经验和人类生活观。这本书既不建议家长纵容孩子,也不建议家长严惩孩子,而是建议家长学习如何成为孩子的合作者,有方法了解他们,有能力引导他们。这样,孩子们既不会成为没人管的“野孩子”,也不会感到家里压抑、令人窒息。
《孩子:挑战》的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在本书的第4章《孩子的错误目标》,指出了孩子不当行为的4种错误目标,这恰好是全书解决方案的事实基础。
那么,孩子哪4种错误目标呢?
-01- 寻求过度关注
很多宝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自己正在干活,孩子隔一段时间来“招惹”一下自己,不是要妈妈抱抱,就是要妈妈陪自己玩。
很多妈妈烦不过,要么不理会孩子,要么把孩子哄走,甚至骂一顿,这么做无疑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其实,孩子这么做,等于跟妈妈说:
“除非你注意我,不然我什么也不是。只有当你为我忙的时候,我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孩子的这种行为,就是通过恼人,来获得妈妈的关注,通过这样的“过度关注”来寻求归属感。孩子受到这个错误的目标和动机的影响,孩子认为只有当自己成为关注焦点时,才能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感。
当我们能分辨出孩子的过度关注时,我们就有办法引导和帮助孩子。
-02- 权力之争
很多家长发现一个现象:让孩子去做什么事,孩子总喜欢拖延,比如让孩子去睡觉,孩子在苦苦哀求妈妈允许他多看一会儿电视后,就赖着不走,到了时间还要继续看。无论大人怎么劝说,孩子就是不听。
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采用拖延战术,实际上是在挑战父母的权威。当父母允许了孩子的拖延时,就意味着掉进了孩子的陷阱里。当孩子哄得妈妈答应他晚点睡时,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这个成功表示他能赢过妈妈。
通常,父母强行制止孩子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孩子往往会用权力之争来打败父母,从拒绝父母的正当要求中获得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觉得,如果顺从了父母,就是屈服于比自己强大的权力,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感。
对有些孩子来说,被比自己强大的权力打败,会让他们不安,结果他们就会通过所有努力展示自己,才有更强大的权力。
这就是孩子与父母的权力之争,只是很多父母根本就没想到过这一点。
-03- 进行报复
有的孩子会通过伤害别人,来获得满足。比如:欺负弟弟,砸坏家里的东西。
这背后的根源,其实是孩子在自己的诉求没得到父母的正面回应时,通过搞破坏,来报复父母。
那些在与父母的权力之争中越陷越深的孩子,内心产生了沮丧感,他们会倾向于认为,只有报复,才是能体现自己意义和价值感的唯一途径。
现在孩子们确定自己不被喜欢,也没有足够的权力,那么他们的价值感要通过伤害他人来体现。这是为了补偿自己受伤的感情,孩子的错误目标就是反击和报复。
对于这样的孩子,他们需要被鼓励,被人真正理解和接纳,需要人帮助他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
如果爸爸妈妈此时惩罚孩子,那只会证明他是个坏孩子,同时也给了孩子更多的心理动机,做出更多伤害他人的报复行为。
-04- 自暴自弃
有些小孩子学习遇到了困难,结果回到家里干脆自我放弃,什么也不做,陷入了消极状态,这让父母很揪心。
一个彻底气馁的孩子,会完全放弃自己,他会觉得无论做什么,有用的事儿或者没用的事儿,他都没有成功的机会。他会觉得非常的无助,进而利用这个无助感,夸大自己的弱点,有时候甚至是夸大自己想象出的弱点,目的就是避免去做那些他预料中自己会失败的事情,以免更难堪。
那些看起来笨手笨脚的孩子,通常是个很气馁的孩子,他是在用愚蠢来回避努力,仿佛就是告诉父母:
“如果我做事情,你就会发现我多么没用,所以你别理我,也别让我做任何事情。”
如此一来,这样的孩子就不会要求家人为他们做任何事,只有放弃。
-05- 写在最后
明白了孩子不良行为背后这4种可能的错误目标以后,我们就有了行动的心理基础。
我们要明白,在任何情况下,都绝不能告诉孩子,我们怀疑他们有这样的错误目标,这种言行不但无益于解决孩子的问题,还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心理学知识是我们行动的基础,而不是对孩子说出一番话来对付他们。
我们对孩子的错误目标有了意识,就可以了解孩子行为的目的。
此前让我们不理解和恼火的行为,现在我们明白了,也就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了。
如果我们能够移除孩子行为导致的结果,就会发现他们的这些行为变得毫无用处,当孩子不能达到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时,他们就会重新考虑选择新的行为方式。
举例来说: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寻求过度关注,我们就可以避免对这个要求妥协。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和自己正陷入了权力之争,我们就可以退出这种战争。因为没有敌人的战场,哪里会有胜利可言呢?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想要通过伤害,对我们进行报复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他的感情也受到了伤害,我们可以规避孩子的伤害,并且不用责备和惩罚去再次伤害孩子。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自暴自弃,我们不要让他觉得没有指望,而是要安排一些让孩子能够发现自己能力的事情。如果父母无论如何都不相信一个人会没有指望,那么孩子的自我放弃,也就没有了目标,他就会摒弃那种自我放弃的念头。
以上只是抛砖引玉,《孩子:挑战》这本书里面其他章节,对这4个错误目标都进行了实例的说明,并且讲解让错误目标失效的方法。
如果您感兴趣,可以看看这本书,相信这会让您在育儿路上,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