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很多大学应届生比以往更难毕业。“毕业即失业”,在严峻的形势下,与他们再贴合不过。很多人在无法找到本专业工作后,都选择了转行或继续读研。
严格来说,我国大学生是严重过剩的,很多行业对大学生都带有刻板印象。
缺少社会经验
因为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都偏理论,但实际生活中,想要应聘的心仪职位大都需要从业经验。企业为了节省人力成本,也不会花费精力培养一个刚出社会还不稳定的大学生。
其次,很多企业认为大学生过于傲气,一出社会就想从事轻松又能拿高额工资的工作,却吃不了一丁点苦。所以,有些公司宁肯招收社会人士,也不愿意要大学生。
社会现实导致很多大学生都产生过后悔读大学的想法,认为不如早早步入社会积累经验。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经过70年才培养出5000多万人,与经济发展速度是不匹配的。
随着科技发展,以前的体力劳动很快就会被机器所取代,拥有一项无可替代的技术才是在社会立足的根本。
我国每年的就业市场都会面临大学生与企业两难的问题:大学生无法找到心仪的工作,选择继续深造,或是成为创业主力军;企业无法招到满意的人才,双向的人口缺失让两方都为难。
家长认为读书是唯一出路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很大,甚至将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认为只有读书,才是底层人民的唯一出路。读大学能让孩子去更广阔的世界,为未来打好地基。
因为生长年代不同,高考制度刚刚恢复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期。考上大学的人都能被合理安排体面的工作,与如今的公务员是同等地位。
他们拿着高额的工资且工作稳定,不用像底层劳动人民一样只能保证温饱。受了那时候的思维影响,很多人都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有读书成为大学生才能改变命运。
于是,家长缩衣节食、省吃俭用,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认为家里有一个大学生是值得骄傲的。
但社会发展并不是呈直线上升的,到了一个度也会有相应的瓶颈期。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换代,紧跟世界发展,才能有繁荣复兴的那一天。
当前大学生很多,多到有很多人无法拥有工作,甚至找到了工作也会受不了因为受不了社会残酷而再次投入研究生的行列。
但市场供需是有限制的,当市场需求达到饱和时,便不再需要其他人了,形成僧多粥少的情况。
提升不可替代性
并且,大学生与以前的内涵也不同,大学生每年都在扩招,只要愿意读下去,都能够考上大学。不像以前,条件艰苦,限制也很多,一个家庭想出一个大学生很不容易。
八九十年代,大学生的录取率为5%,高中教育的录取率也只有30%。按照这样的比值来算,真正能考入大学的一定是人上人。
现今,录取率大幅度提高,还设定了成人高考等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够读大学,大学生也就不值钱了。
总的来说,读书一定是有用的,但当今大学生很难就业也是真的,如何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才是我们应当考虑的。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